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中美人權鬥爭的社會因素(2 / 3)

二、文化水平的差異

教育科學文化程度的高低對於公民享有權利的關係極大。一般說來,國民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行使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能力就越強。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民主化程度受到國民受教育程度的製約。當無產階級領導廣大人民群眾推翻了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以後,從根本上說,人民群眾已經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但人民群眾要真正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列寧曾說過,即使處理最簡單的國家事務也必須有文化。隻有當人民群眾具備了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提高參政議政的能力,真正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行使選舉權、被選舉權、監督權、罷免權、管理權等,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盡管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有了迅速的發展,但是,中國的教育科學文化的發展仍遠遠落後於美國。美國在教育科學文化方麵在世界上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就國民受教育的程度而言,中美之間存在著重大差距。據統計,美國的識字率達到了97%以上,而中國還有近1 億的文盲和半文盲。美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無論從絕對數還是從相對數來說都遠遠超過中國。因此,在中國,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必然要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隻有提高全體人民的文化素質,中國的民主建設才能走上一個新的台階。幻想在一夜之間就把全體國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提高到一個相當的程度是不現實的,同樣,幻想在一夜之間就使中國實現很高的民主化程度也是不現實的。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必須隨著教育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而逐步發展。正如鄧小平在1987 年4 月16 日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所指出:“即使搞普選,也要有一個逐步的過渡,要一步一步來。我向一位外國人講過,大陸在下個世紀,經過半個世紀以後可以實行普選。現在我們縣級以上實行的是間接選舉,縣級和縣以下的基層才是直接選舉。因為我們有十億人口,人民的文化素質也不夠,實行普遍直接選舉的條件不成熟。其實有些事情,在某些國家能實行的,不一定在其他國家也能實行。我們一定要切合實際,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決定自己的製度和管理方式。”① 的確如此。中國要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逐步推進民主建設,而美國看不到中國的這個實際情況,極力鼓吹在中國實行西方式的民主,這就必然會遭到中國的強烈反對。世界上有些國家按照美國所開的民主藥方進行政治改革,結果搞得一團糟。中國不能走這些國家的老路。

三、人口狀況的差異

中美兩國的人口狀況也很不相同。美國的國土麵積同中國差不多,但可耕地麵積比中國大得多,是中國的兩倍多。美國在相當長的時期中,存在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由於對勞動力的需要,美國建國200 年中人口增長的速度很快,一是出生率高,二是移民多。美國建國後200 年從歐洲和世界各地移民到美國的人數近5000 萬。由於美國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主要是人口不足特別是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因此,美國不需要采取限製人口的政策。在對外交往中,他們總是強調移民自由,希望其他國家能向美國輸出勞動力特別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而對那些限製移民自由的國家總是懷有惡感。而中國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約占美國的1 10(美國人均耕地12 。16 畝,中國隻有1.3 畝),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十分突出。在舊中國,由於帝國主義的掠奪和政府的腐敗無能,再加上中國的自然環境惡劣,災害頻繁,中國人民基本生存問題———吃飯問題都得不到解決,每年都有許多人餓死。據統計,1946 年,全國各地餓死1000 萬人。1947 年全國饑民達1 億多人,占當時全國人口的22%。某些西方人士曾經預言,中國沒有一個政府能夠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基本上解決了近13 億人的溫飽問題。中國以隻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但是,中國人口的壓力和人均資源的相對貧乏還製約著社會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口問題直接關係到中國的就業問題和吃飯問題,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的發展。因此,中國政府不得不采取限製人口增長的政策。兩國在這方麵的差異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人權鬥爭中。比如,美國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就堅決反對,而中國則認為美國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的攻擊是對中國內政的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