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血液和造血係統疾病(9)(2 / 3)

[原料]蓮子100g,燕窩3g,百合100g,瘦豬肉30g,生粉適量。

[製法]燕窩浸泡、去砂石、洗淨,同蓮子、百合、肉絲用文火燉熟,入調味品,生粉勾芡。

[功效]養陰生精,補中益氣。用於皮肌炎。

[服法]佐餐服用。

第六節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混合性結締組織病是一種同時或不同時具有紅斑狼瘡、皮肌炎或多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幹燥綜合征、係統性硬化病等混合表現,血中有高效價的抗核糖核蛋白抗體的結締組織病。腎髒累及少,預後亦佳。本病突出的組織病理改變是廣泛的增殖性血管病變,包括動脈和小動脈內膜的增殖和中層肥厚,而無明顯炎性細胞浸潤。

本病中醫歸屬於“皮痹”、“肌痹”、“周痹”、“陰陽毒”、“曆節病”等範疇。多因外邪侵襲,致髒腑功能失調,日久寒凝肌膚,氣血瘀阻,肌膚、筋脈失去濡養而發病。臨床出現雷諾現象、多關節痛或關節炎、手水腫、食管蠕動減低、肺彌散功能降低以及炎性肌病等多係統、多髒器症狀的複雜表現的痹病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內熱犯肺衛,衛氣不宣證:

[主症]發熱,惡風,肢體關節疼痛,咽喉疼痛、充血,扁桃體腫大,麵部及全身皮膚腫脹,並伴皮疹。手指發白或青紫。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混合性結締組織病早期輕症多見此型。

[治法]清熱宣肺,解表通絡。

[處方]銀翹散加減:金銀花15g,連翹10g,荊芥10g,防風10g,蟬蛻10g,生石膏30g,虎杖15g,知母10g,桂枝10g,白芍10g,威靈仙15g,桑枝10g,片薑黃10g。

加減:關節紅腫熱痛甚者,加蒼術、黃柏各10g,以清熱利濕;汗出惡風者酌加黃芪30g、白術15g,以健脾固表。

(2)陰虛內熱證:

[主症]低熱,淋巴結腫大,手足心潮熱,麵色潮紅,齒衄咽痛,便秘,四肢關節疼痛,尤以黃昏加重,掌趾有瘀斑,指端青紫,手指屈伸不利。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虛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化瘀通絡。

[處方]增液湯加減:生地黃30g,玄參30g,麥冬20g,知母15g,忍冬藤30g,虎杖15g,黃芩10g,鱉甲10g,秦艽10g,威靈仙15g,生黃芪30g,穿山甲15g。

加減:病情日久,纏綿不愈,肌萎無力,加雞血藤30g、當歸30g、赤芍15g以滋陰養血;低熱,加青蒿10g、地骨皮10g;熱甚,加梔子15g;熱入血分,加牡丹皮10g、紫草15g,以清熱涼血通絡。

(3)痰熱灼津,痰瘀阻絡證:

[主症]手足瘀點較重,可見多量瘀斑,色暗紅,手水腫,白紫相間,雙下肢青斑累累,脫發,口舌糜爛,齒衄,肌衄,關節紅腫疼痛,痛如針刺,肌肉灼痛,酸軟無力,小便短赤,自汗低熱、潮熱,體溫不高,煩躁不安,失眠、口幹,但欲漱水不欲咽。舌紅苔少或苔薄,舌有瘀斑,舌下脈絡粗努,脈弦細數。

[治法]清熱化痰,活血通絡。

[處方]犀角地黃湯加減:水牛角50g,生地黃30g,知母10g,玄參30g,丹參15g,赤芍15g,牡丹皮10g,膽南星10g,黃芪30g,紅花10g,乳香、沒藥各5g,甘草6g。

加減:月經不調甚或閉經,加當歸20g、白芍10g;皮膚斑疹較重,加生地榆15g;並重,用白茅根至40g;雷諾現象,加用桂枝;病久入絡,加白芥子6g、全蠍3g。

(4)熱毒熾盛證:

[主症]高熱,顏麵紅赤,口幹,口苦,渴喜冷飲,周身紅斑,尿赤短少,大便幹結,關節灼熱紅腫疼痛,肢端皮膚顏色變化,或白或紫,全身肌肉酸痛乏力。舌質紅,苔黃燥,脈洪數有力。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通絡。

