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血液和造血係統疾病(11)(3 / 3)

(2)痰濕阻絡,蒙閉清竅(陰閉):

[主症]卒然昏聵,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四肢不溫,麵白唇暗。舌苔白膩,脈沉滑。

[治法]溫通開竅,豁痰熄風。

[處方]滌痰湯加減:法半夏10g,橘紅10g,製南星6g,枳實10g,茯苓10g,菖蒲10g,遠誌6g,鬱金10g,甘草6g。

可同服蘇合香丸。

(3)元真失守,陽虛氣脫(脫證):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張,舌卷囊縮,鼻鼾息微,手撒尿遺,冷汗淋漓。舌質紫暗,苔白滑,脈微弱。

[治法]峻補元氣,回陽固脫。

[處方]參附湯加味:人參10g,製附片10g,黃芪15~30g,煆牡蠣15~30g,煆龍骨15~30g。

加減:血壓高、頭痛劇烈加全蠍、牛膝、代赭石等;昏迷送服安宮牛黃丸;抽搐送服紫雪丹。

2.單方驗方:水蛭粉,2~3g/次,口服,2次/d。

3.中成藥:

(1)安宮牛黃丸:每次1丸,口服,2次/d。

(2)如意珍寶丸:每次3丸,2次/d,用溫開水將藥丸泡散,餐後半小時服用。用於腦出血。

(3)龍虎醒腦顆粒劑:每次1包,2~3次/d,口服或鼻飼,7日為1個療程。

(4)恢複期及後遺症期可給予大活絡丸、小活絡丸等。

【西藥治療】

1.對症支持治療。

2.降低顱內壓:腦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顱內壓增高、腦疝形成,導致中樞性呼吸、循環衰竭。因此,控製顱內壓增高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之一。

(1)20%甘露醇:100~200mL/次,靜滴,1次/4~8h。一般來說,每次滴注100mL即可明顯降低顱內壓,滴注的速度及次數則需根據病情變化調整。可加呋塞米20~40mg/次同時靜滴或交替應用以增強脫水效果。使用甘露醇需密切觀察水、電解質的代謝紊亂(可保持輕度低滲脫水狀態)及心、腎功能。

(2)複方甘油注射液:250~500mL/次,1~2次/d,按30~40滴/min速度靜滴,有持續降顱內壓作用,急性期可與甘露醇同時或交替應用,可以維持恒定降低顱內壓作用和減少甘露醇用量及不良反應。但應嚴格控製滴速,以免造成溶血。

(3)20%白蛋白:50mL/次,每日或隔日靜滴1次,既可增加血漿膠體滲透壓以減輕腦水腫,又可補充營養,增強抵抗力。

(4)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一般不主張積極應用,但對嚴重患者,且無明確禁忌證,可在發病早期應用3~5日。如靜滴地塞米鬆10~20mg/d。本品可加重或導致應激性潰瘍,應予注意,對危重患者可按“急進猛退”的原則短期應用。

3.控製血壓:是防止腦出血加重及再次出血的關鍵。一般應將血壓控製在原有水平或150/90mmHg(20/12kPa)左右為宜。抗高血壓不宜過速、過劇,應使血壓逐漸下降。舒張壓過低、脈壓過寬者不宜用抗高血壓藥。上述脫水藥物既能降低顱內壓,同時也有抗高血壓作用。若血壓仍高,>195/105mmHg(26.7/14kPa),可用利舍平1mg肌注;25%硫酸鎂10mL/次,深部肌注,6~12小時可重複應用。嚴重者可給予硝普鈉(需密切監測血壓的動態變化);如血壓持續下降並達到過低的水平,提示預後不佳,必要時可應用多巴胺、間羥胺以維持正常的血壓。

4.止血藥:腦出血的患者一般不需要用止血藥。但由於腦出血早期仍可繼續出血,後期可發生再次出血,並可合並上消化道出血。因此,也可酌情使用氨基己酸、氨甲苯酸、酚磺乙胺、血凝酶等止血藥。

5.防治並發症:腦出血患者後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全身多係統器官功能障礙等嚴重並發症,應予積極防治。

