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祛風通絡,化瘀消痹。用於痰瘀痹阻型痛風。
[服法]10~20mL/次,2次/d。
6.桃仁粥:
[原料]桃仁15g,粳米160g。
[製法]先將桃仁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用粳米煮為稀粥。
[功效]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用於瘀血痰濁痹阻型痛風。
[服法]3次/d,連續服用。
7.百合苡仁湯:
[原料]百合30g,薏苡仁30g,蘆根(幹)10g。
[製法]將蘆根洗淨、煎汁,用煎汁加水,將洗淨的薏苡仁煮至八成熱時加入洗淨的百合瓣,繼續小火加熱,以薏苡仁、百合熟爛為度,待煎湯500mL。
[功效]清熱調肺,健脾利濕。用於濕熱痹阻型痛風。
[服法]2次/d,連續服用。
8.芝麻桂膝糊:
[原料]桂枝20g,牛膝20g,黑芝麻120g,麵粉500g。
[製法]將桂枝、牛膝研成細粉,黑芝麻搗碎,將上述3味加麵粉共同混合攪勻,蒸熱後再放入鐵鍋中用文火炒黃,裝入瓶中。
[功效]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用於寒濕痹阻型痛風。
[服法]20g/次,3次/d,長期服用。
9.黃精煲豬胰:
[原料]黃精30g,玉竹30g,豬胰髒1具,薑、味精、精鹽、蔥適量。
[製法]用沙鍋將洗淨的豬胰髒、黃精、玉竹、蔥、薑、鹽等加適量的水慢火煮,大約30分鍾後煮熟出鍋,加入味精即可。
[功效]補虛損,益精氣。用於脾胃虛弱型痛風。
[服法]1次/d,佐餐。
第九章風濕性疾病
第九章風濕性疾病
第一節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征的、以慢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全身性疾病。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感染因子可能是發病的誘因,而內分泌、遺傳及免疫因素等則是個體的內在因素。其基本病變是滑膜炎症。
本病中醫診斷為“痹證”中之“尪痹”,亦有“曆節”、“頑痹”之稱。多因風寒濕熱之邪留滯於筋骨關節,久之損傷肝腎陰血。是以關節晨僵,小關節對稱性多發性腫痛、活動受限,甚至僵硬、變形為主要表現的肢體痹病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風濕痹阻證:
[主症]發熱,惡風畏寒,晨僵明顯,周身關節疼痛劇烈,甚則骨骱屈曲不利,遇冷則痛甚,得熱熨則可安,舌淡,苔薄,脈浮緊或沉緊。
[治法]祛風除濕,散寒通絡。
[處方]防風湯加減:防風10g,黃芪15g,白術10g,秦艽10g,羌活、獨活各10g,桂枝10g,當歸10g,茯苓10g,甘草5g,生薑2片,大棗5枚。
加減:關節腫脹者,可加防己、萆薢、木通、薑黃利水通絡;肌膚不仁加海桐皮、豨薟草祛風通絡;濕盛者宜予蒼術、厚樸、薏苡仁等;風盛酌加防風、白芷、羌活。
(2)寒濕凝滯證:
[主症]關節劇痛如掣,四肢拘急,不可屈伸,惡寒肢冷,身重,白而潤,脈弦或緊。
[治法]溫經散寒除濕。
[處方]①烏頭湯合術附湯加減:製川烏3g,麻黃10g,白芍10g,黃芪15g,白術10g,製附片6g,炮甲珠3g,全蠍3g,炙甘草10g;②薏苡仁湯。
加減:痛甚加草烏、全蠍;關節僵直畸形加地龍、全蠍、蜈蚣、穿山甲;皮疹加烏梢蛇。
(3)風濕熱痹證:
[主症]惡風,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得涼則痛減,關節活動受限,手不能握攝,足難以展步,骨骱灼熱、腫脹、疼痛、重著感,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飲,溲黃赤,大便不爽或溏瀉不實,苔膩或黃膩,舌質偏紅,脈數。
[治法]清熱除濕,宣痹通絡。
[處方]①宣痹湯加減:防己10g,蠶沙20g,連翹15g,蒼術15g,赤小豆30g,滑石30g,焦梔子15g,黃柏10g,牛膝30g,土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5g,薏苡仁30g;②四妙散;③白虎桂枝湯;④丹溪痛風方。
