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自從1989 年以後,中美之間雖然在人權問題上的鬥爭日趨激烈,但對話從來沒有停止過。1989 年,在美國宣布對中國實施一係列製裁後不久,美國總統就派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斯考克羅夫特和副國務卿伊格爾伯格兩次秘密訪華。此後,兩國高層接觸不斷增加。
中美人權對話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中美人權對話機製,即美國有關方麵的官員主要是負責人權事務的官員同中國有關方麵的官員專門就人權方麵的問題舉行對話。另一種是中美雙方高層人員在交往中涉及到人權問題而進行的對話。對話在中美元首和首腦的交往中,在部長級和副部長級的交往中都在進行。
人權對話意在於通過和緩的方式而不是對抗的方式來討論、來解決兩國在人權方麵存在的分歧和問題。對話並不等於美國放棄人權外交,不等於沒有鬥爭。對話的氣氛有時緊張一些,有時緩和一些。
1990 年12 月,美國負責人權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理查德·希夫特來北京同中國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公安部等部門的官員舉行了會談。在有關“政治犯”、中國的宗教政策和計劃生育等問題上,雙方表明了自己的觀點。美方呼籲中國釋放“政治犯”,並提出一份包括150 名犯人的名單。中方表示,人權問題屬於一國內政,別國無權幹涉。1991 年11 月,美國國務卿貝克訪華,雙方同意建立一個由中國外交部和美國國務院在人權問題上接觸的機製。由於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宣布向台灣出售F-16 戰機,中國中斷了兩國的人權對話。1993 年10 月,在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外長錢其琛與美國國務卿克裏斯托弗會晤時同意恢複中斷了一年的人權對話。隨後,美國負責人權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約翰·沙特克訪問中國,同中國安全部、外交部和司法部的官員就人權問題舉行了會談,盡管雙方分歧很大,但仍商定定期舉行會談。隨後,江澤民與克林頓在西雅圖會晤,討論了人權問題,但雙方分歧仍然很大。1994 年10 月,中國外長錢其琛與美國國務卿克裏斯托弗會談,回顧了中美兩國之間的人權問題。與此同時,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同美國負責人權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就人權問題進行了全麵的討論。後來,由於美國堅持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策劃反華提案,中美人權對話中斷了。1997 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訪問美國期間與美國總統克林頓在人權問題上曾發生爭論。聯合公報承認:中美在人權問題上存在著重要分歧。但雙方就人權對話還是達成了共識。中美在聯合聲明中指出:“盡管兩國未能解決在人權問題上的分歧,但雙方同意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通過在政府和非政府級別的對話討論這一問題。兩國同意就非政府人權論壇的結構和作用進行討論。”這是中美關於人權對話的最高指導性文件。1998 年6 月,克林頓訪華,雙方恢複正式的人權對話機製。1999年1 月11 日至12 日,根據中美兩國元首互訪時就人權問題達成的重要共識,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與美國負責人權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在華盛頓舉行了中美政府間人權對話。雙方就人權問題坦率、深入地交換了看法,增進了相互了解。雙方都認為,中美兩國由於國情不同,在人權問題上存在分歧是正常的,雙方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進行對話才是處理和解決分歧的正確途徑。雙方都表達了繼續進行人權對話的願望。但由於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為了表示抗議,我國中斷了與美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對話。2001 年“9 ·11”事件發生後,中美之間又恢複了在人權問題上的對話機製。同年10 月9 日至11 日,中美政府間人權對話在華盛頓舉行。中國外交部國際司司長與美國國務院負責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分別率團出席了對話。在對話中,雙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就共同關心的人權問題廣泛地交換了看法。對話是在坦誠、務實和建設性氣氛中進行的。雙方同意繼續就人權問題舉行對話和開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