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中美人權鬥爭的文化根源(1 / 3)

中美人權鬥爭除了社會製度方麵的原因之外,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文化傳統的重大差異。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是中美人權鬥爭的思想根源。

一、美國的文化傳統及其特點

歐洲是美國文化的搖籃。美國文化直接受到歐洲文化的影響。

一是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美國文化受到歐洲傳統文化的影響,而歐洲傳統文化的發源地是古希臘、羅馬。在古希臘、羅馬奴隸製時代,就建立了古代奴隸製民主,形成了比較明確的權利體係。在這種民主製中,享受權利的主體是公民,即自由人(奴隸不包括在公民之列)。公民有權參與城邦的管理。城邦的所有重大問題如宣戰、媾和、公職人員的任命等都由公民大會決定。每個公民在公民大會中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古代羅馬的法律中,就把私有財產宣布為私人權利,還把不同身份的人們的權利做了細致的規定。馬克思指出:“其實是羅馬人最先製定了私有財產的權利、抽象權利、私人權利、抽象人格的權利。羅馬的私人權利是私人權利的古典表現。”① 盡管古希臘、羅馬的奴隸主幾乎把一切權利都賦予一個階級,而把義務賦予另一個階級,但權利意識在人們的頭腦中特別是在統治階級的頭腦中打上了深深的印記。古希臘、羅馬的這種文化對歐洲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恩格斯指出:“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② 在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下,1215 年6 月15 日,英國封建貴族迫使國王約翰簽署《自由大憲章》,對個人的財產權利、宗教自由和人身自由等作出了明確規定。《自由大憲章》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被用來作為爭取權利的法律根據。英國1628 年的《權利請願書》和1689年的《權利法案》又對個人的權利作了進一步的規定。這些文件所陳述的權利隨著大批移民一直傳播到北美新大陸的各個殖民地。北美英國統治下的13 個殖民地的人民正是以這些文件為依據同英國展開鬥爭的。當然隨著鬥爭的發展,美國的反英鬥爭遠遠超越了這些文件的內容。

二是文藝複興的影響。在十四、十五世紀,隨著歐洲城市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歐洲一些國家特別是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封建製度內部逐漸形成。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在14 世紀~15 世紀,已經稀疏地可以在地中海沿岸的若幹城市看到。”但當時的封建專製製度以特權來束縛人權,以神性來扼殺人性,阻礙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衝破封建特權和宗教神權的束縛和壓迫,為資本主義的自由發展開辟道路。這種要求首先在思想文化領域表現出來。14~16 世紀,開始於意大利,後來擴展到德、法、英、荷等歐洲其他國家的文藝複興就是新興地主資產階級為了擺脫封建束縛,發展資本主義,首先在思想文化領域發起的一場波瀾壯闊的反封建運動。文藝複興雖然在歐洲各國表現形式不盡相同,但各國的人文主義者高舉人的旗幟,頌揚人生價值,重視人的尊嚴,肯定人的世俗權利,提倡個性自由、個性解放,反對專製,向往共和。主張以人權反對君權,以人性否定神性,以享樂主義反對禁欲主義,以個人主義反對封建專製和壓迫。人文主義者在反對封建教會宣揚的所謂追求來世幸福的說教時就指出,追求自由幸福是人的權利。文藝複興是新興地主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和政治要求在思想文化上(或者說觀念上)的反映,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廣大勞動群眾擺脫封建壓迫的願望和要求。文藝複興在歐洲各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人文主義者所宣揚的思想不僅為後來的宗教改革運動播下了種子,而且隨著歐洲各國的移民帶入到新大陸。美國自由女神像的題詞寫道:“把勞苦的、貧困的、畏縮的,但渴望自由呼吸的人們交給我吧。”這個題詞從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

