許多民族信奉的是一神教,隻有一種信仰,隻拜一個偶像。漢民族是一個特別講求實際的民族,隻要無害,什麼神靈都信,隻要有用,哪路神仙都拜,隻要能帶來好處,是個偶像就求,就許願,就燒香,就磕頭。三教九流,個個都有祖師爺,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保護神,有的行業覺得一個不保險,就找上兩個甚至三個亡靈來祭拜。這種現象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一位名人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既然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保護神,那麼,打掃廁所的人們給自己找一個神靈來拜一拜也就沒有什麼不妥當了。人們照著自己的影子塑造了紫姑這個形象,一方麵是在她身上寄托了思想感情,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從自己塑造的這個神那裏得到心靈的慰藉,希望神靈降福於自己,得到神靈的保佑和庇護。為了達到這些目的,人們在紫姑去世的那一天,家家戶戶舉行虔誠的儀式,迎接紫姑到家裏來作客,同時享受人們敬獻的香火和犧牲,這是一個非常人性化也非常女性化的活動。祈福辟邪的尊神
人類造神的首要目的是祈福,第二個目的就是鎮惡辟邪。廁所是泄穢聚汙之處,是人們能夠想象到的最肮髒的場所,許多病痛災難就是以廁所為媒介而傳播擴散的,以古人的科學認知水平,他們有理由認為廁所也是病魔癘鬼的藏身之所。《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人們定期於正月的“未日”做很大的火把照亮廁所,這樣廁所裏的“百鬼”就會被趕走。但這畢竟是權宜之舉而非長久之計。因此,為廁所找一個保護神,委托她正常地司掌廁所,鎮邪驅魔,就顯得非常必要,廁所神也就應運而生。每年的正月十五請她到廁所巡察一次,既可以表達對神靈的敬意,當然也有狐假虎威,借助神靈的威力驅趕妖魔惡鬼的私衷,無非也就是打鬼借助鍾馗的意思。迎紫姑與打糞堆
迎紫姑活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很流行,“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占眾事”,由此可見當時的活動還比較簡單,就是把紫姑迎回來,再問問她今年蠶桑的豐歉及其他事情的好壞就行了。雖然簡單,但它已經為後世的迎紫姑活動定下了基調。與此同時,北方人還在這一天舉行一個“打如願”的活動。《荊楚歲時記》注《如願》條說:“今北人正月十五夜立於糞掃邊,令人執杖打糞堆雲雲,以答假痛。意者亦為如願故事耳。”(徐傑舜、周耀明:《漢族風俗文化史綱》,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178頁)南方迎紫姑,北方打如願,可見當時南北風俗不一,各行其是。但南方祭的是廁神,北方打的是糞堆,都是圍繞著人類的“拉”做文章,這是一致的,兩種方式的融合統一是遲早的事,就看是南風大還是北風強了。到了近代,北方也流行迎紫姑,可見最終是南風占了上風。月上中天時紫姑降塵世迎紫姑活動大體有這麼幾個內容組成。紫姑的人形偶像
首先是要為紫姑的神靈準備一個可以附體的人形。唐宋以來多是取飯萁或飯淘籮一隻,外麵套上一件女子的衣服,或是罩上綢布,插上簪子,掛上耳環,綴以花朵,再插上兩隻筷子象征嘴巴,一個紫姑神的偶像就做成了。到後半夜,夜深人靜之時,由兩個女子抬著迎於廁所或豬圈旁邊。廁所和豬圈早已打掃得幹幹淨淨。也有的是女人們用紫草或稻草紮成一位少婦形象,用紙和顏料給她包裹塗抹一新。拿著紫姑的神像的女子站在廁所或豬圈邊上迎候紫姑神的到來。明朝人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說:“(正月)望前後夜,婦女束草人,紙粉麵,首帕衫裙,號稱姑娘,兩童女掖之,祀以香,打鼓歌三祝,神則躍躍拜不已者,吉;倒不起者,咎也,男子衝而仆。”據南朝的宋人劉敬叔《異苑》記載,南北朝元宵節迎紫姑時不僅要手拿紫姑形象,口中還要念念有詞:“子胥不在,曹姑歸去,小姑可出。”意思是說:你的丈夫(子胥)離開家了,曹夫人(子胥的大老婆)也已經回了娘家,你(紫姑)可以出來了。相傳這樣禱告過之後,紫姑的神靈就會悄無聲息地飛來,附著在她的偶人形象上。神仙降臨有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