[處方]清瘟敗毒飲加減:生石膏30g,生地黃30g,玄參20g,知母15g,牡丹皮15g,赤芍15g,金銀花20g,紫草15g,虎杖20g,地龍10g,黃芪20g,白茅根15g,茜草15g,紅花10g。

加減:便血、尿血,可加藕節15g;麵紅耳赤,舌苔黃厚帶黑,熱毒較盛,加大黃10g、梔子15g,以峻瀉火毒;口幹飲多,傷津較重,加沙參20g、麥冬15g、蘆根15g以養陰。

(5)胸膈痰熱證:

[主症]咳嗽氣喘,胸悶胸痛,心悸,煩躁不安,口幹,口渴,飲水較多。大便幹結。手水腫,肢端青紫或泛白,肌肉酸痛無力。舌質紅,苔黃厚膩,脈細數。

[治法]清熱化痰,涼膈通腑。

[處方]涼膈散加減:芒硝5g,大黃10g,梔子15g,連翹15g,法半夏10g,竹茹15g,陳皮6g,膽南星10g,厚樸10g,紅花6g,乳香、沒藥各6g。

加減:咳嗽重者加浙貝母10g、瓜蔞皮10g;心悸加麥冬、五味子;胸悶加紫蘇子10g、旋覆花10g,以理氣化痰;發熱重用石膏。

(6)脾腎兩虛證:

[主症]麵色潮紅或麵白無華,潮熱盜汗或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斑疹隱隱,色暗紅,手水腫呈蠟樣腫脹,肢端或白或青紫,兩腿水腫,按之凹陷不起,關節疼痛,無明顯腫脹,不發熱,食少納呆,脘腹脹滿。舌體胖嫩有齒痕,苔薄白或膩,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腎,化瘀利水。

[處方]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10g,桑寄生15g,秦艽10g,防風10g,細辛3g,川芎10g,當歸15g,熟地黃15g,桂枝10g,茯苓15g,杜仲15g,牛膝15g,白參10g,五加皮15g,益母草10g,薏苡仁30g,白術15g,黃芪30g。

加減:畏寒肢冷重者,加附片10g,幹薑5g;麵部潮紅,潮熱盜汗者,重用當歸30g,加黃柏10g;腰膝酸軟,加鹿膠15g、續斷15g;水腫重者重用黃芪60g、白術20g。

2.單方驗方:

(1)四物湯加減:生地黃30g,赤芍12g,當歸12g,川芎9g,忍冬藤20g,生石膏30g,水牛角30g,牡丹皮12g,生槐米12g,續斷12g,杜仲9g,鬼箭羽30g,威靈仙12g,豬苓、茯苓各12g,佛手6g,半夏6g,甘草3g。功能活血通絡止痛。用於混合性結締組織病亞急性期。

(2)腎氣丸加減:黃芪12g,鬼箭羽30g,熟附子9g,山茱萸12g,山藥12g,桂枝9g,生槐米12g,鬼箭羽30g,仙茅12g,淫羊藿12g,豆蔻(後下)3g,生薏苡仁30g,羌活30g,威靈仙12g,芡實30g,炮薑炭12g,豬苓、茯苓各12g,佛手6g,甘草3g。功能健脾溫腎。用於混合性結締組織病後期。

(3)伸筋草20g,艾葉30g,桑枝15g,蘇木30g,紅花15g,紫草15g,白芷30g。煎湯1500mL置於桶內,以熱氣蒸四肢,待藥液變溫,浸洗患肢。2次/d,5日為1個療程。用於混合結締組織病雷諾現象嚴重者。

【西藥治療】

1.本病的治療原則與係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和多肌炎、SSc基本相同。

2.肺動脈高壓的治療: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是肺動脈高壓,應早期、積極治療。

(1)硝苯地平:10mg/次,口服,3~4次/d,或氨氯地平5~10mg/次,口服,1次/d。

(2)阿司匹林:50mg/次,口服,1次/d。

(3)卡托普利:12.5~25mg/次,口服,2~3次/d。

(4)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藥。

3.食管功能障礙的治療:潑尼鬆,15~30mg/次,口服,1次/d。

【藥膳食療】

1.龜板土苓鴨:

[原料]生蒲黃(布包)10g,生地黃15g,玄參10g,石斛10g,麥冬15g,龜板(先煎)10g,甘草2g,肉桂末0.5g,虎杖15g,萆薢10g,土茯苓20g,鴨1隻。