三是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恩格斯說:“當歐洲脫離中世紀的時候,新興的城市中等階級是歐洲的革命因素。”①16 世紀,歐洲新興的資產階級在宗教改革的旗幟下發起了一場大規模的反封建的社會政治運動。宗教改革的矛頭直接指向西歐封建製度的主要支柱———以羅馬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會。1517 年德國人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隨後宗教改革在歐洲許多國家迅速展開。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反對羅馬教皇對各國教會的控製;反對教會擁有地產;不承認教會有解釋聖經的絕對權威;強調個人與上帝直接溝通;主張信仰自由,在上帝麵前人人平等,以個體存在和個人權利為基礎,以相互達成的協議來建立教會,在基督教範圍內實行自治,充分發揚“個人主義”精神等。在宗教改革中形成的加爾文教更加適合資產階級的要求。加爾文教推翻了中世紀教會所宣傳的教徒要輕視今生財富的信條,充分肯定私有財產製度,鼓勵人們經商致富。加爾文教還包含了契約自由和契約關係的內容和思想,較之路德教更符合於資產階級的利益,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正如恩格斯所說:“加爾文的信條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他的先定學說,就是下麵這一事實在宗教上的反映:在商業競爭的世界中,成功或失敗不取決於個人的活動或才智,而取決於不受他支配的情況。起決定作用的不是一個人的意誌或行動,而是未知的至高的經濟力量的擺布;在經濟革命時期,當一切舊的商業路線和商業中心被新的所代替的時候,當印度和美洲已經向全世界開放的時候,當最神聖的經濟信條———金銀的價值———也已經開始動搖和崩潰的時候,這種情形就特別真實了。加爾文的教會組織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國已經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間的王國還能夠仍然從屬於君主、主教和領主嗎?當德國路德教變成諸侯手中的馴服工具的時候,加爾文教在荷蘭創立了共和國,並且在英國,特別是在蘇格蘭,創立了有力的共和主義政黨。”① 加爾文教徒在蘇格蘭叫長老會教徒,在英格蘭叫清教徒。許多清教徒和長老會教徒為了反對封建專製政府的迫害,爭取其他自由權利,逃到美洲,在那裏建設自己的家園。正如克林頓在北京大學回答學生的提問時說:“我們的開國先賢當年為了逃避英國的君主政體而抵達美國。”② 新教的教義也就隨著這些移民帶到美洲大陸上。現在的美國是一個宗教意識很強的國家。在美國,信仰上帝的人占人口總數的95%以上。美國總統就職時,都要手按聖經先行宣誓。美國的這種宗教背景對現實政治生活的影響表現在非常強調宗教信仰自由,如果說有什麼地方迫害宗教徒,那麼美國公眾是極為反感的。因此,美國經常誣蔑中國迫害宗教,以激起美國公眾的反華情緒。還有,天主教和新教“福音派”強烈反對墮胎,而中國政府實行計劃生育政策,這也是他們完全不能接受的。

四是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在17~18 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歐洲又出現了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家開展的啟蒙運動,對當時的教會權威和封建製度采取懷疑或反對的態度,把“理性”推崇為思想和行動的基礎,反對封建傳統思想和宗教的束縛,提倡思想自由,個性發展等,在政治上主張開明君主製度或民主製度。為了適應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需要,啟蒙思想家對自由、平等、人權作了理性的分析。他們提出了“天賦人權”說。認為人的自然權利是天賦的。人人都有權保衛他們的天賦權利———生存、自由、追求財產的權利。他們提出了“主權在民”說。主權在民說的集大成者盧梭就認為,國家的主權屬於人民,人民享有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權利。主權是不可轉讓的,也是不可分割的。人民享有立法的權力,決定政府形式的權力,選擇政府人員的權力。人民設置政府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人民的自由,維護人民的人權,如果政府違背了公意,篡奪了國家主權,侵犯了人民的自由和權利,人民就有權通過強力革命推翻暴君的統治,奪回自己的自由。啟蒙思想家的這些思想不僅反映了法國新興資產階級的願望和要求,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了輿論準備,而且反映了北美殖民地資產階級的願望和要求,促進了北美的啟蒙思想家傑斐遜、潘恩等人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為美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北美殖民地人民正是在啟蒙思想家理論的基礎上開展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的。1776年6 月12 日,弗吉尼亞議會通過的《權利法案》就明文規定:“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因之來自人民,執行法律的一切官吏都是人民的受托人和仆人,在任何時候都應服從人民。”① 也就是說,美國人民在爭取獨立的過程中,就把人民的權利放在首位。美國的《獨立宣言》說:“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是生而平等的,他們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邊被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所以才在人們中間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力,則係得自被統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種形式的政府變成損害這些目的時,那麼,人民就有權利來改變它或廢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②《獨立宣言》是殖民地人民爭取民主、人權的宣言書。馬克思將《獨立宣言》稱為世界上“第一個人權宣言”。美國的人權法案對人的權利作了進一步的明確規定。如言論和出版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抗議政府的和平集會權利、享受正當的法律程序及公正的陪審團的審判權利、不受殘忍和不尋常的刑罰的權利、人身和財產不受無理搜查和扣壓的權利,以及政府權力來自人民等等。美國的獨立宣言和人權法案直接繼承和體現了啟蒙思想家的理論精神和政治理想,特別是“天賦人權”的思想和“主權在民”的思想。

可見,歐洲是美國文化的搖籃。美國的移民是歐洲文化的載體。美國的文化直接源於歐洲文化。

除了受歐洲文化的直接影響之外,美國在發展過程中還有自己特別的地方。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歐洲的文化傳統在北美的特殊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美國文化是歐洲傳統文化與北美特殊環境相結合的產物。它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權利意識濃厚。

