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堅持定期進行體格檢查:檢查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以防止嚴重不良反應的產生。多數抗癲癇藥可能有過敏、共濟失調、貧血以及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早期發現,避免症狀惡化加重。
(7)針對患者所處的特殊生理狀態及其他條件選擇用藥:①苯妥英鈉,價廉、使用方便、作用肯定,但有毛發增生、牙齦增生、致畸、損害認知功能的不良反應,不宜用於孕婦及兒童;②卡馬西平,引起消化道反應、眩暈、肝損害相對較重,部分患者難以耐受,但對認知功能影響較小,也無致畸作用的報道,因此可考慮應用於孕婦及某些兒童;③丙戊酸鈉,對姐妹染色體交換有影響,動物實驗證明有致畸可能,因此孕婦應慎用。
4.其他輔助性藥物的應用:
(1)氨酪酸(γ氨酪酸):在體內可代謝成γ氨基丁酸(一種抑製性神經遞質),且無任何不良反應。
(2)尼莫地平:為鈣拮抗藥,可降低癲癇閾值而應用於臨床,特別是難治性癲癇。
(3)維生素B1等神經營養藥可酌情使用。
5.外科手術治療:用於顱內腫瘤、凹陷性顱骨骨折、腦血管畸形、腦穿通畸形等原因所致的癲癇。對於年齡較輕、全身情況良好,且抗癲癇藥治療無效者,即使非上述疾病,也可考慮手術治療。
6.癲癇持續狀態的治療:
(1)首先迅速控製癲癇發作,可立即靜注地西泮10~20mg(以1mg/min的速度緩慢注射),有效而複發者可在半小時後重複注射(但反複注射效果漸差),或地西泮100mg溶於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100mL中靜滴(於12小時內緩慢滴完),亦可以10%水合氯醛保留灌腸、硫噴妥鈉緩慢靜注等。同時發作控製後,應用苯巴比妥0.1~0.2g/次,肌注,1次/8h。並鼻飼苯妥英鈉以維持療效。另有作者推薦緩慢靜注氯硝西泮(氯硝安定),同時鼻飼苯妥英鈉。
(2)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外傷、骨折、舌咬傷,吸氧,吸痰,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降低顱內壓。
【藥膳食療】
1.珍珠湯圓:
[原料]珍珠粉0.3g,棗泥50g,白糖適量。
[製法]將上述材料拌勻做成餡,做成糯米湯圓20個左右。
[功效]健脾養心,平肝清火。用於癲癇。
[服法]作點心食用。
2.明礬製橄欖:
[原料]鮮橄欖12個,明礬1.5g。
[製法]將橄欖用刀割縱橫紋,以明礬極細末撒入紋內。待明礬浸入橄欖即可。
[功效]清熱祛痰。用於風痰壅盛型癲癇。
[服法]1~2個/h,細細咀嚼,咽汁吐渣。
3.青果白金膏:
[原料]鮮青果(即橄欖)500g,鬱金250g,明礬末100g。
[製法]將青果打碎,與鬱金放沙鍋內,加水1000mL煮1小時濾出,再加水500mL,加明礬末100g、蜂蜜適量,收膏。
[功效]清熱解鬱,化痰開閉。用於本病證屬痰熱鬱結者。
[服法]每日早、晚各服10mL,開水送下。宜間歇服用,以免傷胃。
4.紅蓖麻根煮雞蛋:
[原料]紅蓖麻根60g,雞蛋2枚。
[製法]將蓖麻根煮汁約200mL,去渣,趁沸打荷包雞蛋,加黑醋10mL。
[功效]平肝鎮靜。用於肝陽上亢型癲癇。
[服法]1次/d,連服10日為1個療程。可常服。
5.淩霄全蠍蒸雞蛋:
