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血液和造血係統疾病(12)(1 / 3)

[處方]補陽還五湯加減:生黃芪30g,當歸尾10g,赤芍10g,川芎6g,桃仁10g,紅花6g,地龍10g,川牛膝10g,雞血藤30g,全蠍4g。

加減:半身不遂加黃芪、柴胡、桃仁等;語言謇澀加遠誌、石菖蒲、木香、僵蠶等;神誌模糊加菖蒲、鬱金、冰片等;口眼斜加僵蠶、白附子等。

2.單方驗方:

(1)水蛭粉:2g/次,口服,3次/d。

(2)黃連3g,梔子10g,黃柏10g,全蠍3g,雞血藤15g,1劑/d,水煎服。

(3)臭牡丹15g,全蠍3g,1劑/d,水煎服。

3.中成藥:

(1)血栓心脈寧膠囊:每次2~4粒,口服,3次/d。用於腦血栓形成。

(2)血栓通注射液:2~5mL/次,肌注,1~2次/d。用於各種血管性和出血性疾病。

(3)碟脈靈注射液:成人10~20mL/次,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釋後,靜滴,1次/d。可抑製腦血栓形成。

【西藥治療】

1.滲透性脫水藥:常用20%甘露醇125mL/次,靜滴,1次/8~12h,以控製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此外,甘露醇緩慢靜滴還是一種強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劑,在充分補液的前提下,兼有擴容作用。10%甘油氯化鈉或甘油果糖注射液(布瑞得)也可作為急性腦梗死脫水藥應用。

2.血液稀釋療法:常用右旋糖酐40注射液或706代血漿。目的是擴充血容量、降低血黏度,從而改善微循環,增加腦血流量,等容稀釋療法效果最佳。但擴容後增加腦血流量對顱內壓有影響,大麵積梗死急性期不用。

3.血管擴張藥:常用藥有煙酸、地巴唑、曲克蘆丁(維腦路通),目的是擴張缺血區血管,以增加其局部腦血流量,但有時反而產生腦內盜血綜合征,且可能增加顱內壓,因此急性腦梗死早期和大麵積腦梗死急性期一般不作擴血管治療。

4.抗自由基損傷藥:腦缺血6小時內自由基增高,12~24小時增高最明顯,大量自由基蓄積造成對神經細胞的損害。臨床上可選擇下列抗自由基藥:甘露醇、糖皮質激素、維生素E、維生素C、巴比妥類、別嘌醇(別嘌呤醇)等。

5.鈣拮抗藥:腦缺血時鈣離子內流引起一係列細胞破壞性反應,鈣拮抗藥可減輕此反應。臨床常用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

6.在腦梗死的早期應用溶栓療法,可以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改善循環缺血狀態,此法最適用於進展性卒中早期(發病

7.腦代謝功能促進藥:常用的有吡拉西坦(腦複康)、胞磷膽堿(胞二磷膽堿)、輔酶A、氫化麥角堿及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可能促進神經功能恢複以改善臨床症狀,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殘程度。

8.抗血小板聚集藥:常用阿司匹林(小劑量)、噻氯匹定、藻酸雙酯鈉等。這些藥物能有效地降低腦梗死的複發,並可能阻止腦血栓形成的進展。

9.急性腦梗死早期忌用高滲糖。

【藥膳食療】

1.桃仁決明蜜茶:

[原料]桃仁10g,決明子12g。

[製法]桃仁打碎,與決明子煎水。

[功效]活血降壓,清肝益腎。用於高血壓,腦血栓形成有熱象者。

[服法]加白蜜適量衝服。

2.複方黃芪粥:

[原料]黃芪15g,炒白芍、桂枝各10g,生薑15g,粳米100g,大棗4枚。

[製法]前4味煎濃汁去渣,後2味煮粥,粥成入藥汁,調勻服食。

[功效]益氣養血,溫經通陽。用於血壓不高的腦血栓形成患者。

[服法]1次/d。

3.葡萄酒防血栓:

[原料]優質紫葡萄、白酒各適量。

[製法]將葡萄洗淨後泡於酒中。

[功效]活血散瘀,祛風利水。用於防治血栓。

[服法]食酒泡葡萄,飲些浸透葡萄汁的酒。

4.川芎蜈蚣黃芪飲:

[原料]川芎30g,蜈蚣1條,黃芪9g,當歸9g,白芍6g,生地黃15g,甘草6g。

[製法]水煎取汁。

[功效]益氣養血,活血化瘀,通絡。用於腦血栓形成。

[服法]1劑/d,早、晚分服。

5.大蒜泡酒治血栓:

[原料]大蒜1000g,白酒2000g。

[製法]將蒜放在白酒中浸泡,2周後服用。

[功效]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用於治療腦血栓形成。

[服法]50mL/次,每日早、晚各服1次,酒、蒜均服食,貴在堅持。

6.天麻魚頭:

[原料]鮮鯉魚1尾(1500g),天麻50g,川芎20g,茯苓10g,蔥、薑、水豆粉、清湯、白糖、食鹽、味精、胡椒麵、香油適量。

[製法]將魚剖好洗淨,川芎、茯苓切成片,用第2次米泔水泡,再將天麻放入泡過川芎、茯苓的米泔水中浸泡4~6小時,撈出天麻置米飯上蒸透,切成片待用。將天麻片放入魚頭、魚腹中,置盆內,然後放入蔥、薑,加入適量清水後,上籠蒸約30分鍾,將魚蒸好後,揀出蔥和薑。另用水豆粉、清湯、糖、鹽、味精、胡椒麵、香油燒開勾芡,澆在天麻魚頭上。

[功效]平肝熄風,定驚止痛,行氣活血,健脾和胃。用於腦血栓形成證屬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者。

[服法]佐餐食用。

7.蚯蚓炒雞蛋:

[原料]活蚯蚓5條,雞蛋2個,食油、鹽適量。

[製法]將蚯蚓放盆內2~3日,使其排出體內汙泥,再剖開、洗淨、切斷。雞蛋去殼,與蚯蚓同放碗內加少許鹽,攪拌後,鍋內放油燒熱同炒熟。

[功效]滋陰熄風,平肝通絡。用於腦血栓形成證屬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者。

[服法]1次/d。

8.鮮蘑蘿卜片:

[原料]白蘿卜500g,鮮蘑菇100g,豆油、精鹽、味精、薑末、澱粉、白糖、黃酒適量。

[製法]將蘿卜切片,蘑菇切條。蘿卜入水中煮熟撈出,鍋燒熱加油,將蘿卜片和蘑菇條下鍋略炒,加鹽、薑、糖、酒,倒入適量煮蘿卜湯,再煮5分鍾,加味精、澱粉勾芡。

[功效]消食化痰通絡,理氣安神,抗高血壓。用於腦血栓形成證屬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者。

[服法]佐餐食用。

9.川芎黃芪粥:

[原料]川芎30g,黃芪30g,粳米100g,冰糖適量。

[製法]將川芎、黃芪煎熬3次,收取800mL待用。將粳米洗淨,放入鍋中,加入川芎、黃芪汁,中火燒至米爛。

[功效]益氣活血。用於腦血栓形成證屬氣虛血瘀者。

[服法]佐餐食用。

第三節癲癇

癲癇是由於神經元反複發作異常放電所致的暫時性中樞神經係統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表現形式不一,可為突發性的、短暫的運動、感覺、自主神經、行為、意識等不同的功能異常,或兼有之。常見的典型表現為突然意識喪失、全身抽搐、舌咬傷和小便失禁。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癲癇和繼發性癲癇。前者腦部無明顯病理和代謝異常,可能與遺傳有關;後者則由於各種腦部病損和代謝障礙引起,包括先天性疾患、腦外傷、顱內感染、腫瘤、腦血管病、變性病、中毒及代謝性疾病等。根據臨床發作症狀及腦電圖改變,可分為癲癇局灶性發作、癲癇全身性發作及不能分類的癲癇。

本病中醫診斷為“癇病”。認為多因先天遺傳,或大驚卒恐、情誌失調、飲食不節,以及繼發於腦部疾患、高熱、中毒、頭顱損傷等,是風痰、瘀血等蒙蔽清竅,擾亂神明。是以突然昏仆、口吐涎沫、肢體抽搐、移時自醒、反複發作為典型表現的腦神疾病。本病以髒腑失調、痰濁阻滯、氣機逆亂、風陽內動為其主要病機,而尤以痰邪作祟最為重要。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肝風痰濁證:

[主症]發作前眩暈、頭暈、胸悶,乏力,發則突然跌倒,大叫一聲,口吐白沫,人事不省,兩眼上翻,四肢抽搐,二便失禁。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滌痰熄風,開竅定癇。

[處方]定癇丸加減:法半夏10g,陳皮6g,浙貝母10g,竹瀝水10mL(對服),天麻10g,全蠍4g,僵蠶10g,琥珀粉1.5g(衝服),茯神10g,菖蒲6g,遠誌6g,麥冬10g,丹參15g,甘草6g。

