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成藥:螞蟻丸,螞蟻、人參、黃芪、當歸、雞血藤、淫羊藿、巴戟天、薏苡仁、丹參、川烏、威靈仙、蜈蚣、牛膝,碾末煉蜜為丸,12g/次,1次/d,溫開水送服。
【西藥治療】
1.NSAIDs:急性發熱期可首先選用1種NSAIDs使用,一般需用較大劑量,使病情緩解後繼續使用1~3個月,再逐漸減量,用藥期間應注意不良反應。
2.糖皮質激素:對單用NSAIDs無效、症狀控製不佳或減量複發患者,可使用糖皮質激素,常用潑尼鬆0.5~1.0mg/(kg·d);待症狀控製、病情穩定1個月後可逐漸減量至10~15mg/d維持治療。對於極重症患者可用甲潑尼龍靜脈衝擊治療,由於本病需要糖皮質激素治療時間長,應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及其防治。
3.DMARDs:用藥方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似。
4.靜脈注射用人血丙種球蛋白:對於上述治療效果不佳,或者症狀複發的患者可使用本藥,劑量0.4g/(kg·d),連用3~5日。
【藥膳食療】
1.青蒿薏米粥:
[原料]青蒿10g,柴胡10g,薏苡仁50g,土茯苓20g,五加皮15g,連翹15g,赤小豆30g。
[製法]將青蒿(或用鮮品絞汁)、柴胡、五加皮、土茯苓、連翹共煎取汁去渣。將薏苡仁、赤小豆淘淨同煮為粥。待粥成時,將上5味藥汁對入,稍煮即成。
[功效]和解少陽,祛風通絡,除濕。用於濕阻脈絡型成年人斯蒂爾病。
[服法]隨意服用。
2.銀翹藍根茶:
[原料]金銀花5g,連翹3g,薄荷2g,甘草2g,板藍根6g。
[製法]沸水衝泡。
[功效]清肺泄熱,宣衛透邪。用於熱犯肺衛型成年人斯蒂爾病。
[服法]代茶頻飲。
3.杞子青蒿蒸甲魚:
[原料]甲魚1隻(500g左右),枸杞子30g,地骨皮30g,青蒿9g,蔥、薑、酒、冰糖適量。
[製法]甲魚去內髒、洗淨,腹中放入枸杞子、蔥、薑、酒、冰糖。青蒿、地骨皮另煎湯,將湯汁與甲魚一起蒸煮1小時。
[功效]滋陰清熱。用於熱犯肺衛型成年人斯蒂爾病。
[服法]1劑/d,吃肉喝湯。
4.水牛角粉:
[原料]水牛角100g。
[製法]將水牛角銼成粗末、烘幹,研成極細粉,瓶裝防潮備用。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於本病熱入血分型。
[服法]5g/次,開水送服,2次/d。
5.石膏粳米湯:
[原料]石膏60g,粳米75g。
[製法]石膏軋細,用水三大碗,與粳米同煮至米爛熟,得清汁兩大碗。
[功效]清氣涼血,泄火解毒。用於本病風濕熱痹或氣營兩燔型,代白虎湯以消其熱。
[服法]乘熱盡量飲之,使周身汗出。
第十一節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炎症疾病,主要累及骶髂關節、脊柱、脊柱旁軟組織和四肢關節,表現為椎間盤纖維環和纖維附近結締組織的骨化。椎間可動關節和四肢關節滑膜炎症和增生。部分患者還累及眼睛、心血管、肺和神經係統,分別表現為虹膜炎或葡萄膜炎、上行性主動脈瓣下纖維化、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髒傳導障礙、肺上葉纖維化、肺大皰、腎澱粉樣變、馬尾綜合征等。本病具有明顯家族聚集發病趨勢。90%的患者HLAB27陽性。多見於年輕男性,其發病年齡4~90歲,但以15~20歲多見。
本病中醫診斷為“脊痹”,亦屬“骨痹”、“頑痹”、“腎痹”範疇。古人有稱“龜背風”、“竹節風”者。認為多因腎虛於先,寒邪深入骨髓,使氣血凝滯,背失溫煦所致。是以腰背疼痛,兩胯活動受限,嚴重者脊柱彎曲變形,甚至強直僵硬,或背部酸痛,肌肉僵直沉重感,陰雨天及勞累為甚的肢體痹病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寒濕痹阻證:
