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血液和造血係統疾病(8)(3 / 3)

(4)濕熱痹阻證:

[主症]關節重著煩痛,或紅腫熱痛,身熱不揚,周身困重,或風濕結節,皮下硬痛,或紅疹融合成片,小便短赤,大便黏滯。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祛濕,宣痹通絡。

[處方]宣痹湯加減:防己10g,苦杏仁10g,滑石15g,薏苡仁30g,連翹10g,梔子10g,半夏10g,蠶沙(包煎)10g,赤小豆10g,川牛膝10g,黃柏10g,蒼術10g。

(5)寒濕熱痹證:

[主症]關節疼痛,紅腫灼熱,畏寒肢冷,得溫則舒,關節晨起僵硬,活動後減輕。舌質紅,苔白或黃白相間,脈弦緊或滑數。

[治法]化濕清熱,祛風除濕。

[處方]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桂枝10g,炮附子10g,麻黃10g,防風10g,苦杏仁10g,白術10g,薏苡仁20g,雞血藤10g,白芍15g,甘草6g。

(6)痰瘀熱痹證:

[主症]關節腫脹疼痛,肌膚發熱,經久不愈;或關節變形,活動不利;或皮下結節,紅色斑疹紫暗,有齒痕,苔白膩,或黃白相間而黏膩,脈多弦滑數。

[治法]祛瘀化痰,清熱通絡。

[處方]桃紅飲合茯苓湯加減:桃仁10g,紅花6g,川芎10g,當歸尾10g,威靈仙10g,陳皮10g,半夏10g,茯苓10g,白芥子10g,赤芍10g,丹皮10g,蟲10g,蜂房10g。

(7)陰虛熱痹證:

[主症]關節腫脹灼熱疼痛,低熱或午後潮熱,倦怠乏力,口幹口渴,鼻衄,心悸,煩躁。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通經活絡。

[處方]虎潛丸加減:龜板(先煎)10g,熟地黃20g,黃柏10g,知母10g,白芍10g,丹參15g,地骨皮10g,白薇10g,忍冬藤10g,絡石藤10g。

(8)營熱心痹證:

[主症]持續低熱或中度發熱,晝輕夜重,身熱早涼,汗多;心悸,心前區不適,悶痛或灼痛;皮膚紅斑,皮下結節,或有鞏膜充血及鼻腔出血;甚或麵色蒼白、呼吸困難、水腫等症。舌質紅或暗紅,苔白厚或黃白相間,脈滑數或細數或疾或結代。

[治法]清營解毒,救心開竅。

[處方]參珠救心丹加減:西洋參9g,丹參20g,苦參15g,珍珠粉(衝服)1g,重樓20g,麥冬10g,五味子10g,生地黃15g,玄參12g,丹皮10g,菖蒲9g,鬱金10g,天竺黃10g。

2.單方驗方:

(1)防己四藤湯:防己、忍冬藤、海風藤、絡石藤、雞血藤、秦艽、桑枝、威靈仙、豨薟草、老鸛草、海桐皮、澤蘭葉、牛膝。水煎,1劑/d,分2次服。功能清熱除濕,通絡止痛。用於風濕熱痹、濕熱痹。

(2)桃仁、白芥子各6g,研細末,以雞蛋清調成糊狀,敷於關節疼痛部位,治療關節疼痛有效。

(3)豨簽草40g,黃柏20g,赤芍20g,生地黃20g,廣防己15g,蒼術15g,墨旱蓮30g,蜂房15g,乳香20g,沒藥20g,徐長卿20g,紅花15g,牛膝30g,威靈仙30g,冰片10g,薄荷15g。將藥置於鍋內,用水5000mL先文火煎30分鍾,加入薄荷再煎5分鍾取藥汁將冰片溶於其中,複煎取汁,熏洗,2次/d,1劑/d,28日為1個療程。

(4)地黃90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

(5)雞血藤90~120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

2.中成藥:

(1)雷公藤:每次1~2片,口服,3次/d。有消炎及免疫抑製作用。

(2)痛寧:每次2片,口服,3次/d,30日為1個療程。

【西藥治療】治療目的旨在殺滅鏈球菌;緩解關節炎及其他心髒以外的症狀;早期發現有否心髒炎存在,並加以處理;控製充血性心力衰竭。為減少心髒瓣膜的損害,治療要早,藥量要足,療程得當。

