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認為,美國為什麼能夠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就在於美國重視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使個人能夠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是美國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經驗。1998 年,克林頓在訪華期間多次炫耀美國的成功經驗。他向中國反複傳達這樣一個觀念:經濟繁榮是和自由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他說:“自由一直是美國成功和興旺的關鍵動力。……在這個全球化的信息時代,經濟成功建立在觀念的革新上,個人自由是革新和創造的必要條件,而革新和創造,是任何一個現代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美國人民堅決相信,包括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在內的個人權利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對行使那些權利的人是如此,而且對國家也是同樣的重要,這些國家在21 世紀的成功,有賴於個人的知識、創造力、自由交流與進取的精神。”“我相信21 世紀的穩定將需要高度的自由。”“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不受政府幹擾地發表言論和不同意見、結社和自由選擇信仰的權利。這便是美國220 年前賴以立國的核心思想。這就是領導我們從大陸的一方到達大陸的另一方,最後踏上世界舞台的思想。這也是美國人直到今天仍然珍惜重視的思想。”“對信息時代的一個成功的社會來說,高水準的個人自由相當重要,因為必須讓人們自由地去開發,去表達思想,去探索他們自己的信念,去實現他們自己的夢想,這樣才會使社會的內涵更豐富,更穩定。這是我們堅定不移的信念。”① 克林頓的這些講話反映了美國對個人權利和自由的重視。
應該承認,個人主義對於美國的發展確實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這樣說,沒有個人自由和個人奮鬥,就沒有今天的美國。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美國的這種文化傳統也有它消極的方麵,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消極的方麵愈來愈明顯地暴露出來。現今美國社會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惟利是圖、損人利己等已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人們精神空虛,社會道德淪喪,色情、吸毒、凶殺、犯罪,甚至邪教蔓延已成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這是個人主義惡性發展的結果。當美國向中國大肆販賣其個人主義時,中國當然不會接受美國的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
三是種族歧視嚴重。
種族歧視也是美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點。
美國的發展曆史是與殘酷的殺戮、迫害印第安人的曆史聯係在一起的。來到北美殖民地的歐洲移民首先碰到的是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為了自身的發展,殖民者對印第安人實行野蠻的種族滅絕政策,瘋狂掠奪印第安人的資源,他們同印第安人進行多年的戰爭,大肆殺戮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的人口銳減。美國獨立後,還進一步迫害印第安人,將他們趕出世代居住的東部地區,向西部遷移。印第安人被迫生活在政府劃定的保留地內,在美國社會倍受歧視,現在仍過著貧困的生活。
美國的發展曆史也是與殘酷地剝削、奴役黑奴的曆史聯係在一起的。歐洲移民到達北美後,由於勞動力嚴重不足,他們除繼續吸引各地的移民外,還從非洲向北美大批地販賣黑奴。美國雖然沒有從歐洲帶去中世紀的專製製度,但卻實行野蠻的奴隸製度。美國獨立後,奴隸製度還保留了80 餘年,直到1865 年才廢除。密西西比州議會直到1995 年2 月才正式作出廢除奴隸製的決定。美國雖然廢除了奴隸製,但黑人在美國社會仍然受到歧視。
在美國,除了印第安人、黑人受到歧視以外,亞裔、拉美裔居民也受到歧視。美國白人自以為高人一等,歧視、迫害和不平等地對待其他種族的行為比比皆是(參見第二章第四節)。可以這樣說,除了以前南非種族主義政權以外,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像美國那樣存在著如此嚴重的種族歧視。因此,當美國在民族問題上攻擊中國時,就很自然地遭到中國的堅決反擊。
二、中國的文化傳統及其特點
與美國這個由移民組成的新興國家不同,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文明的古老國家。中國繼承的是與美國不同的五千年一脈相承的獨立的文化傳統,因此,很自然地形成與美國很不相同的價值觀。
“禮”是中國文化的源流。據史書記載,從大約公元前21 世紀夏王朝開始,民主推舉部落首領的“禪讓”製度被破壞,確立了王位世襲製度。為了維護貴族等級製度,奴隸主貴族確立了以宗法等級製為中心的行為規範以及相應的典章製度、禮節儀式。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禮”。孔子認為,“禮”在夏代就已出現,並被後世所繼承和發展。他說,殷因於夏禮,而有所損益,周因於殷禮,而有所損益。但由於文獻不足,他對夏禮和殷禮雖能言之,卻不能“征之”。據考古發現,禮在殷商確已出現,當時是一種祭祀祖先的儀式,表示對祖先和上帝的敬意。周公旦所作的周禮———即禮樂製度和典章製度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周禮比前代更為完備,使孔子讚歎不已,他宣稱“吾從周。”西周王朝建立後,以宗法式家族製度為核心的組織原則進一步製度化。周王自稱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上是天下諸侯的共主,掌管國家的軍政大權。天子的庶子有的分封為諸侯,對天子來說是小宗,在本國為大宗,其職位也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的庶子有的分封為卿大夫,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其職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其大宗與小宗的關係與上同,職位均由嫡長子繼承。國家組織與宗法製度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周天子統帥諸侯,諸侯統帥卿大夫的寶塔式政權結構。“周禮”就是維護西周社會秩序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自己在家族內和社會上的身份和地位,否則就是非禮。“為國以禮”是西周時期治國的基本原則。周禮對中國後世的影響極大。後來,在中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儒家思想就是在繼承“周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隨著西周的解體,我國開始了從奴隸製度向封建製度的轉變。