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的標準
“文化大革命”時代,“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讀書人不是被作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遭批鬥,就是被作為臭老九罰去做苦役。恰如革命導師恩格斯所說,一步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看到文化人這樣遭罪,農村的很多家長對送孩子上學就不那麼熱心了,“不識字可以,不識事不行”的傳統古訓大行其道。鄉下人對子女的文化要求提出了兩大標準,第一標準是能認識工分本兒,不要讓記工員把自己蒙了;如果因為各種原因連這個標準也達不到,那就退而求其次。這第二條標準更實際:寫字,至少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認字,起碼要認識男女兩個字,不要上街時跑錯廁所,輕則被人笑話,重則被人抓起來當流氓打。這種標準聽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然而,它卻是筆者當年的親身經曆。曆史有點苦澀,幸運的是它已經成為了曆史。字符與圖案
改革開放了,多樣性取代了單一性,標新立異取代了千人一麵,就是最上不得台麵的廁所及其標誌也變得五花八門,多姿多彩。這樣一來,遲鈍愚魯,不知變通如我輩,就平添許多煩惱。內急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廁所,急匆匆推門欲進,猛然想起男女之大防,趕緊抬頭看看門上的標誌,這一看不要緊,已經抬起來的腳就邁不出去了:大門上一個人頭像的側麵輪廓剪影,乍一看是男的,再看看又像是女的,是男是女,還真不好說。這一猶豫,那廁所是萬不敢進了:尿了褲子是個人衛生問題,跑錯了門兒那可就是個原則問題、社會問題了。腦子一轉,何不看看另外那個門上的標誌,正在為自己的聰明沾沾自喜,哪知道那扇門上同樣也是一個不男不女的人頭像。這真是不看還清楚,越看越糊塗,哪個是男,哪個是女,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任它內急再急,也不敢越雷池一步,隻能在這廁所的兩個門之間徘徊。直到看見有人從裏麵出來,才火裏搶包袱一般撞將進去。
一般來說,用文字作為廁所標誌比較準確,不容易產生誤解。問題在於,如果碰到不識字的就要出麻煩,或者是不懂該語言文字的也要鬧笑話。廁所不叫廁所
剛到美國的人逛大百貨公司,往往找不到廁所。因為那裏的廁所都換了雅稱,或者叫Washroom(洗手間),或者叫:Restroom(休息室),也有叫Powder‘Room(化妝間)的。韓國漢城的一些廁所頗有趣,男廁所的門上標著“紳士”,女廁所的門上標著“婦人”。香港的一家電影院裏,緊靠著大銀幕的兩側標上男界、女界的字樣。乍看之下,讓人以為那是大銀幕上的字幕,其實那是男女廁所的指示牌。一位不懂英語的先生要出國,此公膀胱有點小故障,經常要解手,十分擔心在國外跑錯廁所,影響國人形象。出國前幾天專門請一位英語老師教他如何在國外找廁所。老師給他講了多少遍,他還是分不清:Men’s和Women’s。最後,老師也沒辦法了,說:“算了,你就記住W的兩個口朝上的就是女廁所,w的兩個口朝下的(M)就是男廁所。”原來這麼簡單!楊先生茅塞頓開,滿懷信心地出去了。到了國外,楊先生的毛病果然犯了,急得滿大街找廁所,但是找來找去,就是找不著哪兒有w朝下的牌子。猛然一抬頭,終於看到不遠處有一個大大的金黃色的W朝下的標誌,暗呼一聲,“媽哎,可找到你了!”甩開大步奔過去——那是麥當勞。王子與公主
懂該語言文字而不熟悉某一地區的獨特文化的,也會頭痛。一個中國老先生去紐約,自認為學過英語,在紐約可以暢通無阻,有一天和家人去迪斯尼樂園,玩了一會兒之後,家人發現老先生不見了,急忙四下尋找。在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式建築前麵,一些遊客在兩扇門前排著長隊。家人看到,老先生正興趣盎然地站在一支隊伍中。再看那兩扇大門上,一扇上寫著“Prince”(王子),另外一扇上寫著“Princess”(公主),老先生就排在“公主”門前的那支隊伍裏。家人問老先生要幹什麼,老先生有些神秘地說,想看看公主。並且認為,王子門前人丁稀少;公主門前一條長龍,且都是婦女兒童——她們最知道什麼好看什麼不好看,跟著她們肯定不會錯,公主一定很好看。家人看他一臉誠懇,不忍心再和他開玩笑,趕緊把他拉出隊伍,小聲告訴他:“那裏麵的‘公主’不是你能看的,那是女廁所!”猜謎般的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