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時期,正如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不同階層對革命的態度和支持力度有所不同一樣,不同的群體對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其中,廣東籍華僑在各個群體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廣府籍華僑的表現尤為突出。
一、革命組織的中堅
在辛亥革命時期,無論是興中會還是同盟會,廣東籍華僑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孫中山創立的興中會,在成立後的11年間,海外各埠成立的分會僅四五處,會員有名籍可稽者總數不滿300人。盡管參與人數不多,但是這些最早的參與者基本上是廣東籍華僑,他們是孫中山革命運動的最早支持者,對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實有開創之功。
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是在檀香山成立的興中會。檀香山興中會初期會員有名可考者共126人,這些華僑按籍貫分,計香山籍70人,開平籍10人,新會籍9人,新安籍7人,南海籍6人,新寧籍8人,惠州籍4人,恩平籍1人,歸善籍1人,祖籍不詳者10人。據溫雄飛回憶,“在檀香山的華僑,香山籍的最多,香山人一出動,華僑就去了六成以上”。檀香山興中會成立後,孫中山偕鄧蔭南、宋居仁等數人從檀香山回到香港,推動革命組織的建立。孫中山與楊衢雲等人商談合作組黨事宜,最後輔仁文社成員加入橫濱興中會,“本會名曰興中會,總會設在中國,分會散設各地”。香港興中會的成員基本上是廣府人。日本橫濱是第三個成立興中會的地方,孫中山在那裏開展革命活動首先得到廣東南海籍華僑馮鏡如兄弟的支持和幫助,馮鏡如即出任興中會橫濱分會的首任會長。最早加入橫濱興中會的有名可考的會員有17名,他們分別是廣東南海人馮鏡如、陳清、馮紫珊、黎炳垣、溫芬、陳才、陳和、陳植雲、黎簡卿、溫遇貴、梁達卿、馮懋龍;香山人黃焯文、鄭曉初;新會人趙明樂、趙嶧琴和三水人譚有發,他們都是廣府人。越南興中會建立於1902年,最初與孫中山接觸的台山華僑黃隆生,他不但自己加入革命組織,還將台山華僑劉岐山、甄吉廷、甄璧,南海華僑楊壽彭、張奐池、羅錞、曾克齊等介紹給孫中山。河內興中會就以黃隆生的公司作為臨時會所。1904年,孫中山“以旅美僑胞多染康、梁餘毒”,決定在舊金山成立興中會分會,先從具有新思想的教友入手,但發展組織的情況並不理想,最後隻有台山籍華僑加州大學教授鄺華汰等少數人加入革命組織。
總的來說,在興中會時期,革命的理想尚未被華僑所接受,大多數華僑將革命視為洪水猛獸,不敢接受,甚至抵製、反對,革命是在異常艱難的環境下進行的,而且多數時候處於秘密狀態。在這樣的社會曆史環境下,廣東籍華僑對興中會的支持尤其顯得難能可貴。值得指出的是,在興中會時期,加入興中會的華僑基本上是廣東籍華僑,無論是革命組織的建立還是推選革命組織的領導人,均主要依靠廣東籍華僑的支持。可以說,沒有廣東籍華僑就沒有興中會。
在同盟會時期,中國同盟會的總部設在日本東京,並在海外設立南洋、美洲、檀香山、歐洲四個支部,廣東籍華僑同樣是同盟會海外支部的重要支柱。
東京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首先到越南推動海外同盟會組織的建立。1905年10月,孫中山到達越南西貢,主持成立了堤岸同盟會分會。劉易初、李卓峰分別任正、副會長,通信機關設在劉易初開設的昌記行,會員有李曉初、黃景南、曾錫周、馬培生、李竹癡、關唐、李亦愚、顏太恨、潘子東等人。1907年,孫中山到達越南河內,將河內興中會改為同盟會,先後加盟者有黃隆生、楊壽彭、張奐池、甄吉廷、黃明堂、關仁甫、李福林、劉岐山、羅錞等數百人。為了避免殖民政府的幹涉和破壞,越南的很多社團都是以其他名稱來宣傳革命的,如萃武精廬、講學社、中興社、衛生社、興仁社等,這些社團大都傾向於革命,其成員中有很多是同盟會成員,其中有不少是廣東籍華僑。
新加坡是東南亞革命運動的中心。1906年,新加坡同盟會成立,會長是福建華僑陳楚楠,副會長是廣東饒平華僑張永福。張永福還主動將個人別墅晚晴園作為同盟會南洋支部的活動中心。新加坡同盟會成立後,潮州華僑林義順等人受命赴馬來亞各地組建同盟會,不久,吉隆坡、檳城、芙蓉、怡保、瓜拉庇拉、麻坡、關丹等地先後成立了同盟會分會。在1906年8月7日吉隆坡同盟會分會的成立儀式上,孫中山親自主持了16位創始會員的宣誓儀式。這16個人除了王清之外,其餘15人如杜南、杜冠雄、杜著新、阮英舫、阮卿雲、阮德三、陸秋泰等都是廣府人。
在泰國和印度尼西亞這類受當地政府嚴厲限製的地方,華僑參加革命一般采取比較隱蔽的方式。在泰國,在孫中山到達之前,此地已有革命報刊《華暹日報》。《華暹日報》為廣東香山人陳景華與老華僑蕭佛成等人合辦,分中文和泰文兩種文字出版。1907年3月下旬,孫中山到達暹羅,但由於受到當地政府的幹涉,限其一個星期離開,並不許其談論政治問題。孫中山便秘密組織了同盟會分會,華僑加入者眾多,推選蕭佛成為會長,陳景華為書記。在荷屬印度尼西亞,由於殖民政府嚴厲限製革命派的活動,印度尼西亞的革命組織大多以書報社和通信處等名義存在。在這些組織中,也有很多是廣東籍華僑。
總之,在同盟會時期,南洋華僑建立了數十個革命分會或通信處,參加革命組織的華僑人數眾多,其中很多是廣東籍華僑。至辛亥革命前,僅緬甸的華僑參加同盟會的會員有名可錄者就達2343人之多,其中不少人是廣東籍華僑。
美洲華僑大多數是廣東籍華僑。雖然較早受到革命的影響,但是建立同盟分會較其他地區晚。當時保皇派和致公堂的勢力遍布美洲大陸,為了宣傳革命思想,喚醒被清政府和保皇派蒙蔽的華僑,廣東台山籍華僑青年李是男聯絡有革命思想的華僑青年黃伯耀、溫雄飛、黃芸蘇等人組織了少年學社,該社對外以研究學術為名,對內以鼓吹革命為實,這是美洲華僑革命機關的基礎。1909年,孫中山赴美國,在傾向革命的華僑的支持下成立了同盟會紐約分會。不久,在美國又成立了同盟會芝加哥分會、同盟會舊金山分會、同盟會檀香山分會等一係列革命組織。1910年,美國西部有數十個城市成立了同盟會分會。為了加強對革命力量的統一領導,成立了美國三藩市中國同盟會總會(通稱美洲同盟總會),創辦機關報《少年中國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