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血液和造血係統疾病(12)(3 / 3)

【藥膳食療】

1.冰片蘿卜汁:

[原料]鮮白蘿卜適量,冰片少許。

[製法]鮮白蘿卜搗爛取汁,加少許冰片調勻。

[功效]通竅止痛。用於偏頭痛。

[用法]滴鼻。左側頭痛滴右鼻孔,右側頭痛滴左鼻孔。滴後應保持20分鍾內汁不外流,2次/d。

2.杞葵蒸草魚:

[原料]活草魚600g,枸杞子15g,製首烏15g,向日葵花盤30g,天麻12g,川芎6g,白芍9g,熟地黃15g,黑棗20粒,水發香菇90g,黑豆30g,醬油、味精、食鹽、白糖、蔥白、陳年老酒各少量。

[製法]先將向日葵花盤、天麻、川芎、製首烏、白芍、熟地黃裝入淨布藥袋內,紮緊袋口後,放入陶瓷罐內,加入草魚、枸杞子、黑棗、香菇、黑豆及醬油、鹽、糖、味精、蔥、清水適量,再放進籠屜內用旺火蒸2小時至熟透入味,揭蓋取出,淋上老酒2湯匙即成。

[功能]滋腎養肝,養血祛風,清利頭目。用於肝腎虧損,血虛生風,腦海空虛所致偏頭痛。

[服法]佐餐。

3.川芎菊花蜜飲:

[原料]川芎20g,白菊花15g,蜂蜜20g。

[製法]將川芎、白菊花分別洗淨,川芎切成片,與白菊花同放入沙鍋,加水煎煮20分鍾,濾汁去渣,趁溫調入蜂蜜,拌勻即成。

[功效]祛風清熱止痛。用於風邪外襲型偏頭痛,對偏於風熱者尤適宜。

[服法]上、下午分服。

4.枸杞子燉羊腦:

[原料]羊腦1個,枸杞子50g,蔥、薑、鹽和料酒適量。

[製法]隔水燉熟,食用時再酌加少許味精調味。

[功效]益腦,安神,補肝腎。用於肝血虛型偏頭痛。

[服法]每日2次佐餐。

5.川芎白芷茶:

[原料]川芎15g,白芷10g。

[製法]將川芎、白芷分別揀去雜質,洗淨後曬幹或烘幹,切成片,同放入沙鍋,加適量水,中火煎煮15分鍾,用潔淨紗布過濾,取汁即成。

[功效]疏風散寒止痛。用於風邪外襲型偏頭痛,對偏於風寒者尤為適宜。

[服法]代茶,頻頻飲用。

6.地鱉蟲糖:

[原料]蟲、蜈蚣、全蠍、僵蠶各3g,白糖750g,精製油適量。

[製法]將蟲、蜈蚣、全蠍、僵蠶研成細粉。將白糖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小火煎熬成濃稠狀時,加入蟲粉調勻,再繼續煎熬,直至用筷子挑起糖液呈絲狀時停火。將糖液倒入塗有精製油的搪瓷盤內,待涼,用刀劃成10塊即成。

[功效]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用於肝鬱氣滯型偏頭痛。

[服法]每次1塊,口服,3次/d。

7.紅花酒:

[原料]紅花、川牛膝、川芎各10g,低度白酒500g。

[製法]將紅花、川牛膝、川芎同入盛酒瓶中,浸泡7日,每日搖動數次,瓶口封嚴,過7日即成。

[功效]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用於肝鬱氣滯型偏頭痛。

[服法]早、晚各20mL(1小盅)。

8.半夏白術茶:

[原料]法半夏12g,白術10g,天麻6g,川芎5g,茶葉2g。

[製法]將法半夏、白術、天麻、川芎、茶葉同研為粗末,分裝入2個綿紙袋中。

[功效]化痰降逆,泄濁止痛。用於痰濁中阻型偏頭痛。

[服法]上、下午各取綿紙袋1包,放入茶杯中,用沸水衝泡,加蓋燜10分鍾即可飲用,每袋可連續衝泡3~5次。

第五節三叉神經痛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指原因未明的麵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反複發作的、短暫的陣發性劇痛。本病病因及病理變化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半月神經節的退行性、脫髓鞘性改變,顱後窩小團異常血管,狹窄的顱骨孔壓迫三叉神經,三叉神經脊束核、半月節中產生的異常癲癇樣放電等有關。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則可由於鼻咽癌轉移、腦橋小腦角腫瘤、麵部皰疹病毒感染等多種原因引起。

