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生活中就有一些人把別人說“我錯了”視為美妙的音樂,經常為了批評而批評,不注意說話的語氣,強按牛頭逼人家認錯,結果遭遇對方的抵製。此時,有的人甚至火冒三丈:“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對方卻並不領情,心想:“你為了我好,那更應該好好說啊。”
西方管理學家認為“怎樣幹往往比幹什麼更重要”,說話也是如此,有時怎麼說的重要性並不亞於說什麼。
有人提出疑問:“我們老話不是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嗎?隻要是為了對方好,態度差點又有何妨?”其實,這是個誤會,忠言不必逆耳,好話可以好說,忠言可以順耳。
唐朝有個大臣魏征,他經常直言勸諫。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大怒,揚言要殺掉敢於觸犯龍顏的魏征。長孫皇後聞後十分著急,此時,如果用逆耳的忠言勸說李世民,李世民不僅不容易接受,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能說會道的長孫皇後采用順耳之忠言來規勸李世民,她說:“自古以來主賢臣直,隻有君主賢明,當臣子的才敢直抒胸臆、有話就講,今魏征敢於直言勸諫,全賴聖上賢明。”李世民聞後龍顏大悅,打消了殺魏征的念頭。
“良藥苦口利於病”,可如果良藥既甜口還利於病,是不是更受歡迎?許多小孩生病都不愛吃藥,因為藥苦難以下咽。可是,有些藥的外麵裹了一層糖衣,小孩就愛吃了,這樣,既甜了口又治了病,豈不更好?
“忠言逆耳利於行”,可如果你能像長孫皇後那樣,用順耳的忠言,對方是不是更容易接受?畢竟,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對方接受忠言,不是嗎?
批評要對事不對人
要指出,不要指責
世界上人人都會犯錯,董事長的“鉛筆”也帶有“橡皮擦”,那就是為改正錯誤而準備的。我們需要做的是,盡量減少失誤,及時發現和改正錯誤,這就需要他人的提醒和幫助。
我們可以接受別人誠懇地指出自己的錯誤,但沒有人希望別人指責自己。“指出”是就事論事,不涉及情緒和人格:“這個方案需要再改進,預算要控製在10萬以內……”這是指出要改進的地方;而“指責”是情緒的反映,是態度問題:“你這個人怎麼總是這個樣子?”這是抱怨對方,顯示自己的不滿情緒。有效的批評應該是指出,不是指責,指出錯誤的事實,但不要涉及人格,也就是“對事不對人”。
比如,你開車時,有一位小夥子突然在你的車前快速跑過,你一個急刹車,嚇出一身冷汗。此時,如果你對小夥子說:“你剛才沒走人行橫道,多危險啊!”你指出他沒有遵守交通規則這一事實,我相信,小夥子能夠接受,至少不會與你有衝突。可是,如果你一瞪眼,訓斥道:“你找死呀,沒長眼睛啊?”你的話不是針對錯誤本身,而是衝著人去的。要是遇到脾氣大的人,他可能拍拍你的車窗:“你下來,咱們練練,看看誰找死。”這樣,打起來都有可能。
再比如,在工作中批評下屬,你可以說:“小王,你這個工作沒做好,分析得不夠全麵,需要再做些深入的調查。”但不能說:“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總是這樣?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沒長記性?你沒長眼睛?你的腦袋進水了?”
要知道,錯誤的行為應該得到糾正,但不要針對人本身。
要鼓勵,不要否定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對方提高自己的水平,因此,在批評的同時,還要保護對方的積極性,不要把整個人都否定了。要記住那句有哲理的話:“不要在倒洗澡水的時候,把孩子也一起倒掉。”
其實,一個人做了錯事,並不能說明他是個笨人。
有一次,陳景潤走路撞到樹上,他愣愣地問道:“誰撞我?”
請問,你能說“你真笨,你沒看見自己撞到樹上了”嗎?
有一次,愛因斯坦辦公室的秘書接到一個電話,打來電話的人詢問:“你能告訴我愛因斯坦的家庭住址嗎?”愛因斯坦的秘書當即回答:“對不起,我們從來不告訴別人愛因斯坦的家庭住址。”此時,打來電話的人焦急地說:“我就是愛因斯坦,我出席一個會議,司機回家了,現在是我要回家,請你告訴我,我住在什麼地方。”
請問,你能說“愛因斯坦你真笨,怎麼連自己家住哪裏也不記得”嗎?
據說,牛頓在做科學實驗時思想高度集中,但在生活中常常漫不經心。有一次,他竟然把懷表當作雞蛋放到鍋裏去煮。還有一次,因為小貓小狗進進出出影響他做實驗,他特地給狗開了一個大洞,又在旁邊給貓開了一個小洞。
請問,你能說“牛頓你真笨,怎麼連雞蛋和懷表都分不清,而且,那貓不也可以走狗洞”嗎?
人們往往集中精力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取得驕人的成績,但在其他方麵則會顯得笨手笨腳。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件事情沒有做好,就指責其“笨”。永遠不要說:“你是個蠢材!”“你的智商怎麼這麼低?”“你這個榆木腦袋……”之類的話。
不要指向不能改變的事實
批評的目的本應該是幫助對方改進,但如果你指向對方不能改變的事實,將批評變成了發泄不滿情緒、顯示自己權威的工具,自然無法起到應有的效果。
比如,你不能說:“你們鄉下人怎樣怎樣……”“你們城裏人怎樣怎樣……”“你們北京人……,你們上海人……,你們河南人……,你們山東人……”這些都是對方不能改變的。如果你的批評針對於此,隻能引起對方的不快,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