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天下動蕩,戰爭頻繁,人民苦不堪言。為了恢複社會秩序,實現國家的統一,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紛紛提出自己的救世良方,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麵。當時的著名思想流派有以孔丘、孟軻、荀況為代表的儒家學說,以商鞅、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學說,以《老子》書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學說等等。在諸子百家中,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影響最大。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崇法家,為了維護法家的正統地位,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使儒家學派遭受沉重打擊。經過秦末農民戰爭,西漢王朝一統天下。隨著漢王朝中央集權的加強和鞏固,需要大一統的思想為之服務。為了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漢武帝所采納。如果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說還隻是一家之言的話,那麼,到了漢代以後,儒家學說就成了中國漫長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文化。直到現在,儒家文化在人們的頭腦中還有很深的影響。從人權的角度看,中國傳統文化有這樣一些顯著的特點:
一是強調以人為本。
對人的重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在西周時期,就有民本思想的萌芽。殷商統治者在強調神權思想的同時,逐步注意人事在政治統治中的作用。湯伐桀,一方麵以“致天之罰”為名義,另一方麵也以“夏氏有罪”,民不堪命為由。“殷革夏命”既是天意,也是民願。周朝的統治者不僅總結了“殷革夏命”的經驗教訓,而且在取代商朝的鬥爭中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① 以說明殷商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失德和喪失了人心。他們認為,隻有“敬德”,才能“永命”,從而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主張“明德慎罰”,這是中國民本思想的萌芽。對後世思想家和統治者有很大影響。
儒家繼承和發展了西周的民本思想。儒家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民心的向背為國家的安危所係,隻有重視人民,愛護人民,國家才能太平,才能長治久安。因此,儒家主張在尊君的同時要重民、愛民,得出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② 的結論。孔子說:“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④ 孟子說:“保民而王”,“仁者無敵”,“暴其民甚,則身弑國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乎丘民而為天子”。⑤ 儒家認為,為了有效地統治人民,必須實行德治,必須對老百姓進行教化,反對不教而誅。孔子主張用“仁者愛人”的人道主義精神對待人民和處理一切人際關係,施行仁政,反對苛政、暴政,要求統治者減輕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給予人民休養生息。他指出:“苛政猛於虎”,“寬則得眾”,“惠則足以使人”。孟子說:“以德行仁者王”。① 他要求君王“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② 這種以民為本的思想對統治者正確處理與人民群眾的關係,維護中國封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當然,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是說統治者要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要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為民辦事,使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否則就有被人民群眾推翻的危險。目的在於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與我們今天所說的主權在民的思想還不是一回事。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批判地繼承了“以民為本”的思想,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始終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領導和支持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當然,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長期的執政過程中,某些人出現某些脫離群眾的現象以及某些腐敗現象也是有的,但這不是主流,而是支流,況且,中國共產黨正在采取相應措施來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美國攻擊中國共產黨不尊重人權,那是不符合事實的。
二是強調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
與美國移民社會不同,中國的封建社會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製度和以君主為中心的封建專製製度相結合的社會。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庭就是一個經濟單位,就是一個小集體。每個家庭成員從屬於這個集體,依賴於這個集體。為這個集體效力是每個人的義務。家庭這個集體的利益高於個人的利益。不僅在家庭是如此,在國家也是如此。由於小生產經濟基礎的脆弱性,經不起社會的動蕩,就需要維護國家的團結和統一,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老百姓盼望國泰民安的社會生活環境。為了實現整體的一致與和諧,就要求舍小家,顧大家,犧牲個人,維護集體。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以個人為價值主體,而是以社會作為價值主體。國家的利益、社會的利益高於個人的利益。個人的價值在於以天下為依歸。儒家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上就是服從社會的需要,服從國家的需要。在中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深入人們的頭腦之中。