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關係,我買東西也常常貨比三家,曾經有很多客戶像你一樣,都覺得我們的產品挺好,他們出去轉轉,後來,還是覺得我們這裏的產品最好,所以,他們最後都轉回來了。這樣,小姐,這個產品我給你保留著,你到別的地方看看,比較一下,覺得合適,你再回來。
客戶到別的商場去看看,此時,滿腦子都是那句話“都轉回來了”,她轉著轉著,也就回來了。
這其中有兩個心理暗示很重要:
一是將客戶肯定的部分重新強調一下--“你看,我們這款產品的性能你很滿意,外形和顏色也是你喜歡的……”這樣,當客戶到別的商家去的時候,剛才強調的內容會在他的腦海中浮現,讓他覺得眼前的產品無論性能、外形還是顏色都不如前麵的。
二是用多數人的行為來引導--“很多人最後還是覺得我們的產品好,他們都回來了……”如此,讓他覺得再回來是正常的。
再加上那句“我給你保留著”,會讓對方覺得不回來都有點不好意思。
當然,這種方法也不能保證顧客百分之百地回來,可是,這種順向語言能夠極大地增大成交的傾向。
讚同法--與對方站在同一戰壕
運用讚同心理,與對方站在同一戰壕,消除敵對。
參考語言:
我也這麼想過……,後來……
“我也這麼想過”,聽到這句話,給對方的感覺是你站到他的身邊,摟著他的肩膀對他說:“兄弟,我和你想的一樣。”對!就是這種感覺。此時,他會反對自己身邊的、和自己立場一樣的兄弟朋友嗎?不會,他願意聽你繼續說下去。
舉例來說,客戶欲購買一款便宜的低端品牌手機,銷售員想推薦一款價格高的高端手機,客戶說:“現在手機更新換代這麼快,我買那麼貴的幹嗎?先買個便宜的用著,將來那款降價我再買……”你可以這樣應對:
你說得有道理,我也這麼想過,電子產品更新太快,最新款過幾年就變成舊款了。後來,我媽媽買彩電的事給了我一個啟示。當時,我希望她買個大屏幕的,她說:“電視更新快,先買個小屏幕,將來那個大屏幕便宜了,咱再換。”結果,電視看了將近10年,大屏幕早已降價了,可我媽一直不舍得換,現在,還在看小屏幕。她也承認,還不如當初就下決心買個大屏幕的,最起碼提前享受了。像手機更是如此,它不僅用來打電話,也是個裝飾品,小姐,你這麼前衛時尚,這款高端手機與你多相配,你用起來在朋友麵前有麵子,心情也好,女人心情好,那可比用化妝品管用多了!你不妨再考慮一下這款?
忠言順耳--批評的藝術
在工作或生活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指出他人的不足,幫助他人改正錯誤。此時,批評不可避免,沒有批評就沒有進步。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批評不當,極易給對方造成心靈上的傷害,所以,批評時要慎之又慎,而且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則和方法。
不要逼別人認錯
批評一個人的目的是為了讓對方改變,可是,改變一個人的觀點是艱難的,因為每個人都不願意否定自己,“我的”這兩個字在一個人的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
讓我們來聽聽哈佛大學的羅賓森教授說過的一段富有啟示性的話:
我們有時會在毫無抗拒或被熱情淹沒的情形下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我們錯了,反而會使我們遷怒對方,更加固執己見。我們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們的想法時,我們反而會全心全意地維護自己的想法。顯然不是那些想法對我們有多珍貴,而是我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
“我的”這簡單的兩個字,是為人處世中最重要的,妥善運用這兩個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論說“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親、“我的”國家或“我的”上帝,都具有相同的力量。我們不但不喜歡別人說我的表不準或我的車太破舊,也討厭別人糾正我們對火車的知識、青黴素的藥效或拿破侖一世生卒年月的錯誤……
我們願意繼續相信以往慣於相信的事,而如果我們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懷疑,我們就會找盡借口為自己的信念辯護。結果呢,多數我們所謂的推理,變成找借口來繼續相信我們早已相信的事物。
卡耐基先生的親身經曆也證明了上述觀點。
有一次,卡耐基請一位室內設計師布置一些窗簾。等到賬單送來後,他大吃一驚--費用遠遠超過了他的預計。過了幾天,一位朋友去拜訪卡耐基,當聽聞窗簾的價格後,他說:“什麼?這太過分了!他占了你的便宜了!你怎麼會上當的呢?”
卡耐基吃了虧嗎?是的,他的朋友說的是實話。可是,沒有人願意聽別人否定自己判斷力的實話。於是,卡耐基開始為自己辯護:“好貨總有好貨的價錢,你不可能以便宜的價錢買到高質量的東西。”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來拜訪,他讚揚那些窗簾,表現得很有興趣,並說要是負擔得起的話,也希望在自己的家裏布置上這樣的窗簾。這時,卡耐基的反應完全不一樣了,他說:“說實話,價錢太高了,我後悔訂了這些窗簾。”
卡耐基總結說:“如果對方處理得巧妙而且和善可親,我們也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如果對方把難以下咽的事實硬塞進我們的食道裏,結果就適得其反了。”
事實上,每個人都不喜歡改變自己的決定,更不願意在強迫和威脅下同意別人的觀點,但是,人們願意接受態度和藹而又友善的開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