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其他(2 / 3)

口服利多卡因治療急性上腹痛。

(1)病例選擇:患者均為因急性上腹痛而住院的患者,無急症手術指征,無利多卡因內科禁忌症及其他藥物過敏史。患者服用利多卡因前4小時內均經抗膽堿藥、硫酸鎂、心痛定、維生素、甲氰咪胍等兩種以上藥物,3次以上處理,末次用藥1小時以上腹痛無緩解或加劇者。

(2)治療觀察方法:搖勻一次服下,囑翻身2~3次,使藥液能均勻塗布於胃腔。服利多卡因後4小時內原則停用其他止痛藥物,在此期間觀察者無惡心、嘔吐及心率、心律血壓及神經係統症狀體征。膽道蟈蟲症者,腹痛緩解或消失後給驅蟲藥。

(3)療效判定:顯效:10分鍾內腹痛消失,4小時內無複發;有效:10分鍾後腹痛減輕,4小時內無加重;無效:服藥後腹痛無減輕或先減輕隨而加重。

(4)療效及體會:雲南昭通地區醫院孫銀生用上方治療膽道蛔蟲13例,膽囊炎膽石症5例,急性水腫性胰腺炎2例,急性胃炎結石5例,胃潰瘍2例,胃痙攣3例,共30例,結果顯效9例,有效17例、無效4例。無效4例中含潰瘍病出血、胰腺炎、膽囊結石及膽道蛔蟲各1例。全部病例未見心率、心律及血壓明顯變化,也無神經係統抑製及視力、聽力異常,震顫、運動失調等不良反應。

作者認為,既往強調利多卡因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及肝髒代謝產物對中樞神經係統毒性較大,主要是針對治療心律失常而言,尤其後者與用量有關。近年研究表明,適量利多卡因口服經肝髒後大部分失活,其中降解為中樞神經係統毒物的量並不多,其毒性也較利多卡因低。關於利多卡因口服止痛的機理,作者認為,該藥具有粘膜表麵麻醉作用,可阻斷神經異常衝動的傳導,中止不良刺激與皮層優勢興奮灶間互為影響的惡性循環;利多卡因還可能具有通道阻滯作用,使胃腸道、膽道平滑肌舒張或對蛔蟲也有一定麻醉作用,而利於蛔蟲排出膽道;對胃酸分泌的抑製可減輕與胃酸刺激有關的疼痛;其溫和的鎮靜作用,還有助於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

本方法用藥量僅為100,達不到影響中樞神經係統心髒的血藥濃度,加之稀釋,大大降低了利多卡因的濃度,減少消化道不適及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本藥過敏反應極罕見,一般無須做過敏試驗。

黃龍通絡飲超短波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

(1)治療方法患者入院後停用一切西藥止痛劑,給予中藥方劑黃龍通絡飲和超短波治療。

(2)療效標準顯效:各關節紅腫,疼痛消失,活動自如,有效:關節紅腫疼痛明顯減輕,活動幅度增大;無效:經兩個療程治療後未見症狀明顯改善或有所加重。

祖國醫學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痹症範疇,多由外感風寒濕三邪所致的氣滯血瘀之症。據中醫“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無”的理論,應用活血化瘀通絡的中草藥物,治療類風濕患者必然有效。據文獻報道,黃芪、黃柏具有補氣活血之類激素樣抗炎作用;虎刺、地龍、烏蛇具有活血通絡舒筋作用;當歸、赤芍、紅花、川芎能活血化瘀及清除自由基和鈣阻滯作用。現代醫學認為活血化瘀類中藥具有抗凝、解聚、降低血液粘度、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腦水腫,改善血流變學及改善微循環作用。本組病例應用黃龍通絡飲。活血化瘀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較滿意,也進一步證實了上述中醫理論的正確性。

超短波理療作用有三:①超短波對患部直接抗炎作用;②熱能通過患部皮膚感受器,傳入下壇腦植物神經中樞,再通過交感神經使全身及局部血管擴張,微循環改善;③通過抑製白細胞的活化,減少炎性物質的分泌,抑製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作用。總之,超短波理療可促進充血水腫的消散,激化粘連組織的鬆解,疼痛感覺的消除及運動機能的恢複。

丹參注射液的臨床新用途。

丹參注射液或複方丹參注射液(含丹參、降香)原主要用於活血化瘀治療,近年來,發現該藥具有一些臨床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