美利堅民族的主體構成是歐洲移民。他們幾百年來出於逃避政治和宗教迫害及追求個人經濟利益,陸續從歐洲各國來到北美大陸。移民社會與非移民社會的最大區別在於,它的社會成員是由互不認識的人組成的,而不是在血緣關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人們之間的關係是由契約來確定的。美國的先民基本上沒有從歐洲帶去中世紀的製度,他們帶去的是資本主義製度下雇主和雇工的關係,盡管他們從歐洲帶去了某些傳統習慣,但美國的社會組織基本上是按照契約組織起來的。在北美殖民地,最早的契約要算《五月花號公約》。1620 年9 月,英國第一艘運載清教徒移民的船隻———五月花號———離開英國,12 月到達普利茅斯。這些移民是受到英國封建統治者的迫害而離開英國前往美洲的。登陸前,船上的成年男子訂立了一個公約———《五月花號公約》。其內容是:“在上帝麵前莊嚴結盟,同心協力為較佳秩序與生存建立一個文明政體……並且要隨時製訂、擬定和設計那種公認最為適合殖民地全體人民利益的公平法律、條例、法令、法規,以及設立治理機構。”① 這個公約反映了移民們希望建立一個由人們通過訂立社會契約來組成政府的願望,成為1691 年前普利茅斯自治政府的基礎。此後,移民們陸續來到北美,訂立自治公約,並製定法規、法律,選舉地方議會議員等。因此美國社會不存在中世紀社會那種等級製度,在人們的頭腦中基本上沒有什麼等級觀念。正如恩格斯所說:“美國沒有中世紀的廢墟擋路,而且一開始有曆史的時候已經有了17 世紀形成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因素。”②。

美國社會特別強調的是權利而不是義務。美國革命爆發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英王侵犯了殖民地的權利。由於美國人同英國君主有著不愉快的曆史,美國人從創建國家之時起,就強調個人權利,反對國家對個人的約束,不願意賦予中央政府太大的權力。美國獨立後一開始製定的憲法由於沒有充分保障人權的條款,引起各州的不滿,隻是將憲法修正案———即人權法案補充憲法之後,才得到各州的批準。權利意識可以說深深地紮根在美國人的頭腦中。根據三權分立的原則,美國的國家機構由立法機構———國會、司法機構———法院以及行政機構———政府(總統)組成。三個機構都有各自獨立的權力並且互相監督。個人有反對政府的權利。在美國人看來,個人服從政府實際上是個人服從自己。因為政府是由個人的意誌結合而成的,政府隻有保護個人的義務,而沒有侵犯個人權利的權力。當他們認為政府侵犯了個人權利時,就對政府提出抗議,開展反對政府的活動。他們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是個人的權利。克林頓在訪華過程中,反複強調美國的成功經驗,這就是充分保障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他說:“美國獨立宣言的作者是第三任總統傑弗遜,他在生前最後一封信中說,‘所有的目光都注視著人的權利。’我相信,在170 年後的今天,人類的目光仍然注視著世界各地男女老少的權利上。”① 美國文化中的這種權利意識在反抗英國殖民主義統治的鬥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美國過分強調個人的權利,忽視個人對社會、對他人應盡的義務。當中國政府為了維護大多數人的權利而對某些反政府的活動采取適當措施時,不僅美國的統治者反對,就是一般的美國人也表示不理解甚至反對。美國總是指責中國不尊重個人權利,侵犯了人權。這當然隻能激起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

二是崇尚個人主義,鼓吹個人奮鬥。

個人主義反映了資本的要求。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個人主義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由於北美土著人稀少,殖民地人民在荒漠的土地上為了生存而必須與自然作艱苦的鬥爭。據記載,乘坐五月花號去北美的移民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死去了一半,說明大自然是殘酷無情的。隻有用自己的雙手去征服大自然,才能生存和發展。北美殖民地人民在同莽莽荒原的搏鬥中,養成了求實和創造的精神。美國的曆史包含著千千萬萬人的個人奮鬥史。因此,美國社會鼓吹個人奮鬥。美國把個人主義解釋為“高度重視個人自由,廣泛強調自我支配、自我控製,不受外來約束的個人或自我”。② 美國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的契約社會。在美國,個人是社會的中心。在美國人看來,個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價值,社會隻是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任何人都不應當被當做另一個人獲得幸福的工具。對於一個正常的成年人來說,最符合他的利益的,就是讓他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和責任去選擇他的目標和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並且付諸行動。在實際生活中,美國人主張通過自己的努力超越他人而不顧及他人,反對社會和國家對個人自由的幹涉。由於美國沒有經曆中世紀社會,個人主義在美國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在我們被看做是一種罪惡的個人主義,在美國卻被看做一種偉大的價值觀。可以這樣說,現在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像美國那樣如此強烈地崇尚個人主義、自由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