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廣東籍華僑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與貢獻(2 / 3)

加拿大是保皇派的發源地,保皇派在此地有很大的勢力,而同盟會的成立較之稍遲。1911年5月,馮自由在溫哥華正式成立了同盟會分會。當時陸續加入同盟會的華僑達到數百人,加拿大其他各埠也相繼成立同盟會分會。此外,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古巴、秘魯等地也建立了同盟會組織。這些地區的華僑大多數都是廣東籍的,尤以廣府籍華僑為多。

因此,可以說,廣東籍華僑是同盟會的重要支持力量,在同盟會的組織領導下,廣東籍華僑廣泛地參與到辛亥革命運動之中,為革命組織的發展和革命運動的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曆次武裝起義的骨幹

在辛亥革命前的十次武裝起義當中,廣東籍華僑特別是廣府籍華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895年1月,孫中山偕廣府籍華僑鄧蔭南、宋居仁、夏百子等數人回到香港,謀劃發動廣州起義。陳少白、謝瓚泰等參與其事。後因計劃泄露,起義尚未發動即告失敗。雖然起義失敗了,但是廣府籍華僑已經播下了通過武裝起義推翻清政府的星星之火。

1900年,由義和團運動引發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北方處於戰爭的混亂狀態之中。孫中山認為機不可失,乃命惠陽籍華僑鄭士良潛入惠州,策劃武裝起義。鄭士良集結了以華僑誌士為主的600多人的起義軍在惠州三洲田發動武裝起義,擊敗新安之清兵,既而轉戰龍崗、三多祝等處。在這次起義中,謝瓚泰在廣州策應,陳少白在香港做後勤保障工作。

1907年5月,新加坡華僑許雪秋策劃發動了潮州黃岡起義。許雪秋是廣東潮安人,1906年春,經張永福介紹結識了孫中山,並加入了同盟會。許雪秋、陳芸生等奉命返回廣東潮州聯絡會黨,組織人員發動了丁未潮州之役。

1907年6月,孫中山派同盟會會員鄧子瑜到惠州組織發動武裝起義。當時孫中山計劃潮、惠兩府同時並舉,以分清軍之勢。當聽聞潮州黃岡起義已經發動,鄧子瑜便率眾在歸善縣(今惠陽縣)七女湖起義響應,參加起義的人有很多是從新加坡回國的華僑。起義失敗後,鄧子瑜率領一部分起義人員返回新加坡。

在1910年廣州“三·二九”之役中,參加起義的800名先鋒僅從新加坡和檳榔嶼等地回國參加起義的華僑就不下500人。在此次起義中殉難的86位烈士中就有華僑31人,其中廣東籍華僑29人,基本上是工人、學生、教員、商人、記者等普通民眾。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台山青年馬超俊組織了“海外華僑敢死隊”,自任總隊長,率領百餘名工人由上海趕赴武漢,在漢口大智門、漢陽兵工廠,與清軍馮國璋部激戰八晝夜,至彈盡糧絕,才率部撤回武昌。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廣東籍華僑迅速投入武昌起義的鬥爭中。越南華僑石錦泉是打石工人出身,他參加了敢死隊,回國後成為廣東民軍的首領之一,在東莞縣虎門起義,建立了一支石字營的民軍,約2000人,參加光複廣州的行動。暹羅華僑陳湧波,回潮汕組織武裝起義,被任為標統。林激真等率領起義隊伍光複汕頭,華僑許雪秋、謝逸橋與歸國華僑陳芸生等人組織民軍起義響應,參加了光複潮汕的鬥爭。

在辛亥革命期間,梅州市有十多位歸僑、僑眷在戰鬥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是新加坡華僑溫生才,馬來亞華僑陳敬嶽、林修明、鍾明光、陳文褒,印度尼西亞華僑羅福星、陳文友、郭典三,以及梅縣僑眷周增和饒輔庭等。

三、慷慨助餉的主力

孫中山發動的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動,其經費主要來自海外華僑的捐助。孫中山曾說:“綜計諸役,革命黨人以一往直前之氣,忘身殉國,其慷慨助餉,多為華僑;熱心宣傳,多為學界;衝鋒破敵,則在軍隊與會黨。踔厲奮發,各盡所能,有此成功,非偶然也。”很多華僑慷慨捐款,毀家紓難,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華僑的捐款,極大地推動了革命的發展,對於推翻清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這些捐款中,廣東籍華僑占到了很大的比重。

興中會成立後,經費主要來自會員底銀及股份銀。為了支持廣州起義,孫眉變賣了自己的財產。“以事機日迫,急於返國,而所集戔戔之數,去所預算需要之數尚遠,為是異常焦灼,德彰聞之,乃更以每頭六七元之價賤售其牛牲一部,以充義餉。”另一位傾家支持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是鄧蔭南。當孫中山急於回國發動革命而籌款不濟時,“鄧鬆盛亦盡變賣其商店及農場”,所得款項悉數作為起義的經費。梁啟超評價說:“此人傾家數萬以助行者,至今不名一錢而心終不悔,日日死心為彼辦事,闔埠皆推其才,勿謂他人無人也。”

廣東籍華僑多數僑居美洲。雖然孫中山很早就到美洲宣傳革命,但由於美洲華僑風氣未開,加之保皇派在美洲勢力強大,孫中山早期在美洲募款數量很少,效果很不明顯。1910年,庇能會議決定籌款計劃之後,孫中山決定再赴美洲籌款。1911年,孫中山在遊曆加拿大和美國之後,發現同盟會和致公堂不能合作之弊,乃力促同盟會加入致公堂,共同籌餉救國。孫中山向致公堂提議組織洪門籌餉局,得到一致讚成。在洪門致公堂和同盟會的努力下,美國、加拿大華僑踴躍捐助,表現突出。黃花崗之役失敗後,孫中山急需15萬元以解燃眉之急。經司徒美堂提議、洪門大佬黃三德同意,將加拿大的多倫多、溫哥華、維多利亞3地4棟洪門致公堂大樓典押出去,把款彙回國內,孫中山對此大加讚揚。

美洲華僑踴躍捐款支持革命,其中湧現出了很多感人的事跡。孫中山在《我的回憶》中寫道:“有許多人,將他們的全部財產交給我。費城的一個洗衣工人,在一次集會後來到我住的旅館,塞給我一個麻袋,一聲沒吭就走了,袋裏裝著他二十年的全部積蓄。”

東南亞地區華僑人數眾多,其中不少華僑經過幾代的努力,已經積累了較多財富,經濟比較富裕,成為華僑富商。廣東潮安籍華僑林受之,熱心革命,傾家蕩產以支持革命活動。黃岡、惠州、欽廉、鎮南關、河口等曆次武裝起義,他都仗義解囊,或數千元或一兩萬元不等。他還捐資印刷革命宣傳小冊子,支持革命報刊的發行,營救被捕的革命同誌,收容革命逃難者,等等,為革命的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由於他傾盡全部家產支持革命事業,他的子女無一得受良好教育,甚至靠做傭工來維持生活。1929年,國民政府認為其“慷慨毀家,匡助國難”,議將其事跡宣付史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