本病中醫診斷為“麵風痛”。多因風寒、風熱等邪侵襲麵部經絡,或素體陰虛內熱,痰瘀阻滯,經脈受壓、經絡攣急所致。是以反複短暫發作的一側麵部劇痛或痙攣,伴麵肌抽搐為主要表現的痛病類疾病。

【中藥治療】參考本章第四節偏頭痛。

1.單方驗方:

(1)白芍30~60g,丹參30g,生牡蠣30g,甘草10g,水煎服,1劑/d。用於偏頭痛較甚者。

(2)川芎10g,葛根10g,蟬蛻5g,全蠍3g,天麻10g,水煎服,1劑/d。

2.中成藥:

(1)如意珍寶丸:每次3丸,2次/d,用溫開水將藥丸泡散,餐後半小時服用。用於偏頭痛。

(2)雪山金羅漢止痛塗膜劑:將藥液直接均勻塗在患處,使皮膚表麵形成膜狀,2~3次/d。

【西藥治療】

1.抗癲癇藥:是西醫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主要藥物,對多數患者能有效地減少疼痛發作次數、減輕疼痛程度。首選卡馬西平,開始劑量為100mg/次,1~2次/d,以後每日增加100mg,直至疼痛控製以後逐漸減量,原則上應以盡可能小的劑量控製症狀。也可選用苯妥英鈉,注意事項參見本章第三節癲癇。

2.其他輔助藥物:鈣拮抗藥如尼莫地平及B族維生素亦能起到輔助止痛的作用。

3.對藥物控製效果不佳的頑固性三叉神經痛患者,可考慮局部封閉、射頻熱凝療法、三叉神經減壓術等治療。

【藥膳食療】

1.葵盤煎:

[原料]向日葵盤。

[製法]向日葵盤去籽,撕成幾塊煎水。

[功效]平肝。用於三叉神經痛。

[服法]3次/d。

2.豬腦天麻湯:

[原料]豬腦1個,天麻2g。

[製法]將天麻研粉,和豬腦一起加水適量,以文火燉1小時,去渣。

[功效]益腎填髓,補腦鎮痛。用於三叉神經痛。

[服法]喝湯,吃豬腦。1劑/d,分次服完,經常食用。

3.當歸酒:

[原料]當歸30g,酒1000mL。

[製法]將當歸同酒煎至600mL。

[功效]補血活血止痛。用於三叉神經痛。

[服法]適量飲用,常飲。

4.核桃仁黃酒飲:

[原料]核桃仁5粒,白糖50g,黃酒50mL。

[製法]將核桃仁、白糖放入碗中搗碎成泥,加黃酒50mL,文火煎10分鍾。

[功效]通經脈,益腎氣。用於腎氣虧虛型三叉神經痛。

[服法]1劑/d,分2次服,經常服用。

5.龍眼幹燉雞蛋:

[原料]龍眼幹100g,雞蛋2枚,白糖適量。

[製法]將適量龍眼幹搗碎,同雞蛋加水適量燉至蛋熟,雞蛋去殼,再燉1小時,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補心安神,養血益脾。用於心脾虧虛型三叉神經痛。

[服法]吃雞蛋,喝湯。1劑/d,分2次食完,常食。

第六節麵神經炎

麵神經炎是指急性非化膿性周圍性麵神經炎症,又稱貝耳麻痹。本病原因尚不明了,可能是由於病毒感染後的一種變態反應性損害,或因寒冷刺激導致麵神經營養性血管收縮、缺血,而後毛細血管擴張、組織水腫壓迫麵神經所致。人群患病率約40/10萬,多見於青壯年。

本病中醫診斷為“口僻”、“麵癱“。多由風邪入中麵部,痰濁阻滯經絡所致。是以突發麵部麻木、口眼斜為主要表現的痿病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風寒阻絡證:

[主症]卒起口眼斜,麵肌不仁,或伴惡寒發熱,無汗。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辛溫散寒,解表通絡。

