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對外交往越來越頻繁,招商引資的力度也越來越大,到中國來做生意的外國朋友日漸增多,來旅遊觀光的外國遊客也大量增加。於是,一些地方打著與國際接軌的旗號,借口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需要,居然下令取消公共廁所上的漢字標誌,而一概標注英語“Toilet”,有的還全部用大寫字母寫成“TOI-LET”。這一做法出台之後,給普通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尤其很多老人更是不知所措。很多有識之士和媒體也很快做出了反應。此舉實際上反映了不少人的一種浮華的心態。說白了,和街頭小販一樣,缺什麼吆喝什麼,整個還是一個沒文化的心態在作祟。
順便說一句,很多城市公共廁所包括星級賓館、大型商場和豪華遊樂場所的公共衛生間的文字標誌都是用兩個洋文字母’WC來表示。當然,要嚴格地說起來,用’WC來表示廁所也不能說是錯誤,因為,WC在英語中的本意也確實就是廁所。不過,此廁所非彼廁所。WC所指的廁所相當於我們所說的露天茅坑,是非常簡陋,非常粗鄙的,在口語中則是非常粗俗的。準此,把上述那些地方的公共廁所統統冠以WC,無論是看上去還是聽起來,都有傷大雅。
2002年2月,天津的一家報紙曾經刊登這樣一條新聞:2月19日上午,天津外國語學院一女孩經過西康路時看到一個外國人騎著車不停地轉來轉去,一會兒還停在一座廁所前探頭探腦就是不進去。看到有人經過,她就上前用英語詢問,但似乎越問越急。原來這個名叫傑克的老外突然內急要找廁所,但由於語言不通,每次向路人詢問“廁所在哪裏?”都失敗了。雖然看到路邊建有不少掛著WC牌子的小屋,但因為在國際上,有關廁所的標誌早已不再使用WC,取而代之的是各國通用的“TOI-LET”字樣。由於沒有一個人用英語告訴傑克在中國“WC=TOILET”,傑克不敢貿然“闖”進去,隻能幹著急。
本來用WC作標誌是為了賣弄風雅,結果因為沒有弄懂風雅而被風雅賣了——名副其實的洋相。找回我的根
讓人不能理解的是,像上海這樣一個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的國際化大都市,也會做出這樣沒文化的舉措。上海市曾經在2001年決定,將市內公廁的漢字招牌拿下來,而保留英文標誌。而且,在遭到各界的質疑和反對之後,有關方麵做出的決定居然是英語“Toiler”不要了,母語“公共廁所”也不要了,隻用標準信息圖案作標誌——好一副一視同仁的公允模樣。就上海市政方麵的做法,馬來西亞的一家報紙《南洋商報》就此發文感歎:“如果中國其他城市乃至鄉下群起效尤,屆時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家也將不能依賴漢字找到公廁矣!”“如果無法依賴漢字找到公廁,那麼中國人該三思了……漢字如此這般被當今的中國人所宰割,倉頡泉下有知,會作何想呢?”是的,如果一個人憑自己的母語在自己的國土上找不到廁所,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那不僅僅是這個國家的文字文化出了問題,恐怕其他方麵也出了問題或者說也將要出問題。至少在找廁所的問題上,我們還不需要以洋人的眼光為眼光,以洋人的標準為標準。退一步說,中國大陸的公共廁所,恐怕除了屈指可數的一些之外,99.99%以上的服務對象都是炎黃子孫,即使從這個角度出發,公共廁所標洋文而棄漢字也是荒謬的。
找回自我公共廁所,顧名思義是為公眾服務的,那麼,它的標誌應該是越大眾化,越通俗易懂,越容易為公眾接受和認可越好。比較合理的選擇應該是文字加男女性別圖案。文字當然是母語漢語——如果條件許可,比如說標誌牌很大,標注了漢字和圖案之後還很寬裕的情況下,也不反對再標上外文。圖案當然也是越簡明越通俗,性別差異越鮮明越好。前述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頒布的標準應該是可行的,老百姓一看就明白,也不至於引起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