加減:皮膚紅斑者,酌加牡丹皮、生地黃、地膚子、赤芍等涼血散風;熱痹化火傷陰,可加犀角、生地黃、玄參、金銀花、知母、石膏等以養陰清熱、瀉火解毒;兼有疲乏無力、困倦等氣虛表現,宜加太子參、生黃芪、炒白術、生地黃,以益氣養陰而清熱除濕;上肢關節酸痛者,選加羌活、威靈仙、川芎、桑枝;疼痛以膝、距小腿等下肢關節為主,可選用獨活、牛膝;腰背酸痛者,酌加杜仲、寄生、續斷等。
(4)寒熱錯雜症:
[主症]肢體關節疼痛、腫脹,局部觸之發熱但自覺惡寒,或局部觸之不發熱但自覺發熱,全身熱象不明顯,關節屈伸不利,舌紅苔白或舌淡苔黃,或舌苔黃白相兼,脈弦數或弦緊。
[治法]溫經散寒,清熱通絡。
[處方]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桂枝10g,芍藥10g,知母10g,防風10g,白術10g,炮附子6g,麻黃6g,炙甘草6g,生薑5g。
加減:寒重熱輕者,重用麻黃、桂枝、附子等祛風散寒藥;熱重於寒者,加牡丹皮、生石膏、金銀花;陰虛發熱者加青蒿、生地黃等。
(5)痰濁痹阻證:
[主症]關節腫脹疼痛、活動障礙,或關節畸形,關節周圍肌肉漫腫,肢體麻木,皮下結節,頭暈目眩,頭重如裹,胸脘滿悶,納呆嘔惡,泛吐痰涎,眼瞼水腫,麵色暗滯,舌體胖而色暗,苔白膩或白滑,脈沉弦滑。
[治法]化痰通絡,行痹止痛。
[處方]滌痰蠲痹湯加減:皂刺15g,白芥子10g,穿山甲12g,鱉甲12g,製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0g,膽南星10g,炒枳實10g,生薑5g,甘草5g。
加減:兼脾虛者加白術、黨參、薏苡仁;關節痛麻,部位不定,屬風痰,加天麻、白附子、僵蠶;寒象明顯者,加麻黃、幹薑;鬱久化熱者加蛤殼、浙貝母、牡丹皮;鬱久成痰毒者,加連翹、蒲公英、忍冬藤等。
(6)瘀血阻絡證:
[主症]關節刺痛,部位固定不移,痛處拒按,日輕夜重,或關節局部腫痛變形有硬結、瘀斑,肢體活動不靈,晨間僵硬,肌膚幹燥無光澤,或肌膚紫暗,麵色黧黑或麵部有褐色斑,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沉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蠲痹。
[處方]身痛逐瘀湯加減:當歸10g,秦艽10g,桃仁10g,紅花10g,香附10g,地龍10g,五靈脂10g,沒藥10g,羌活15g,川芎10g,牛膝30g,甘草5g,製半夏10g,枳殼10g。
加減:兼濕熱者加蒼術、黃柏;兼氣虛者加黃芪;兼血虛者加阿膠、雞血藤;關節痛劇加水蛭、白花蛇舌草;關節冷痛加炙附子、桂枝;關節灼痛加玄參、牡丹皮;血瘀鬱熱者,加忍冬藤、蒲公英;關節腫痛伴見血管炎、脈管炎患者,合四妙勇安湯(玄參、金銀花、當歸、甘草)以清熱解毒,活血養陰,量大力專。痛劇加乳香、延胡索、蟲。腫脹明顯者,伴淋巴回流阻塞,臂肘腫脹,一般以單側多見,雙側少見,加莪術,或指迷茯苓丸配以水蛭、澤蘭、蜈蚣。
(7)肝腎氣血兩虧證:
[主症]形體消瘦,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骨節煩疼,僵硬,活動受限,關節功能Ⅳ級,筋脈拘急,常伴見腰膝酸軟無力、眩暈、心悸、氣短、指甲淡白,脈細弱,苔薄,舌淡無華,或舌淡紅。
[治法]益肝腎,補氣血,除痹痛。
[處方]獨活寄生湯加減:黨參15g,獨活10g,桑寄生30g,秦艽10g,防風10g,細辛5g,當歸10g,芍藥10g,川芎10g,地黃10g,杜仲15g,牛膝15g,茯苓15g,黃芪15g,白術10g,肉桂3g,甘草5g。
加減:偏陰血虛者,咽幹耳鳴,失眠夢擾,盜汗,煩熱,顴紅,加左歸丸治之。偏陽虛者,麵色白,水腫,畏寒喜溫,手足不溫,加右歸丸治之。腫脹甚者加白芥子、皂角,外敷皮硝。關節疼痛甚者,加製草烏、全蠍;關節僵直畸形者加地龍、全蠍、蜈蚣、穿山甲;皮疹加烏梢蛇;免疫檢查異常者加黃芪、枸杞子、杜仲、雷公藤等。
2.單方驗方:
(1)貼敷法:追風膏(以川烏、草烏、乳香、沒藥、白芥子、巴豆、威靈仙、黃芪、防風、秦艽、肉桂各等份,用食用油加樟丹油煎製而成),貼敷患處。