[主症]背腰拘急疼痛,或連髂骨,或引膝經,伴僵硬和沉重感,轉側不利,遇寒加重,得溫則減;或伴雙膝冷痛,或惡寒怕冷。舌質淡,苔薄白膩,脈沉遲。
[治法]散寒祛濕,溫經通絡。
[處方]三痹湯加減:獨活10g,秦艽12g,當歸12g,細辛4g,川芎10g,熟地黃15g,芍藥10g,桂枝12g,杜仲10g,牛膝10g,黃芪10g,續斷12g,防風10g,路路通10g,甘草6g。
(2)濕熱阻絡證:
[主症]腰骶、脊背、髂部酸痛,僵硬,重著,活動不利;或伴關節紅腫疼痛;或煩熱,口苦,小便黃赤;或口幹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利濕,通絡止痛。
[處方]四妙散加味:黃柏10g,蒼術10g,牛膝15g,薏苡仁30g,雞血藤30g,防己10g,梔子10g,滑石20g,續斷10g,忍冬藤15g。
(3)瘀血阻絡證:
[主症]腰背疼痛劇烈,固定不移,轉搖不能,夜間尤甚,晨起肢體僵硬明顯;或有關節變形。舌質暗或有瘀點或瘀斑,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澀。
[治法]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處方]身痛逐瘀湯加減:秦艽10g,川芎6g,當歸15g,丹參15g,桃仁10g,紅花10g,牛膝20g,乳香10g,羌活15g,沒藥10g,香附10g,威靈仙10g,透骨草10g。
(4)腎虛督空證:
[主症]腰背、髖部、頸部酸痛,冷痛,痛勢隱隱,喜暖喜按,勞累或遇寒加重;或關節強直;或伴腰膝酸軟無力;或畏寒肢冷;或大便溏稀,小便清長。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溫腎強督,祛痹通絡。
[處方]青娥丸合獨活寄生湯加減:秦艽10g,獨活10g,防風10g,川芎6g,杜仲15g,肉桂10g,牛膝15g,熟地黃20g,補骨脂10g,狗脊15g,白芍15g,桃仁15g,全蟲3g,桑寄生10g,淫羊藿15g。
(5)肝腎陰虧證:
[主症]腰背酸痛重著,脊柱強直、活動受限,消瘦,低熱,口幹,心煩少寐,小便頻數,大便幹結。舌紅,苔薄白,脈沉細,尺脈弱。
[治法]滋陰清熱,補腎通腎。
[處方]當歸地黃丸加減:生地黃18g,山茱萸10g,山藥15g,杜仲15g,牛膝10g,當歸10g,赤芍10g,知母10g,黃柏10g,秦艽10g,忍冬藤30g,獨活10g,絡石藤15g,透骨草10g。
(6)腎陽不足證:
[主症]腰骶、脊背冷痛,酸楚,重著,或晨起腰骶、項背僵硬疼痛,活動受限,喜溫喜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長。舌淡,苔薄白,脈沉弦或細遲。
[治法]溫腎補陽,散寒通絡。
[處方]熟地黃15g,山茱萸10g,山藥10g,茯苓10g,續斷15g,狗脊25g,淫羊藿10g,杜仲15g,獨活10g,牛膝10g,肉桂6g,伸筋草10g。
2.單方驗方:
(1)八角楓6g,杜仲30g,牛膝30g,忍冬藤30g,水、酒各半煎服,2~3次/d。
(2)生鹿角杜仲方:生鹿角10g,杜仲10g,肉桂3g,仙茅10g,淫羊藿10g,桑寄生10g,續斷10g,牛膝10g,獨活10g,熟地黃10g,枸杞子10g。水煎服,1劑/7d,7劑為1個療程。
3.中成藥:
(1)益腎蠲痹丸:生地黃、熟地黃各100g,全當歸100g,雞血藤200g,淫羊藿100g,肉蓯蓉100g,烏梢蛇100g,全蠍20g,僵蠶100g,地龍100g,忍冬藤200g,徐長卿120g。共研為末,濃煎為丸,如綠豆大,6~8g/次,2次/d,餐後服。婦女經期或妊娠期忌服。
(2)複方雪蓮膠囊:每次2粒,2次/d,早、晚餐後服用。用於強直性脊柱炎痹阻經絡者。
【西藥治療】
1.迅速控製症狀,解除患者痛苦,一般用非甾體消炎藥,必要時可用小劑量糖皮質激素。