“盡忠報國”是一種美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中國封建士大夫的崇高思想境界。因此,在中國,集體主義觀念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而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在中國則沒有什麼市場。不僅古代如此,近現代也是如此。個人主義隻能夠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而中國沒有經曆過獨立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因而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在中國沒有發展的餘地。由於近代中國資產階級先天不足,不可能領導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勝利,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隻能由無產階級來領導。因此在中國不可能經曆資本主義的獨立發展階段。資產階級所要求的個性解放、個性自由、個人奮鬥在中國沒有適合的土壤,當然也就得不到發展了。
集體主義能夠在無產階級的鬥爭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得到發展。因為單個無產者不可能推翻舊製度。無產階級隻有團結起來,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擺脫剝削和壓迫。因此,無產階級在長期的鬥爭中形成了集體主義的觀念。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於生產資料的公有製,國家和集體掌握著社會的全部重要資源,個人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條件,都必須從國家和集體那裏得到,一切社會成員都歸屬於某一單位。這就形成了個人對集體、對國家的依賴,必須把國家的利益、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個人的利益是融化在集體利益之中的。社會要求個人奮鬥,個人自由不能妨礙集體的利益、社會的利益。為了維護集體的、國家的、社會的利益,必要時要犧牲個人的利益。與美國正麵肯定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不同,中國是從否定的意義上來看待個人主義的。中國把個人主義看成是一切從個人出發,把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隻顧自己,不顧別人,損公肥私、損人利己、惟利是圖、爾虞我詐等。個人主義在中國曆來是遭到批判的。堅持集體主義原則並不是不關心個人利益,而是反對將個人利益淩駕於國家、集體利益之上。我們關心每個勞動者的利益,同時引導人們自覺地以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必要時犧牲個人利益,保護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
中國的這種以集體為本位的價值觀與美國以個人為本位的價值觀必然要在人權問題上反映出來。在實際生活中,為了維護集體的、國家的、社會的利益,就必然要對個人自由進行必要的限製。而這正是美國所反對的。
三是維護統一與崇尚權威。
整體意識與大一統的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礎。整體思想在政治上的要求就是大一統。春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主張“克己複禮”,以周禮為標準來統一人們的言論和行動,恢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秩序,實現國家的統一。孔子的“一匡天下”,孟子的“天下定於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都旨在維護國家的統一。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和維護封建社會的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因此被稱為“禮儀之邦”。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儒家所宣揚的“禮”也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妨礙著人們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不利於社會曆史的進步和發展的一麵。我們應該注意克服其消極的一麵。
大一統的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礎。大一統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統一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國家分裂時,它起著促進統一,結束分裂的向心作用;在國家統一時,它又起著維護統一,防止分裂的黏合作用。因此,統一是中國幾千年曆史的主流,分裂隻是短暫的現象。這種大一統的思想深深積澱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新中國成立後,維護國家的團結和統一就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要求。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借人權問題在中國製造分裂時,就很自然地遭到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由於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建立在以家庭為經濟單位的小生產的基礎之上的,家長製、君主製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為了家庭的利益,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維護家長的權威。儒家所宣揚的“親親為大”就說明了這種價值取向。就全國而言,要保持小生產經濟基礎上的社會秩序,就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權威。代表這個中央權威的就是封建皇帝。全國就是一個大家庭,皇帝是這個大家庭的總家長。國家大事都由皇帝決斷。各級官吏隻不過是皇帝管理萬民的代理者,必須按照皇帝的意旨行事。維護中央的權威,是維護國家的團結和統一,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必要條件。一旦中央失去了權威,國家就會陷入混亂狀態。這對於廣大人民群眾是極其不利的。因此,在中國封建社會裏,人們總是寄希望於一個好皇帝,中國曆史上爆發的多次農民戰爭,其目的也都是為了推翻一個壞皇帝,換上一個好皇帝,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為了維護家長製和君主製的社會秩序,儒家極力宣揚“三綱五常”、“三從四德”。這些封建社會的社會規範和行為規範,要求國民對君主盡忠,子女對父母盡孝。社會需要的是絕對的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