[處方]小續命湯加減:麻黃10g,桂枝10g,苦杏仁10g,黨參10g,白芍10g,防風10g,川芎6g,製附片3g,全蠍4g,甘草6g。

(2)風痰痹阻證:

[主症]突起口眼斜,口角流涎,閉眼不攏,鼻唇溝變淺,額紋消失,耳下有壓痛。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祛風,化痰,通絡。

[處方]牽正散加減:全蠍4g,僵蠶10g,白附子10g,製天南星6g,羌活10g,防風10g,當歸10g,甘草6g。

(3)氣虛絡瘀證:

[主症]口眼斜漸漸恢複,但麵肌不時痙攣,氣短,麵色白。舌暗紅或見瘀點,脈虛大。

[治法]益氣,活血,通絡。

[處方]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15g,當歸10g,生地黃15g,白芍10g,川芎6g,桂枝6g,全蠍3g,僵蠶10g,橘絡3g,甘草6g。

加減:麵肌麻痹或痙攣加全蠍、僵蠶、地龍等;通絡選加橘絡、絲瓜絡、雞血藤等;因病毒感染引起者可試加板藍根、大青葉、荊芥等;因寒冷刺激所致者可加麻黃、肉桂等。

2.單方驗方:

(1)新鮮鱔魚血,塗於患側麵部,1次/d,或生南星適量研為細末,用生薑汁調敷患側。

(2)全蠍、蜈蚣、白附子各等量共研細末,2g/次,2次/d,溫水衝服。

【西藥治療】

1.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如無特殊禁忌證,一般均可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開始可靜滴地塞米鬆10mg/d,數日後改為口服潑尼鬆,並逐漸減量停藥。

2.神經營養藥:主要為B族維生素,尤以維生素B1及維生素B12最重要,同時可輔以維生素E、維生素C、細胞色素C、三磷腺苷、能量合劑。

3.擴血管藥:加蘭他敏、地巴唑等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藥膳食療】

1.河蚌天麻湯:

[原料]河蚌肉250g,天麻9g。

[製法]河蚌酒浸,入沸水燙,加天麻煮湯,調味。

[功效]平肝熄風。用於肝火旺盛,肝風內動引起的麵癱。

[服法]食蚌肉,飲湯。

2.菊花魚湯:

[原料]菊花10g,鮮河魚500g。

[製法]將鮮河魚去雜、洗淨,加酒、薑、蔥去腥味,放入菊花一起煮湯食用。

[功效]平肝熄風,清熱明目。用於麵癱伴頭暈目赤。

[服法]食魚肉,飲湯。

3.枸杞葉炒肉絲:

[原料]枸杞葉250g,瘦肉絲250g。

[製法]將枸杞葉揀洗幹淨,起油鍋先翻炒肉絲,然後放入枸杞葉拌勻,調味食用。

[功效]養陰清熱。用於麵癱目赤腫痛,目幹眼糊。

[服法]佐餐。

第七節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又稱震顫麻痹,臨床特征為靜止性震顫、肌強直和運動減少。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神經係統變性、環境毒素等有關。主要病理改變為黑質致密區變性、神經元缺失、黑質細胞內多巴胺的儲存和釋放減少,使得黑質紋狀體束作用於殼核和尾狀核的多巴胺能作用降低,乙酰膽堿能作用則相對增強而產生一係列相應的臨床症狀。

本病中醫診斷為“顫病”或“腦風”。認為多因染邪、中毒、電擊等損傷腦神,或因痰濁、瘀血阻痹腦絡,經氣不利,或年老精血虧虛,腦失所養,虛風內動而成。是以頭部不由自主細微顫動、口眼抽動、手足顫動等為主要表現的風病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氣血兩虛證:

[主症]肢體震顫,筋脈拘緊,行步慌張,神呆懶言,肌肉無力,頭暈眼花,少氣自汗。舌質暗淡或有瘀斑,脈細弱或虛大。

[治法]益氣養血,活絡熄風。

[處方]八珍湯加減:黨參15g,茯苓10g,白術10g,當歸10g,白芍15g,熟地黃15g,天麻10g,牛膝10g,木瓜10g,生龍齒15g(先煎),黃芪15g,全蠍3g,甘草6g。

(2)氣虛痰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