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
10月,孫中山自上海經日本到達美國檀香山,向華僑宣傳反清革命思想,為舉行反清武裝起義籌款。
11月24日,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會議通過了孫中山起草的《興中會章程》,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宗旨。
1894年冬,希爐興中會分會、茄荷雷興中會分會、百衣興中會分會相繼成立。
1895年
1月下旬,孫中山自檀香山返回香港,準備策劃武裝起義。途經橫濱,與華僑陳清等接觸。
1月26日,孫中山抵達香港,與陳少白商議機關設立事宜。
2月21日,孫中山、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等聯合輔仁文社楊衢雲、謝瓚泰等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標誌著辛亥革命準備階段的開始。
3月13日,孫中山與楊衢雲等在香港開會籌劃發動廣州起義。
3月下旬,孫中山偕陸皓東、鄭士良等到廣州建立興中會分會,聯絡各部反清力量。
4月,新加坡華僑所辦的《行報》發表文章譴責《馬關條約》的簽訂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恥辱。
10月10日,興中會在香港舉行會議,選舉楊衢雲為興中會總辦(會長)兼起義後臨時大總統。
10月26—28日,興中會策動廣州起義事泄,未及發動即告失敗。陸皓東、朱貴全等被捕,這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10月27日,孫中山遭清政府通緝,被迫乘船逃出廣州,經澳門、香港,於30日偕鄭士良、陳少白等離港亡命日本,11月12日抵達日本神戶。
11月7日,陸皓東、朱貴全等就義。
11月13日,橫濱興中會分會成立,僑商馮鏡如被推舉為會長。
11月20日,孫中山離開橫濱赴美國檀香山。
1896年
1月18日,陳少白在橫濱與宮崎寅藏會晤。
6月18日,孫中山由檀香山抵達舊金山,宣傳革命,並創立舊金山興中會分會。
8—9月,孫中山由舊金山赴紐約,沿途宣傳革命。
9月23日,孫中山由紐約赴英國。
9月30日,孫中山抵達英國利物浦,旋即赴倫敦。
10月11日,孫中山在倫敦被誘入清駐英公使館,遭非法囚禁13天。後經康德黎等人營救脫險。23日,孫中山被釋放。
1897年
7月11日,孫中山由英國抵達加拿大蒙特利爾,這是孫中山第一次到加拿大。
7月13日,孫中山離開蒙特利爾,18日抵達溫哥華。
8月16日,孫中山由加拿大抵達日本橫濱,結識日本誌士宮崎寅藏、平山周等。
8月22日,孫中山由橫濱秘密抵達上海。
10月12日,東京知事府正式簽發孫中山僑居證。
1897年冬,陳少白在台北建立興中會台灣分會。楊衢雲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建立興中會南非分會。
1898年
5月11日,宮崎寅藏所譯《倫敦被難記》以《清國革命領袖孫逸仙幽囚錄》為題,在福岡玄洋社機關報《九州日報》開始連載,至7月16日連載完。
5月26日,新加坡華僑邱菽園與林文慶等創辦《天南新報》,推崇國內的維新運動。
6月11日,清帝光緒下詔《明定國是》,宣布變法維新,“戊戌變法”開始。
9月18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幽禁光緒,“戊戌變法”失敗。
1899年
4—5月,孫中山派陳少白赴香港籌款、辦報。
10月11日,興中會楊衢雲、陳少白、宮崎寅藏、平山周等人在香港與湘、鄂、粵、閩等地哥老會、三合會首領商議舉行會議,組成“興漢會”,準備在廣東和長江流域發動武裝起義,推舉孫中山為總會長。
1900年
1月25日,興中會在香港創辦《中國日報》和《中國旬報》宣傳革命。孫中山親自領導籌備工作,後由陳少白任社長兼總編。
1月24日,楊衢雲抵達香港,辭去興中會總辦職務。
1月25日,興中會機關報《中國日報》創刊。
1900年春,留日粵籍學生李自重、鄭貫公、王寵惠、馮自由、梁仲猷等人發起成立廣東獨立協會。粵籍留日學生與興中會合作自此開始。
7月16日,孫中山到達香港部署惠州起義,因香港當局禁止其上岸,遂在船上召開緊急會議。會議決定起義由鄭士良指揮,福本誠主持準備工作,孫中山設法潛入內地指揮起義。
9月28日,孫中山抵達台灣基隆,建立惠州起義指揮中心。
10月6日,興中會會員鄭士良受孫中山委托,率600餘人在廣東惠州三洲田起義。血戰半個多月,連克多地,聲勢大振,此為孫中山第二次武裝起義。
10月22日,因無外援,孫中山指示鄭士良自行決定惠州起義終止,鄭士良遂解散起義隊伍退回香港,惠州起義失敗。
10月28日,興中會會員史堅如在廣州謀炸兩廣總督德壽,事敗被捕,11月9日在廣州遇害。
