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血液和造血係統疾病(7)(2 / 3)

(2)環孢素(cyclosporinA,CsA):2mg/(kg·d),2次/d,連服3~12個月。一般用藥6~8周起效,對晨僵、疼痛、腫脹均有顯著改善,而且毒性相對較小。環孢素最突出的不良反應是腎毒性,幾乎所有接受本藥治療的患者,血清肌酐(Cr)都有增高,故很少有患者能耐受2年以上治療。為了在環孢素的不良反應和治療之間取得平衡,環孢素劑量的選擇仍在進行探索,我們用2mg/(kg·d),蔣明等用2.5mg/(kg·d)均獲得了顯著療效而沒有明顯不良反應。我們主張在RA的活動期用環孢素治療3~6個月,有助於較快改善病情,甚至達到完全緩解。至於如何與其他DMARDs配合用藥,有待進一步探索。我們將環孢素、甲氨蝶呤同時聯合用藥,待病情緩解後(需要3~6個月)停環孢素,加服正清風痛寧片(60~80mg/次,3次/d)連服1~2年,療效甚好。環孢素用藥之前,患者應當檢查血壓,肝、腎功能,血、尿常規,僅在血壓正常、腎功能正常的患者使用環孢素。腎功能減低和血壓增高是減少劑量甚至中斷用藥的指征。血清Cr水平增高50%左右、CCr下降大約30%,提示環孢素對腎小管有損害。接受環孢素治療的患者必須定期監測腎功能、血壓等。

(3)硫唑嘌呤(azathioprin,AZP):2~2.5mg/(kg·d),1次/d,餐後或進餐中間服藥,連服3~12個月,一般不少於3個月為1個療程,部分患者可維持用藥[0.5mg/(kg·d)]2~3年。本藥在胃腸道吸收良好,血清濃度可達1μg/mL,持續1小時,血中半衰期為3~4小時,24小時從尿排出50%。服藥後,一般3~6個月起效,停藥後疾病易複發。硫唑嘌呤對與細胞結合的抗體作用大,對循環抗體作用小,常用於有全身表現的RA。其不良反應有胃腸道不適,偶可發生胰腺炎和膽汁淤滯性肝炎,一般在服藥數周內出現;偶見骨髓抑製,一般與劑量有關,故治療期間應每個月查血常規1次。

(4)環磷酰胺:①口服,1.5~2.5mg/(kg·d),最大劑量

(5)氯喹(chloroquine,CQ):4~5mg/(kg·d),1次/d,連服3個月至1年;當關節腫脹基本消退和血沉下降後減為半量;每周服藥5日,停服2日,或每年服藥10個月,間歇2個月,如此重複,可用5年以上。氯喹顯效慢,一般需用2~6個月後才顯效,少數患者在1年後顯效最明顯,但一旦顯效後作用持久;停藥後關節炎症可緩解數月至數年,甚至可以完全控製。若連用半年無效者,一般不必再用。單用氯喹效果差,應與其他DMARDs聯合應用,待急性期關節腫脹緩解後,漸減量繼續用。氯喹在體內與色素組織密切結合後排泄緩慢,切不可多服;有肝、腎和心髒功能不全者,白細胞計數

(6)羥氯喹(hydroxyehlonxluine,HCQ):用法同氯喹。但毒性較小,療效更好些。

(7)瑞得(金諾芬,aumnofin,ridaum):3mg/次,口服,2次/d,連服1~3年。一般服藥後3~9個月起效。金製劑的不良反應包括皮疹、口炎、腹瀉、腎炎、血小板減少、再障等,有肝、腎疾病和血液病者應慎用。服藥期間每1~2周查血常規和尿常規,以便早期發現毒性反應,及時處理。

(8)青黴胺(D-penicillamim,D-PA):第1周,125mg/次,口服,1次/d;第2周,250mg/次,1次/d,或少數患者第3周起,375mg/次,1次/d,堅持1~3年,以小劑量為宜,小劑量療效與大劑量相當,但不良反應明顯減少。

(9)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SZ):第1周,0.5g/次,口服,2次/d;第2周,0.5g/次,3次/d;第3周,1.0g/次,2次/d,也有人用到1.0g/次,3次/d,用此劑量維持1~3年。用藥後1~2個月即可起效,若連續6個月無效,則應換藥。本藥不良反應較常見,約有1/4的RA患者因不良反應而停藥,在治療開始的2~3個月內常有胃腸道和中樞神經係統症狀,如惡心、嘔吐、腹瀉、抑鬱、頭痛等。本藥對造血係統的毒性雖然少見,但可致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等,故應每2~3周查血常規1次,如有異常,應立即停藥。

(10)來氟米特(leflunomide,LEF):開始用藥的1~3日,50mg/次,1次/d;隨後改為10~20mg/次,1次/d。本藥為一新型免疫抑製藥,起效快,作用強;對其他DMARDs療效不滿意者使用本品往往有效。用藥12周時總有效率和甲氨蝶呤相當,而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於甲氨蝶呤。本藥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消化道反應、皮疹、白細胞減少、ALT增高等。與甲氨蝶呤合用,療效更好,而不良反應未見增加。

(11)锝[99Tc]亞甲基二磷酸鹽(MDP):200mg/次,靜滴,1次/d,連續3~5日;接著5mg/次,靜注,1次/d,連續15日;休息10日後再用5mg/d或10mg/2d的劑量,治療2~3個療程,或者100mg/次,靜滴,每周1次,連續8~12次。本品為新型抗風濕藥,治療RA起效快,作用強,對於糖皮質激素有依賴的患者,使用本品後能較快擺脫依賴,產生療效。本品的不良反應少,用藥期間應補充鈣製劑,避免低鈣引起不適。

