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其他(3 / 3)

普通型傷寒的輔助治療馮中州等介紹137例普通型傷寒,其中治療組70例用複方丹參液加氯黴素靜滴,待體溫正常後繼用藥3~6天,對照組僅用氯黴素治療,如果治療組退熱快,療程短,複發率低,統計學處理差異顯著。

治療靜脈曲張綜合征隋金儉等報道51例靜脈曲張綜合征,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0年,雙下肢靜脈曲張15例,一側下肢靜脈曲張36例,濕疹樣皮炎39例,小腿性潰瘍12例。治療方法:采用複方丹參液(相當於原生藥丹參108、當歸48、川芎48、麥冬知)加入葡萄糖400毫升中靜滴,每日1次,20天為1療程,濕疹及皮膚潰瘍均給予局部治療,結果總有效率98%,平均治療時間20~28天,經5年觀察,皮損複發率占總有效率的14%。

青黴素在臨床應用中的幾個問題:

(1)青黴素皮試的假陽性問題青黴素皮試陽性結果的判定有關書籍已有明確標準。由於部分醫務人員怕擔責任,放寬了青黴素皮試陽性的標準,致使某些本來可以選用此藥的患者而不能應用,直接影響了疾病的療效。而其陽性判定的唯一指標是皮丘與其周圍的皮膚潮紅,實則屬於可疑陽性者。有人選青黴素皮試因皮膚潮紅定為陽性者100例,再次謹慎做了青黴素皮試與生理鹽水空白對照,結果僅一例呈現陽性反應,其餘99例應用青黴素後無過敏反應。說明青黴素皮試假陽性率是很高的,如果任意放寬青黴素皮試陽性的標準,造成部分患者得不到合理治療,同樣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2)青黴素皮試時應注意的問題青黴素皮膚過敏試驗致死的事故屢有報道。死於青黴素過敏性休克的患者中約1/4係發生在皮試時。其原因多由於現場沒有準備腎上腺素,致使延誤搶救而死亡。可見,做了皮試,醫者離開患者或不做好充分準備都是很危險的。

(3)新生兒注射青黴素的問題關於新生兒注射青黴素是否需做皮試,目前意見尚不統一。有認為雖然多數新生兒未直接使用過青黴素,但可通過間接方式接觸青黴素;應用青黴素的孕婦約新生兒臍血中發現青黴素抗體,新生兒期作為參與青黴素過敏反應的血中含量可達100%;因此主張新生兒在使用青黴素前必須做皮試。也有人認為新生兒做青黴素皮試參考價值不大,其理由是:青黴素過敏反應中以速發型最為嚴重,是速發型過敏反應的主要抗體,而新生兒體內是缺乏的;新生兒接觸青黴素的機會不多,體內不會存在相應的抗體及生物活性物質;新生兒皮膚紅嫩,酒精可使局部發紅,有的出現小紅疹,因而得不到正確的結果。目前,尚未見到新生兒青黴素過敏性休克的報道。有人觀察了57676例新生兒青黴素皮試結果呈陰性反應,其中1060例假陽性反應。基於上述,對確實沒有接觸過(直接間接)青黴素,父母親均無青黴素過敏史的新生兒可以免做青黴素皮試。

(4)青黴素肌注溶媒的選擇問題目前,作為青黴素肌注的溶媒有生理鹽水,注射用水,利多卡因,實驗研究表明利多卡因對青黴素比較穩定,注射後鎮痛效果好且硬結少,注射用水作溶媒,溶解快,硬結少,對青黴素較穩定,但肌注後引起劇痛,生理鹽水作溶媒,溶解較慢,疼痛劇烈,肌肉硬結多。因此建議推廣對利多卡因作青黴素溶媒。

(5)青黴素與其它抗生素的不合理聯用青寒素為速效殺菌劑,其結構中內酰胺環與慶大黴素分子中的氨基發生交聯,生成無活性的氨基酰胺化合物,使慶大黴素活性降低,青黴素的殺菌機製是阻礙細菌細胞壁的合成,氯黴素能促進細胞壁粘肽的獲取,故有相互拮抗作用。但治療流腦,化腦時可以聯用。青鏈黴素聯用的協同作用僅見於草綠色鏈球菌和腸球菌引起的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時,對其它感染,尤其是對呼吸道感染的協同作用,尚無資料證實。此外青黴素與紅黴素、潔黴素等藥聯用也應重視。

(6)青黴素少見的副作用除過敏性休克外,青黴素的毒作用一般小,但也有引起神經精神症狀,如頭暈頭痛,恐懼,抽搐,癲癇發作,意識障礙等,邊及腦電圖的改變,血流係統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細胞減少症,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減少性紫療等,也應引起注意。

綜上所述,臨床醫務工作者,應熟練掌握青黴素的各種毒副作用與處理措施及藥物配伍等特性,同時要有高度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