[製法]諸藥紗布包好,慢火與鴨同燉。稍加調味。

[功效]養陰清熱,兼以祛濕止痛。用於本病證屬肝胃陰虛化熱,兼有脾虛濕熱者。

[服法]去藥包,食鴨喝湯。

2.當歸生薑羊肉湯:

[原料]當歸10g,生薑20g,羊肉500g,料酒50mL,味精和食鹽各5g,香蔥10g,孜然2g。

[製法]羊肉洗淨後入鍋急火燒開,撈出洗後與當歸、生薑、料酒、孜然、鹽及蔥結一起放入鍋內,加水至沒過羊肉3cm,以急火燒開,再用小火煨20分鍾,加入味精,灑上蔥花和薑絲即成。

[功效]補血活血,溫中散寒。用於本病證屬血虛寒凝型者。

[服法]佐餐食用。

3.桂附鹿角膠燉雞:

[原料]雞1隻,鹿角膠10g(烊化),桂枝10g,製附子10g,生地黃、熟地黃各20g,通草6g,細辛3g,黃芪30g,當歸12g,幹薑6g,全蠍4g。

[製法]雞剖好、洗淨、剁小塊,炒後入沙鍋;諸藥布包(鹿角膠除外)水浸半小時,連水帶藥入沙鍋,與雞同煮。起鍋前加入鹿角膠,使其溶化,再煮兩三沸,調味即可。

[功效]補腎壯陽,溫經通脈。用於混合性結締組織病雷諾現象明顯者。

[服法]食雞飲湯。

4.二仙煨狗肉:

[原料]狗肉2000g,淫羊藿、仙茅各50g,大茴香、肉桂各10g,丹參、當歸、桃仁各10g,大蒜20瓣,醬油、糖等各適量。

[製法]將狗肉切成長方大塊,放入鍋中焯後入沙鍋,與諸藥及大蒜同煮。煮好後取出狗肉放涼,食時改刀,調味作冷盤。

[功效]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用於本病證屬血虛寒凝型者。

[服法]食肉。

5.三藤酒:

[原料]去皮雷公藤30g,紅藤90g,雞血藤90g,桑寄生90g,木瓜60g,五加皮30g,白酒3L。

[製法]以上6味藥切成薄片,置入淨器中,入白酒浸泡,按冷浸法製成藥酒2~3L即成。

[功效]祛濕,舒筋,通絡。用於本病關節痛明顯者。

[用法]30mL/次,空腹溫飲,1~2次/d。

第七節幹燥綜合征

幹燥綜合征是一種侵犯外分泌腺體尤以唾液腺和淚腺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它可同時累及其他器官造成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目前認為與EB病毒感染相關的稱原發性幹燥綜合征,繼發於類風濕性關節炎、係統性紅斑狼瘡、係統性硬化病者為繼發性幹燥綜合征。本病的患病率為0.33%~0.77%,男女之比為1∶15,且以30~60歲多見,最小發病年齡有報道為13個月。

本病中醫診斷為“幹燥病”,亦屬“燥痹”、“燥證”、“痹證”等範疇。多因素體陰虛,或感染風、暑、燥、火等陽熱之邪,邪熱傷津灼液,致使陰血虧虛,津液枯燥,清竅、關節等失其濡養。是以口鼻幹燥,眼幹及澀痛、異物感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性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燥傷清竅證:

[主症]兩目幹澀、少淚,鼻燥或鼻出血,幹咳少痰或咯血,咽幹喉癢,皮膚幹燥,大便幹結。舌幹少津,脈細或浮。

[治法]滋陰潤燥。

[處方]增液湯加減:玄參15g,麥冬15g,生地黃15g,桑葉10g,蘆根30g,沙參15g,甘草6g。

(2)津液虧虛證:

[主症]口燥咽幹,食難咽下,皮膚幹燥不潤,小便短少,大便幹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無力。

[治法]生津潤燥。

[處方]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12g,麥冬15g,玉竹10g,花粉10g,桑葉10g,白扁豆10g,石斛10g,甘草6g。

(3)陰虛內熱證:

[主症]口幹咽燥,皮膚幹燥,低熱不退或為潮熱盜汗,小便短黃,大便幹結,兩顴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

[處方]一陰煎加減:麥冬15g,白芍10g,生地黃15g,熟地黃15g,丹參15g,知母10g,黃柏10g,鱉甲10g,秦艽10g,甘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