近年來,臨床觀察提示在RA患者尚未發生骨侵蝕或關節破壞時,及早使用DMARDs,可以控製骨病變加重,所以主張早期使用本類藥物治療已形成共識。最新的資料表明2種或3種藥物聯合使用具有更好的療效(表92)。聯合用藥的毒性並不是諸藥各自毒性的相加,藥物的不良反應與所用藥物的劑量和持續時間有關。有時聯合使用的藥物中,由於每一種藥物的劑量不大,所以出現不良反應的程度可能反而減小。選擇聯合用藥方案應符合以下原則:①選擇的藥物應盡可能是不同種類的,如烷化劑、嘌呤類似物、葉酸拮抗藥等具有不同作用機製的藥物;②避免合用有相同毒副作用的藥物。一些學者提出的聯合用藥方案見表92。

3.中藥製劑:

(1)正清風痛寧:從40mg/次,口服,3次/d開始,每周增加20mg,至80mg/次,3次/d,服藥3個月為1個療程,有效者可連服2~3個療程。其不良反應有皮膚過敏、白細胞減少等。正清緩釋片,60mg/次,2次/d,療效相當,不良反應更輕。

(2)雷公藤多苷:20mg/次,口服,3次/d,連服3個月可明顯改善症狀,對急性活動期患者療效好。本藥常見的不良反應有腹瀉、皮疹、口炎、色素沉著、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這些均為可逆性損害,減量或停藥加對症處理一般可恢複,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其對生殖係統的影響。育齡婦女服藥2~3個月後出現月經紊亂,服藥半年後約52%的患者出現閉經。故對兒童、未婚女性要慎用本藥。對男性可使精子數目明顯減少、失活,甚至不育。

雷公藤屬植物中分離得到生物堿28個,二萜化合物33種,三萜化合物31種,苷類14個,倍半萜36個,微量元素11個等,共計達150多種。其中雷公藤緣內脂醇的消炎、免疫抑製作用最強,毒副作用最小。

4.糖皮質激素:對解除患者的痛苦很有用處,但它並不能阻斷RA的病程進展和關節破壞,而且長期應用還可產生明顯的不良反應,長期使用易形成依賴性;停藥後關節炎多半迅速反彈、加重或惡化;使用不當會出現機會感染、無菌性骨壞死等,這些危害並不小於RA本身的危害。故本類藥物在RA中的使用要特別慎重,一般隻用於有全身性血管炎多髒器損害、嚴重貧血、眼及中樞神經損害、高熱或病情危重、其他療法無效者。若RA患者原來或正在用糖皮質激素,此時應掌握逐漸減量停藥的原則,選用DMARDs等療法“掩護”糖皮質激素減量,並逐漸替代之,以爭取早日停用糖皮質激素。

5.生物製劑:

(1)經胃腸道建立抗原誘導免疫耐受。

(2)抗細胞因子:白介素1(IL1)、IL6、腫瘤壞死因子(TNFa)單克隆抗體。

(3)抗CD單克隆抗體。

(4)抗細胞黏附蛋白單克隆抗體。

(5)重組人類幹擾素。

(6)基因治療:IL1M、sTNFR、rIL10、TGF。

6.免疫調節藥:

(1)左旋咪唑(lecamisole,LMS):2.5mg/(kg·d),3次/d,每周服藥1日。6~12個月為1個療程,以第12個月時效果最佳。本藥的不良反應有惡心、腹痛、腹瀉、便秘、口腔潰瘍、轉氨酶增高;易激動、失眠、頭痛、味覺異常、定向障礙、複視、發熱、蕁麻疹及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等。用藥期間應每1~2周查血常規1次,白細胞計數

(2)轉移因子(turnsferfactor,TF):2mL/次,肌注,每周2~3次,出現明顯效果後改每周1~2次,可連用6~24個月。少數患者對本品過敏,用藥前最好先做皮試。少數患者用藥後關節腫痛反而加重,遇此情況應及時停藥。

(3)胸腺素(胸腺肽,thymostimulin):4~12mg/次,肌注,每周2~3次,2~3個月為1個療程。顯效後每1~2周肌注1次,連用6~24個月。不良反應同轉移因子。

(4)卡介苗多糖核酸:1.0mg/次,肌注,每周2~3次,2~3個月為1個療程。顯效後每周肌注2次,連用6~24個。

(5)草分枝杆菌(烏體林斯,utilins):1.72μg/次,肌注,每周1次,2~3個月為1個療程。顯效後每2周肌注1次,連用6~24個月。

7.輔助治療藥物:

(1)肝素(heparin):①皮下注射,1000U/次,3次/d,15~20日為1個療程;②肌注,5000~10000U/次,1次/d;③靜注,5000~10000U/次;④關節腔內注射,2000~3000U/次,間隔2~3日注射1次,連注3~5次為1個療程。用藥期間應測凝血酶原時間,以監護用藥量,若凝血酶原時間比用藥前增加2~3倍,說明劑量合適,否則應增減用量。應避免與水楊酸類藥同用。

(2)二巰丙磺酸鈉:5mL/次,肌注,1次/d,10~20次為1個療程。

(3)維生素E(vitaminumE):0.1g/次,口服,3次/d。

【藥膳食療】

1.苡米杏仁粥:

[原料]薏苡仁30g,苦杏仁10g,大米50g,白糖適量。

[製法]將苦杏仁去皮、心,先取薏苡仁、大米淘淨,煮粥,待半熟時下苦杏仁,煮至粥成。

[功效]祛風通絡,散寒除濕。用於行痹。

[服法]白糖調味服食。

2.血藤蹄筋湯:

[原料]血藤50g,大棗10枚,蹄筋80g,食鹽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