(2)肝火痰熱證:

[主症]平時情緒急躁,心煩失眠,口苦而幹,便秘;發作時昏仆、抽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肝瀉火,化痰開竅。

[處方]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湯加減:龍膽草10g,梔子10g,黃芩10g,木通6g,法半夏10g,橘紅10g,石菖蒲6g,膽南星6g,甘草6g。

(3)氣虛血瘀證:

[主症]有腦外傷史,頭胸刺痛,精神恍惚,頭暈氣短,發時昏仆無知,四肢抽搐。舌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或澀。

[治法]益氣化瘀,熄風定癇。

[處方]通竅活血湯加減:赤芍10g,川芎6g,桃仁10g,紅花6g,僵蠶10g,全蠍4g,天麻10g,蜈蚣4g,丹參15g,老蔥6g,白芷10g,辛夷5g,甘草6g。

(4)肝腎陰虛證:

[主症]發作日久,腰酸,頭暈眼花,記憶力日衰,或大便幹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潛陽熄風。

[處方]大補元煎加減:熟地黃15g,山藥10g,山茱萸10g,杜仲10g,枸杞子10g,黨參15g,紫河車5g(研末衝服),甘草6g。

(5)脾胃虛弱證:

[主症]癇症日久,神疲乏力,眩暈時作,食欲缺乏,或嘔吐便溏,麵色不華。舌質淡,脈濡弱。

[治法]益氣定癇。

[處方]醒脾湯加減: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0g,製天南星6g,法半夏10g,陳皮6g,全蠍3g,僵蠶10g,天麻10g,炙甘草5g。

加減:反複發作,膠痰凝固,可選加青礞石、白礬、竹瀝、浙貝母等;熄風鎮痙選加天麻、全蠍、僵蠶、地龍等。

2.單方驗方:

(1)蟬蛻、炙僵蠶、全蠍、蜈蚣(去頭足)各等份,曬幹研末,3g/次,口服,2次/d。

(2)鮮蓖麻子根60g、雞蛋2個(煮熟去殼)、黑醋60g,3藥同煮,吃蛋和醋。每周1次,4次為1個療程。

(3)棕櫚樹的新鮮小根60g,煎湯代茶,每日服用,連續2個月。

(4)大黃10g、防風10g,水煎服。

(5)黃芪15g、赤芍10g、防風10g,水煎服。

3.中成藥:二十五味珊瑚丸,1g/次,開水泡服,1次/d。用於癲癇的治療。

【西藥治療】

1.針對不同的病因進行相應的治療。

2.應用抗癲癇藥以控製癲癇發作,常用抗癲癇藥見表101。

3.抗癲癇藥的用藥原則如下:

(1)對頻繁發作者應盡早控製,對發作間期很長者,如1~2年發作1次,可暫緩給藥。

(2)根據不同發作類型,選擇不同的抗癲癇藥:失神小發作首選丙戊酸鈉或乙琥胺,強直陣攣性發作(原發性大發作)首選丙戊酸鈉,部分性發作(包含簡單部分性發作、複雜部分性發作及部分性發作繼發全身性發作)首選卡馬西平(成人且經濟條件較差者亦可首選苯妥英鈉)。

(3)盡可能采用單藥治療:隻有在正規使用足量的單藥治療(達到有效血藥濃度)無效時,才可考慮聯合用藥或換用另一種藥物。聯合用藥時應考慮藥物間的相互作用,應當避免聯合使用藥理作用相同、毒副反應類似的藥物。

(4)從小劑量開始用藥,逐漸加大藥物劑量:盡可能以最小的劑量及最簡單的用藥方式給藥(如某些夜間癲癇患者可僅在睡前頓服抗癲癇藥)。用藥劑量必須因人而異,且最好進行血藥濃度監測。

(5)堅持長期、規則地用藥是達到長期控製癲癇發作,最終達到臨床治愈的關鍵。絕不可隨意改變藥物種類、劑量及用法。更換藥物種類時,必須向專科醫師谘詢,采取逐步減量替代的方法進行。目前尚難確定在什麼情況下及癲癇發作停止後多久可以停用抗癲癇藥,但應注意的是:①服藥後無明顯不良反應者,即使癲癇發作已完全控製,也應當盡可能延長用藥時間,必要時可采用小劑量長期維持治療的方式;②從開始減量至完全斷藥的時間盡可能延長,一般應當至少半年;③繼發性癲癇,有局灶性神經係統損害的陽性體征,腦電圖長期高度異常者,療程宜更長,有些需終身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