1.抗生素:

(1)青黴素:常用劑量為80萬~160U/d,分2次肌注,10日為1個療程。目的是消除A群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治療咽部炎症及扁桃體炎。迄今為止,青黴素仍是對A群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最有效的殺菌劑。

(2)苄星青黴素(長效西林):120萬U/月,肌注。多數能控製咽喉部感染。但亦有少數患者由於上呼吸道A群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反複發作,以致成為慢性或遷延型RF。對此可采取下列措施:①縮短苄星青黴素的注射間隔,為每1~3周1次,至上呼吸道感染較穩定地控製後,再維持3~4周間隔的預防治療;②加用口服抗生素,如紅黴素、林可黴素、羅紅黴素或頭孢菌素類。

2.抗風濕治療:①風濕性關節炎,首選藥物為非甾體消炎藥。常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開始劑量:成人3~4g/d,小兒100mg/(kg第六章血液和造血係統疾病(8)d),分3~4次口服。②心髒炎,一般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常用潑尼鬆,開始劑量:成人30~40mg/d,小兒1.0~1.5mg/(kg第六章血液和造血係統疾病(8)d),分3~4次口服,病情控製後減量至10~15mg/d維持治療。病情嚴重,如合並心包炎或心肌炎,並發急性心力衰竭者可靜滴地塞米鬆5~10mg/d或氫化可的鬆200mg/d,待病情改善後,改口服糖皮質激素治療。單純關節炎一般6~8周為1個療程,心髒炎最少12周為1個療程。

3.舞蹈症的治療:應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鎮靜藥如地西泮、巴比妥類或氯丙嗪類,應盡量避免強光、噪音刺激。

4.並發症和合並症的治療:RF有心髒受累時最常見的並發症為心律失常(期前收縮及傳導阻滯常見)、心功能不全、感染性心內膜炎和肺部感染。一般來說,風濕性心肌炎的心律失常程度較輕,多能在係統抗風濕治療後改善。少數情況才需用抗心律失常藥。RF並發心功能不全時對洋地黃類藥耐受性差,不宜大劑量長期應用。應控製在一個較低劑量,如地高辛0.25mg/d,在應用過程中應特別注意電解質平衡。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應早期應用有殺菌作用的抗生素,以減少心髒瓣膜的受損程度。對中年及高齡的RF(包括風心病)患者,應定期檢測血脂、血糖,注意高脂血症、動脈硬化、冠心病和糖尿病的發生。

5.其他療法:RF是與A群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免疫性疾病。如經上述治療後仍反複發作或經久不愈,可試用下列措施:①易地治療,以去除A群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和其他誘發RF發作的外界因素;②改變機體處於高度過敏的狀態,可試用免疫調節或提高機體免疫力的藥物和食物,如花粉、蜂王皇漿之類。

【藥膳食療】

1.莧菜湯:

[原料]鮮莧菜100g。

[製法]除去根及老莖、洗淨切段,加水300mL,菜熟後加精鹽,淋麻油。

[功效]清熱化濕,活絡止痛。用於熱痹型風濕關節痛。

[服法]趁熱食菜喝湯。

2.莧菜鯉魚湯:

[原料]莧菜100g,鮮鯉魚1尾(剖好洗淨),清水4L。

[製法]水燒開後,投入魚塊和薑片,湯白後放莧菜,同煮至熟,下精鹽、味精,淋麻油。

[功效]清熱化濕,活絡止痛。用於熱痹型關節疼痛,小便短赤。

[服法]分1~2次食用。

3.蔥頭粥:

[原料]蔥頭2枚,豆豉10g,粳米50g。

[製法]加水如常法煮粥食。

[功效]祛風通絡。用於行痹。

[服法]趁熱服後蓋被稍睡,出微汗則佳。

4.防風粥:

[原料]防風10g,粳米50g。

[製法]防風用布包後煎取藥汁。取出藥包,放入粳米,加適量清水後按常法煮粥。

[功效]祛風止痛。用於行痹。

[服法]趁熱食用。

5.絲瓜粥:

[原料]絲瓜50g,粳米100g。

[製法]粳米加水如常法煮粥,粥將熟加入絲瓜小段,再煮至熟。

[功效]清熱通絡止痛。用於熱痹。

[服法]稍涼食用。

6.莧菜燉豬蹄:

[原料]豬蹄1隻,莧菜200g。

[製法]豬蹄烙去餘毛、刮淨、砍成小塊,注入清水500mL,先用大火燒開,撇去浮沫。將莧菜和鹽放入,繼用小火燉至豬蹄酥爛,調入味精。

[功效]清熱通絡止痛。用於熱痹型手足關節疼痛。

[服法]分1~2次趁熱食用。

7.三白草根莖燉豬蹄:

[原料]鮮三白草根莖100g,豬前蹄1隻。

[製法]豬前蹄切成小塊,注入米酒和清水300mL,大火燒開,撇去浮沫,用小火燉至酥爛。下鮮三白草根莖、精鹽、味精調勻。

[功效]清熱通絡止痛。用於熱痹型關節炎腫痛。

[服法]分1~2次趁熱食。

8.三白草根莖土牛膝湯:

[原料]鮮三白草根莖50g,土牛膝、茅根各20g。

[製法]水煎2次,用水350mL/次煎半小時,2次混合,去渣留汁於鍋中,加入紅糖和白酒,繼續加熱煎至糖溶。

[功效]清熱止痛。用於熱痹型關節炎腫痛,小便不利。

[服法]分2次服。

第四節係統性硬化病

係統性硬化病又稱係統性硬皮病,是一種全身性結締組織病。其特點是結締組織呈退行性及炎性改變,成纖維細胞過度產生膠原,最後導致纖維化,影響皮膚、血管、肌肉及內髒。本病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感染、結締組織代謝異常、血管異常、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

本病中醫診斷為“痹證”中之“皮痹”。認為多因營衛不和,風寒濕邪或熱毒乘虛凝結皮膚,阻滯經絡,內舍於髒腑。是以局部或全身皮膚進行性腫硬、萎縮,嚴重者可累及髒腑為主要表現的痹病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寒濕阻絡證:

[主症]皮膚發硬,形寒肢冷,遇寒尤甚,關節疼痛,麵色白。舌質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經散寒,養血通絡。

[處方]當歸四逆湯加減:當歸10g,桂枝10g,白芍10g,細辛3g,木通10g,川芎6g,威靈仙10g,海桐皮10g,甘草5g。

(2)血瘀經脈證:

[主症]皮膚硬化,麻木不仁,關節酸痛,肢端青紫,麵色晦暗,口唇色紫,月經不調。舌紫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處方]桃仁四物湯加減:桃仁10g,紅花6g,生地黃15g,當歸10g,赤芍10g,川芎10g,丹參15g,羌活6g,茜草10g,桂枝10g,炮山甲3g,甘草6g。

(3)腎陽不足證:

[主症]皮膚硬化,形寒肢冷,麵色白,腰酸耳鳴,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遺精陽痿。舌淡胖,脈沉細。

[治法]溫補腎陽,和營通絡。

[處方]二仙湯加減:仙茅9g,淫羊藿9g,當歸10g,巴戟天10g,熟地黃15g,菟絲子10g,杜仲10g,附片10g,桂枝10g。

加減:上述各證中,瘀血特別嚴重者加水蛭、肉桂;尿中有蛋白或管型者加黃芪、石韋、紫蘇葉。

2.單方驗方:

(1)發病初選用透骨草、石菖蒲、川烏、艾葉、紅花、伸筋草、桂枝各20g,煎水趁熱先熏後洗,1~2次/d,15~30min/次。

(2)軟皮丸:當歸、川芎、桃仁、桂枝、丹參、炮薑各15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

【西藥治療】

1.血管擴張藥:

(1)丹參注射液:8~10mL/次,加入右旋糖酐40注射液500mL中靜滴,1次/d,10次為1個療程。

(2)拜心同(硝苯地平控釋劑):30mg/次,口服,1次/d。

2.結締組織形成抑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