[原料]淩霄花、全蠍各10g,雞蛋10隻。
[製法]前2味焙幹共研末;雞蛋打開一小孔,倒出少許蛋清,然後將藥末均分成10份,分裝於雞蛋內,用濕紙封口,放於瓷碗中,封口一端朝上。蒸熟。
[功效]祛風除痰,開竅定癇。用於癲癇。
[服法]每次食藥蛋1隻,2次/d。
6.朱砂豬心散:
[原料]豬心1個,朱砂、川貝母各15g。
[製法]先將豬心用黃泥裹好,焙幹、去泥、研末;另取朱砂、川貝母搗碎、研末,共拌勻。
[功效]安神定驚,益心補血。用於心氣虧虛型癲癇。
[服法]15g/次,溫開水送下。
7.黃豆蚯蚓胡椒煎:
[原料]黃豆500g,幹蚯蚓50g,胡椒15g。
[製法]黃豆加水2500mL大火煎開,將蚯蚓洗淨、胡椒搗碎,一同加入,改小火煮至水開為度。揀出蚯蚓、胡椒。
[功效]祛風除痰,開竅定癇。用於癲癇部分性發作。
[服法]食黃豆,10~15g/次,2次/d。
8.丹參龍眼湯:
[原料]丹參、龍眼肉、炒酸棗仁各15g。
[製法]水煎。
[功效]清肝熱,補心脾。用於久患癲癇,氣血虧虛患者。
[服法]白蜜適量調服,2次/d。可作癲癇患者長期調養方。
9.木耳核桃燉豆腐:
[原料]黑木耳30g,核桃7個,豆腐200g,精鹽、味精、麻油各適量。
[製法]將黑木耳水發洗淨,核桃仁去皮洗淨,與豆腐一同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燉熟後調味,淋上麻油即成。
[功效]養陰清熱,補心腎。用於癲癇及各種精神病。
[服法]佐餐。
10.蚯蚓煨雞蛋:
[原料]雞蛋1枚,新挖的幼小蚯蚓10~12條。
[製法]雞蛋1枚洗淨,打破一小孔,將新挖的幼小蚯蚓10~12條洗淨,塞放雞蛋內,再加少許薑汁,然後以膠布封閉固定。雞蛋用濕草紙包裹數層,用炭火煨熟。
[功效]祛風除痰,止抽搐,鎮靜。用於癲癇。
[服法]去蛋皮和紙,蚯蚓和蛋一起服食。連服7日為1個療程。
11.竹瀝地龍粥:
[原料]鮮竹瀝30g,地龍2g,大米100g。
[製法]將地龍焙幹、研末,大米煮粥。粥熟調入竹瀝,加地龍末攪勻。
[功效]清熱化痰,熄風定癇。用於證屬痰火擾神者。
[服法]1劑/d,分2次服。
12.羊肝平肝湯:
[原料]羊肝60g,穀精草、白菊花各10g。
[製法]慢火燉食。
[功效]補脾益腎。用於癲癇虛證,亦治肝腎陰虛,血不營目之夜盲、視物模糊諸證。
[服法]食肝喝湯,1次/d。
13.蟲草燉豬腦:
[原料]豬腦1具,冬蟲夏草3g,薑絲、精鹽、味精、麻油適量。
[製法]豬腦除淨筋膜、洗淨,放於沙鍋中,加入薑絲、冬蟲夏草和清水200mL,小火燉熟,下精鹽、味精,淋麻油。
[功效]安神定驚,益心補血。用於心氣虧虛型癲癇。
[服法]分2次空腹服。
14.烏龍蜇耳湯:
[原料]烏梢蛇30g,地龍20g,海蜇30g,黑木耳20g。
[製法]加水適量,用微火燉爛熟。
[功效]清熱息風,通絡解痙,化痰止癇。用於治療熱癇、風癇、痰癇。
[服法]分3日服。
第四節偏頭痛
偏頭痛是一組以反複發作的偏側或雙側頭痛為臨床特征的神經血管功能障礙性疾病。病因與發病機製尚不完全明了,可能是一種不穩定性的三叉神經血管反射,伴有疼痛控製通路中的節段性缺陷,使得從三叉神經脊束核的過量放電以及對三叉神經丘腦束或皮質延髓束來的過量傳入衝動發生應答,最終引起腦幹與顱內血管間發生相互作用而出現頭痛。
本病中醫診斷為“偏頭風(痛)”。多因風火痰涎或風寒入侵,或惱怒緊張,或肝陽上擾,致使經絡痹阻,陰陽失調,氣血逆亂於頭部而成,是以反複發作、或左或右、來去突然的劇烈頭痛為主要表現的痛病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風寒頭痛證:
[主症]偏頭或滿頭緊痛,遇風痛劇,鼻塞或伴惡寒發熱。舌苔薄白,脈弦或浮。
[治法]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處方]川芎茶調散加減:川芎10g,荊芥10g,薄荷3g,白芷10g,防風10g,羌活6g。
清茶為引。
(2)痰厥頭痛證:
[主症]一側或兩側頭痛,頭昏沉,眩暈惡心,嘔吐痰涎,時發時止,胸脘滿悶,肢重體倦。舌苔厚膩,脈弦滑。
[治法]化痰降逆。
[處方]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法半夏10g,白術10g,天麻10g,茯苓10g,陳皮6g,川芎10g,僵蠶10g,全蠍3g,甘草6g。
(3)肝鬱頭痛證:
[主症]偏頭疼痛,胸脅脹滿,神情沉默,嘔逆納呆,常因精神因素誘發。苔薄白,脈沉弦。
[治法]疏肝解鬱。
[處方]逍遙散加減:柴胡10g,當歸10g,白芍10g,茯苓10g,白術10g,鬱金10g,川芎6g,全蠍3g,菊花10g,甘草6g。
(4)瘀血頭痛證:
[主症]偏側疼痛,呈刺痛或劇痛,固定不移,天陰或入夜尤甚,經久不愈,麵色晦滯。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定痛。
[處方]通竅活血湯加減:桃仁10g,紅花10g,老蔥6g,辛夷6g,赤芍12g,川芎10g,白芷10g,冰片0.3g(對服),蜈蚣5g,甘草6g。
加減:頭痛偏左多屬風與血虛,選加全蠍、蜈蚣、天麻、防風、蒺藜或製首烏、熟地黃、黃精等;頭痛偏右多屬痰熱與氣虛,選加膽南星、浙貝母、大黃、礞石或黃芪、黨參、人參等藥。
2.單方驗方:
(1)柴胡10g、川芎10g、辣椒蔸3個,水煎服。
(2)生石膏15g、知母10g、粳米10g、白芷10g、川芎10g、甘草6g,水煎服。
(3)細辛、徐長卿、川芎各9g,蜈蚣、山柰各6g,冰片0.5g,共研細末,以布包藥末少許,塞入鼻孔,左側頭痛塞右鼻孔,右側頭痛塞左鼻孔,痛止即取出。
3.中成藥:
(1)如意珍寶丸:每次3丸,2次/d,用溫開水將藥丸泡散,餐後半小時服用。用於偏頭痛。
(2)雪山金羅漢止痛塗膜劑:將藥液直接均勻塗在患處,使皮膚表麵形成膜狀,2~3次/d。
(3)正天丸:每次2粒,口服,2次/d。
(4)止痙散:1.5g/次,口服,2次/d。
【西藥治療】
1.發作期治療:
(1)麥角胺咖啡因(每片含麥角胺1mg、咖啡因100mg):劑量應因人而異,但每日不得超過6片,1周內不超過12片。本品無預防及根治作用。
(2)其他非特異性止痛藥:如去痛片、羅通定(顱痛定)、阿司匹林等藥亦可不同程度地減輕發作時的頭痛。
2.間歇期的治療:
(1)5羥色胺受體阻滯藥:苯噻啶可預防或減少偏頭痛的發作,也可減輕發作時的疼痛。服藥開始階段有嗜睡作用,因此宜睡前服用,並避免高空等危險作業。長期使用可能出現體重增加、腹膜後纖維化等不良反應。開始劑量為1mg/次,睡前服,以後逐漸加量。
(2)β受體阻滯藥:普萘洛爾,但哮喘及某些心血管疾病患者忌用。
(3)鈣拮抗藥:氟桂利嗪,10mg/次,睡前服;或尼莫地平,20mg/次,3次/d。對多數患者有良好的作用,但少數患者服用後症狀反而加重。
(4)症狀嚴重且頻繁發作,一般藥物控製無效者,可適當應用抗癲癇藥,如卡馬西平、丙戊酸鈉,其用法與注意事項詳見本篇第三節癲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