(1)上消化道出血:對策是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有消化性潰瘍病史、出血量大和丘腦出血患者,可預防性應用止血藥及製酸藥(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等);已發生嚴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大劑量應用奧美拉唑(洛賽克)、凝血酶、血凝酶等藥物,同時積極補充血容量。必要時輸同型血。

(2)泌尿道、呼吸道感染,褥瘡:防治原則是加強護理及營養,根據藥敏試驗,針對性應用有效的抗生素。

(3)心、腎衰竭,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應密切注意24小時出入水量,監測血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心電圖、電解質及進行血氣分析,並對症處理。

6.恢複期和後遺症期的治療:

(1)堅持服用抗高血壓藥,防止再次發生出血。

(2)加強功能鍛煉,注意飲食及日常生活調理。

(3)可適當應用擴張腦血管藥及神經營養藥。

【藥膳食療】

1.竹瀝生薑汁飲:

[原料]竹瀝汁20mL,生薑汁10mL,牛黃0.2g,鮮橘子汁100mL。

[製法]先將3汁混勻,牛黃研粉後加入汁中攪勻。

[功效]清化痰熱,祛邪開竅。用於腦出血急性期之陽閉證屬痰熱閉竅者。

[服法]可於下胃管後分早、晚2次鼻飼,其後視病情再定。

2.二角三汁飲:

[原料]水牛角30g,羚羊角0.5g,竹瀝汁20mL,石菖蒲汁30mL,生藕汁30mL。

[製法]將水牛角加水200mL,文火煎煮25分鍾,去渣取汁,對入竹瀝汁、石菖蒲汁、藕汁、羚羊角粉,調勻。

[功效]熄風清熱,豁痰開竅。用於腦出血急性期之陽閉證屬痰熱閉竅者。

[服法]混勻,分2次鼻飼。

3.黑豆獨活湯:

[原料]黑豆100g,獨活15g,酒少許。

[製法]將黑豆加清水500mL,煮至黑豆“開花”後,將獨活洗淨、切片放入,小火再煮20分鍾。

[功效]祛風通經活血。用於腦出血後遺肢體強直、癱瘓,活動不便,語言障礙。

[服法]去渣取汁,分1~2次衝酒服。

4.菖蒲鬱金赤豆飲:

[原料]石菖蒲10g,鬱金10g,麝香0.1g,赤小豆30g,白糖適量。

[製法]先煎石菖蒲、鬱金、赤小豆,取汁約100mL,調入麝香與白糖。

[功效]芳化通閉。用於腦出血急性期之陰閉證屬痰濁閉竅者。

[服法]適溫後鼻飼。

5.半夏菖蒲苡米粥:

[原料]法半夏10g,石菖蒲25g,薏苡仁50g,粳米50g,鉤藤30g。

[製法]薏苡仁洗淨、曬幹、研末,與粳米同煮為粥;法半夏、石菖蒲、鉤藤共煎15分鍾,取汁約100mL對入已製好的苡米粥。

[功效]祛濕化痰利竅。用於腦出血急性期。

[服法]早、晚2餐適溫鼻飼,1劑/d,連服3日至“極度危險期”過後。

6.參附回陽煎:

[原料]人參10g,熟附子9g,龍骨、牡蠣各30g,黑豆50g。

[製法]人參煎取汁;餘3藥另煎取汁,納入黑豆再煎,至黑豆極爛,濾取上清液。2汁對勻。

[功效]回陽斂陰,扶正固脫。用於腦出血急性期昏迷之脫證,證屬元氣敗脫、神明散亂者。

[服法]早、晚2餐或多餐適溫鼻飼,1劑/d,至病情好轉停用。

7.地龍桃花餅:

[原料]黃芪100g,幹地龍(酒浸)30g,紅花、赤芍各20g,當歸50g,川芎10g,桃仁(去皮尖,略炒)15g,玉米麵400g,小麥麵100g,白糖適量。

[製法]將地龍焙幹、研粉;除桃仁外,餘藥濃煎取汁;將地龍粉、玉米麵、小麥麵與白糖混勻,並以藥汁調和成麵團,分製為20個小餅,將桃仁勻布餅上,入籠或用烤箱烤熟。

[功效]益氣活血,通絡起痿。用於腦出血恢複期和後遺症期證屬氣虛血瘀者。

[服法]每次食餅1~2個,2次/d。

8.鎮肝熄風煎:

[原料]牛膝25g,代赭石30g,龍骨30g,鉤藤30g,菊花10g,雞蛋清1個,白蜜適量。

[製法]將前5藥同煎,去渣取汁,趁熱調入雞蛋清,再加適量白蜜。

[功效]滋陰潛陽熄風。用於腦出血恢複期證屬陰虛陽亢者。

[服法]空腹服用,每日早、晚各1劑。

9.滌痰粥:

[原料]半夏12g,膽南星15g,枳實15g,僵蠶10g,白芥子6g,當歸尾12g,粳米100g,冰糖適量。

[製法]諸藥同煎,取汁300mL,稍加水後納入充分浸洗後之粳米同煮為粥,化入冰糖。

[功效]清熱化痰通絡。用於腦出血恢複期證屬痰熱阻滯者。

[服法]1劑/d,分早、晚2餐飲用,1周為1個療程。

10.人參薤白粥:

[原料]人參10g,薤白12g,當歸頭10g,雞蛋清1個,小米50g,冰糖適量。

[製法]先將人參、當歸頭打碎,文火煎湯,然後加入小米煮粥,將熟下雞蛋清、薤白及冰糖,煮熟。

[功效]補氣養血通絡。用於腦出血後遺症期證屬氣血兩虛者。

[服法]1劑/d,分早、晚2次服食。

11.枸杞羊腎粥:

[原料]枸杞子30g,羊腎1個,羊肉50g,橘皮10g,粳米50g,蔥、五香粉適量。

[製法]將羊腎、羊肉切薄片,橘皮亦切碎,與枸杞子並入蔥和五香粉先煮20分鍾,下米熬成粥。

[功效]滋補肝腎,化痰通絡。用於腦出血後遺症期證屬腎精不足者。

[服法]1劑/d,晨起佐早餐食用。

第二節腦血栓形成

腦血栓形成是指在腦部血管壁發生改變的基礎上,因血流緩慢或血液成分改變和黏度增高而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閉塞,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臨床表現為偏癱、失語等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是最常見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病(占30%~40%)。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老年人。最常見的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常伴有原發性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也可由於動脈內膜炎、血液病、脈管炎及低血壓狀態等引起。

本病中醫診斷為“缺血中風”。多因痰瘀入脈,阻塞腦絡所致。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斜、偏盲、失語為主要表現的腦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絡脈空虛,風邪入中證:

[主症]突發半身不遂,手足麻木,口眼斜,語言不利。舌苔薄白,脈弦滑。

[治法]養血和營,祛風通絡。

[處方]大秦艽湯加減:秦艽10g,當歸尾10g,赤芍10g,川芎6g,生地黃15g,熟地黃15g,羌活6g,牛膝15g,生石膏15~30g,黃芩10g,防風10g,茯苓10g,甘草6g。

(2)風痰上擾,經絡失和證:

[主症]半身不遂,口眼斜,頭暈頭痛,痰多,舌強語謇,形體肥胖。舌體胖,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祛風除痰,宣竅通絡。

[處方]牽正散合導痰湯:僵蠶10g,全蠍5g,白附子5g,法半夏10g,製天南星6g,茯苓10g,菖蒲6g,遠誌6g,木香6g,甘草6g。

(3)肝腎陰虛,風痰上擾證:

[主症]平時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突然發生站立不穩,口眼斜,半身不遂或四肢癱瘓。舌質紅,苔黃,脈弦滑。

[治法]滋陰潛陽,鎮肝熄風。

[處方]鎮肝熄風湯加減:牛膝15g,生龍骨15g,生白芍12g,天冬12g,玄參12g,生地黃20g,龜板10g,生麥芽10g,竹茹10g,代赭石15g,生牡蠣15g,炒杜仲10g。

(4)氣虛血瘀,經脈阻閉證:

[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語言謇澀,肢軟無力,麵色萎黃。舌淡有瘀斑,脈細澀。多見於後遺症期。

[治法]補氣活血,化瘀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