12月22日,中國留日學生創辦的《開智錄》於日本橫濱發刊。鄭貫公任主編,馮自由和馮斯欒協助,提出推翻清政府的主張。
1900年,留日學生在東京建立勵誌會。
1901年
1月10日,前興中會會長楊衢雲在香港被清政府特務刺殺,翌日犧牲。
5月10日,東京《國民報》月刊創刊。該刊為第一個宣傳革命思想的刊物,受到孫中山的經費接濟。
9月7日,《辛醜條約》簽訂。
9—10月,謝瓚泰、洪全福、李紀堂等人在香港加緊籌劃廣州起義,決定事成後建立臨時政府,舉容閎為總統。
1902年
2月5日,鄭祿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創辦反清報紙——《愛國報》,1903年12月9日至1904年4月4日連載了鄒容的《革命軍》。
2月8日,《新民叢報》發刊。
4月26日,章炳麟、秦力山、馮自由等在東京發起了轟動一時的“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周年紀念會”,因遭到日本政府的破壞而停止。
8月,孫中山為宮崎寅藏所著的《三十三年之夢》單行本作序。
12月13日,孫中山自日本經香港轉赴越南河內,向華僑宣傳革命,並組織河內興中會分會。
1902年冬,留日學生秦毓鎏、葉瀾等在日本東京發起成立青年會,“以民主主義為宗旨,以破壞主義為目的”。
1902年,孫中山委托劉成禺編纂《太平天國戰史》,“發揚先烈,用昭信史,為今日吾黨宣傳排滿好資料”。
1903年
1月,湖北留日學生劉成禺、李書城等在日本東京創辦《湖北學生界》,宣傳反清革命。之後,留日江蘇同鄉會創辦《江蘇》雜誌。
1月25—28日,興中會會員謝瓚泰、李紀堂與原太平天國將領洪全福組織廣州起義,事泄失敗。
1月29日,留日學生會館在東京舉行新年團拜演說,宣傳反清革命思想。
2月13日,直隸留日學生在東京創辦《直說》月刊。
2月17日,留日浙江同鄉會在東京創刊《浙江潮》。
2月,孫中山由河內赴越南西貢,發動華僑,創立閱書報社。旋即赴暹羅。
4月28日,留日學生在東京舉行拒法大會,聲討法軍鎮壓廣西會黨起義。
5月8日,日本政府應清政府請求,勒令解散拒俄義勇隊。
5月,鄒容著《革命軍》在上海出版。此書對啟迪華僑思想、開導華僑風氣影響巨大。
8月,孫中山在犬養毅的幫助下,在日本東京建立東京青山革命軍事學校,大力培養反清革命軍事幹部。在誓詞中第一次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
9月21日,孫中山在《江蘇》雜誌第6期發表《支那保全分割會論》,此文是孫中山自1897年旅居日本以來第一次向該國朝野公開發表政治見解。
1903年秋冬之際,陳天華所著《猛回頭》、《警世鍾》兩書在東京相繼出版,廣泛流傳於國內外。
11月4日,黃興、劉揆一、章士釗、宋教仁、周震麟等在長沙發起組織革命團體——華興會。
11月,孫中山前往希爐,組織中華革命軍。
12月上旬,孫中山重返美國檀香山,與李昌、何寬等人重組興中會,改名為“中華革命軍”,並在華僑中進行籌款。
12月,美國檀香山華僑程蔚南,根據孫中山的建議,改組《檀山新報》,使之成為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孫中山發表《敬告同鄉書》,號召同胞“大倡革命,毋惑保皇”。
1904年
1月,陳楚楠、張永福聯合出資創辦的《圖南日報》在新加坡創刊,該報的最大特色是主張革命。該報在對南洋華僑宣傳革命思想中起到了積極作用,被讚譽為“南洋華僑革命黨機關報之鼻祖”。
1月11日,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加入致公堂,接受“洪棍”之職。
1月,孫中山在《檀山新報》發表《駁保皇報書》。
2月15日,黃興在長沙成立革命團體——華興會。會上推舉黃興為會長,宋教仁、劉揆一為副會長。並提出“驅除韃虜,複興中華”的革命口號。
4月6日,孫中山抵達美國舊金山,被美國移民局拘禁。經黃三德等人積極奔走,於28日獲釋。
5月,孫中山在美國舊金山積極發動華僑,多次舉行演說,刊行《革命軍》,改組致公堂主辦的《大同日報》,使之成為與立憲派論戰的重要陣地。
5月24日,孫中山偕致公堂僑領黃三德等從美國舊金山出發北上加利福尼亞、薩克拉門托等地進行招收會員、宣傳革命等活動。9月5日,抵達匹茲堡。14日,抵達華盛頓。21日,赴費城。27日,赴紐約。
7月3日,湖北武昌科學補習所成立,以“革命排滿”為宗旨。
11月,光複會在上海成立,推舉蔡元培為會長,陶成章為副會長。以“光複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為宗旨。
12月,黃興在東京聯合湘、滇、蘇、豫等地的留日學生百餘人,組織革命同誌會,從事民族革命活動。
1905年
1月上旬,孫中山抵達比利時布魯塞爾,在留學生中建立了革命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