(2)驗方:螞蟻丸(螞蟻、人參、黃芪、當歸、雞血藤、淫羊藿、巴戟天、薏苡仁、丹參、川烏、威靈仙、蜈蚣、牛膝,碾末煉蜜為丸),12g/次,溫開水送服,1次/d。
3.中成藥:
(1)腫痛安膠囊:每次2粒,口服,3次/d,小兒酌減。也可外用。用於風痰瘀血阻絡者。
(2)複方雪蓮膠囊:每次2粒,2次/d,早、晚飯後服用。用於風寒濕邪瘀阻經絡。
(3)正清風痛寧緩釋片:每次1片,口服,2次/d。可活血通絡,利水消腫。
(4)雷公藤片:每次1~2片,口服,3次/d。有消炎及免疫抑製作用。
(5)骨風寧膠囊:每次3粒,口服,3次/d。用於治療RA。
【西藥治療】RA是一種慢性關節炎,病因不清。治療主要是緩解疼痛、消除腫脹,改善關節功能,盡可能控製疾病發展,減少複發,改善病程。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普遍認為RA不能治愈;近30年來,隨著醫藥事業的發展,對RA的發病認識不斷加深,治療原則改進,使眾多的RA患者得到了早診斷、早治療,效果已較理想。要鼓勵患者正確認識本病,隻要長期堅持服藥,綜合治療,絕大多數患者可達到長期臨床緩解。
RA的治療策略以倒“金字塔”方法最具有影響力。RA確診後,在疾病活動期的患者主張給予非甾體消炎藥(NSAIDs)+改善病程抗風濕藥(DMARDs)+中藥複方或中藥製劑;疾病活動控製以後,間斷給予小劑量NSAIDs,逐漸減少DMARDs劑量,加強物理療法,增加功能鍛煉,防止關節強直。
1.NSAIDs:臨床上常用的NSAIDs及劑量見表91。
NSAIDs每次僅用1種,忌2種以上的藥物同時使用,並要求劑量個體化,以達到消腫止痛的最低用量為宜,有助於減少不良反應。NSAIDs的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不適,肝、腎功能損害,水、鈉瀦留,高血壓,頭痛,白細胞減少等,但停藥後可消失。有報道稱25%的消化性潰瘍與長時間使用NSAIDs有關,尤以吲哚美辛、吡羅昔康致消化道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奧濕克由雙氯芬酸和米索前列醇組成,後者有抑製胃酸分泌、增強胃黏膜的保護功能。塞來昔布、美洛昔康、尼美舒利具有選擇性阻斷環氧合酶2(COX2)的作用,故對胃的損傷作用較小。戴芬為雙氯芬酸的緩釋劑,有利於降低即時血藥高峰濃度,減少不良反應。洛索洛芬鈉有起效快、作用強、用藥安全的優點。一般而言,NSAIDs禁用於患有活動性消化性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嘔血者,有精神病和癲癇史者,有出血傾向者,有抑鬱狀態者,哮喘、震顫麻痹、視網膜炎患者;慎用於嚴重肝功能異常,肝或腎功能不全者,嚴重水腫,心髒病、心髒明顯擴大、高血壓患者,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症者,再障患者,過敏體質者,嬰兒,妊娠期、哺乳期婦女。
2.DMARDs:
(1)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7.5~15mg/次,每周1次頓服,連服1~5年;注射劑5mg/支。第1周,5mg肌注或靜注,每周1次,最大劑量可達25mg/次,每周1次,連續3~6個月,也有用3~4年的報道。一般在用藥3~12周後即可起效。研究表明,甲氨蝶呤的長期治療不僅有效,而且比其他DMARDs的耐受性要好得多。甲氨蝶呤的不良反應一般較輕,隻需劑量調整即可控製。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口炎、腹瀉等胃腸道症狀,脫發、肺炎、轉氨酶增高、肝纖維化及血液學異常等。Weinblatt(1988)報道在甲氨蝶呤總劑量>1.5g的患者中,肝損害的發生率為1%左右。長期用藥者應注意對腎髒的毒性。開始治療的3~6個月,應每1~3周查血常規、肝和腎功能1次,以後每3個月查1次。若發現異常,應當減少用藥劑量。Shiroky(1993)報道葉酸或亞葉酸鈣(5mg/d)與甲氨蝶呤合用,對療效影響不大,而甲氨蝶呤常見的不良反應降低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