2.極早使用慢作用的改善病程藥,如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環磷酰胺、羥氯喹或氯喹、環孢素、99TcMDP等。根據作用靶點不同,選用2~3種藥聯合應用,待病情控製以後,再保留其中之一維持或交替使用。
3.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應停):初始劑量為50mg/d,每10日遞增50mg,至200~300mg/d維持。用量不足則療效不佳,停藥以後又迅速複發。本品的不良反應有頭暈、口渴、白細胞減少、肝酶增高、鏡下血尿及指端麻刺感等,用藥初期每周查血常規、尿常規,每2~4周查肝、腎功能,嚴密觀察以防不良反應。
4.生物製劑:腫瘤壞死因子(TNF)單抗和腫瘤壞死因子可溶性受體融合蛋白臨床試用取得初步療效。
【藥膳食療】鹿茸三七酒:
[原料]鹿茸6g,三七6g,當歸12g,黃芪15g,骨碎補6g,白酒1000g。
[製法]諸藥浸白酒中。
[功效]補腎益氣,養血活血,通絡止痛。用於強直性脊柱炎。
[服法]3mL/次,口服,2次/d。
第十二節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又稱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是一種關節軟骨的非炎症性退行性變,並在關節邊緣有骨贅形成。臨床以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為主要表現,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骨關節炎主要與增齡、關節載荷傳導紊亂、骨內壓增高、肥胖、遺傳(Ⅱ型膠原遺傳缺陷等)、免疫異常等有關,多發於中年以上,尤其是好發於絕經期婦女和老年人。繼發性骨關節炎常繼發於關節畸形、創傷和炎症之後。本節主要討論原發性骨關節炎。
本病中醫診斷為“骨痹”,亦有稱“骨痿”者。多因風寒濕邪久羈,或年老體衰、骨失充養、骨質脆弱所致。是以肢體麻木無力,骨骼疼痛,大關節僵直變形,活動受限等為主要表現的肢體痹病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腎虛髓虧證:
[主症]關節隱隱作痛,腰腿酸軟不利,活動不靈活,不能久立遠行,伴頭暈、耳鳴、耳聾、目眩。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治法]補腎益精。
[處方]六味地黃丸加味:熟地黃30g,山茱萸12g,山藥12g,茯苓10g,澤瀉10g,牡丹皮10g,白芍15g,木瓜10g,雞血藤30g。
(2)肝血不足,腎陽虧虛證:
[主症]關節僵硬冷痛,伸屈不利。甚則關節變形,腰膝酸軟,下肢無力,足跟疼痛,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尿頻便溏,男子陽痿,女子月經後衍。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弦無力。
[治法]調補肝腎,和營養血。
[處方]壯骨蠲痹湯:熟地黃15g,肉蓯蓉10g,骨碎補15g,淫羊藿15g,當歸10g,白芍20g,黃芪15g,甘草6g,牛膝10g,三七粉(衝)6g。
(3)氣血兩虛證:
[主症]關節酸痛無力,時輕時重,活動後更為明顯,肢體麻木,麵色少華,心悸氣短,自汗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無力。
[治法]補益氣血。
[處方]八珍湯加味:黨參30g,黃芪15g,茯苓15g,白術10g,熟地黃20g,白芍10g,當歸10g,川芎10g,甘草5g,續斷15g,杜仲20g,牛膝15g,五加皮15g,獨活15g,細辛5g。
(4)腎虛血瘀證:
[主症]腰背或頸部、四肢關節疼痛如錐刺,痛有定處而拒按,俯、仰、轉側不利,形寒肢冷,小便清長,病情反複不愈。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