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法]將青柿子洗淨、去柄,搗爛絞汁,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小火煎煮30分鍾,待煮稠加蜂蜜適量即成。
[功效]滋陰平肝,清熱瀉火。用於陰虛陽亢型甲亢。
[服法]15mL/次,2次/d。
7.白虎石斛粥:
[原料]生石膏100g,知母,石斛各20g,粳米100g,白糖適量。
[製法]生石膏敲碎,加水1200mL,先煎半小時後,再將知母、石斛洗淨放入,同煎20分鍾,過濾去渣,留汁於沙鍋中,再將粳米淘淨放入,小火慢熬成粥,下白糖,調勻。
[功效]養陰清熱。用於胃中鬱熱型甲亢,症見多食善饑,渴喜冷飲,胃脘灼痛,口舌幹燥,頭暈目眩,形體消瘦者。
[服法]分1~2次乘溫空腹服。
8.蠔豉元魚湯:
[原料]蠔豉100g,元魚肉50g,柏子仁、昆布、酸棗仁、白芍各25g,大棗10枚(去核)。
[製法]上各味共煎湯服。
[功效]滋陰補血,清熱化痰,消腫散結,養心除煩。用於甲亢致心悸失眠、手顫。
[服法]當菜佐餐,隨意食用。
9.黑豆生地羹:
[原料]黑豆30g,生地黃30g,冰糖20g。
[製法]將生地黃放入鍋中,加水煎湯,去渣取汁,再加黑豆煮爛,調入冰糖碎屑,溶化後即成。
[功效]滋陰平肝清熱。用於陰虛陽亢型甲亢。
[服法]上、下午分食。
10.蘿卜海帶湯:
[原料]蘿卜250g,海帶50g,陳皮10g,生牡蠣30g,蛤殼10g。
[製法]將海帶、陳皮、生牡蠣、蛤殼同煮,水沸後40分鍾將藥液濾出。撈出海帶切絲,把蘿卜切塊,同放入煎好的藥液中,加少量雞湯或肉湯、鹽、味精。上火煮至蘿卜熟而進味為度。
[功效]軟堅散結,化痰理氣。用於甲亢氣鬱痰凝型。
[服法]吃菜喝湯。
11.幹燒冬筍:
[原料]冬筍300g,切成塊待用。枸杞子10g,麥冬10g,鮮菊花5g,生梔子2g。
[製法]先將冬筍入油鍋低溫炸成金黃色,撈出控油,再放一空鍋中,放入清湯、調料和上述4種中藥材,旺火燒開後移至小火,熬至汁幹。
[功效]清瀉肝火,清痰育陰。用於甲亢肝陽上亢型。
[服法]當菜佐餐,隨意食用。
12.五元全雞:
[原料]母雞1隻,桂圓肉15g,荔枝肉15g,黑棗15g,淨蓮子15g,枸杞子15g,冰糖30g,鹽、胡椒粉各適量。
[製法]將整隻雞洗淨,與桂圓肉、荔枝肉、黑棗、淨蓮子同入大缽內,加入冰糖、鹽及清水,上籠蒸2小時,再放入洗淨的枸杞子蒸5分鍾,取出撒上胡椒粉即成。
[功效]補氣養血,養陰寧神。用於氣陰兩虛型甲亢。
[服法]當菜佐餐,隨意食用。
第十一節嗜鉻細胞瘤
嗜鉻細胞瘤是起源於腎上腺髓質、交感神經節或其他部位的嗜鉻組織的腫瘤。其中位於腎上腺者占80%~90%,其次位於腹膜外、腹主動脈旁者占10%~15%,少見的部位為腎門、腎上極、肝門區等。由於瘤體間斷或持續釋放大量兒茶酚胺,引起陣發性或持續性高血壓、頭痛、心悸、多汗及代謝紊亂症群。亦有屬於腎上腺髓質增生者,其表現與嗜鉻細胞瘤相似。
本病中醫可歸屬於“眩暈”範疇。認為是由於素體肝腎陰虧,複因攝生不慎,情誌所傷,致陰陽失調,血氣凝澀,瘀痰內阻,而為陰虛火旺,肝陽化風,陰陽兩虛,瘀痰互結,臨床以頭痛、頭暈、心悸、多汗為主要表現的眩暈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證:
[主症]眩暈欲撲,頭痛如掣,視物不清,泛泛欲嘔,煩躁不安,心悸多汗,胸中熱痛,肢麻震顫,麵色蒼白或潮紅,口苦便秘。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鎮肝熄風。
[處方]鎮肝熄風湯加減:牛膝15g,生赭石15g,生龍骨15g,生牡蠣15g,生龜板15g,生白芍15g,玄參15g,天冬15g,川楝子10g,生麥芽10g,膽南星6g,生甘草4g。
(2)肝腎陰虛,虛火上炎證:
[主症]眩暈耳鳴,麵紅頭痛,畏熱多汗,焦慮不安,腰膝酸軟,消瘦易倦,手足心熱,心悸失眠,口苦便燥。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處方]大補陰丸加減:知母10g,黃柏10g,熟地黃30g,生地黃30g,龜板30g,生牡蠣30g,五味子3g,夏枯草10g,澤瀉10g,酸棗仁10g。
(3)陰陽兩虛,瘀痰互結證:
[主症]頭暈眼花,腰膝酸軟,消瘦乏力,心悸耳鳴,少寐健忘,夜尿頻多,四肢不溫,腹部腫塊,納少腹脹,胸悶嘔惡,甚則下肢水腫。舌質淡,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陽育陰,逐瘀祛痰。
[處方]金匱腎氣丸加減:熟地黃15g,山茱萸10g,山藥15g,茯苓10g,杜仲10g,龜板10g,牛膝10g,附片10g,肉桂末3g(對服),遠誌6g,生牡蠣30g,地龍10g,歸尾10g。
加減:上述各證中,若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6~10g,芒硝10g(對服);肝火旺盛者選加龍膽草、牡丹皮、石決明、羚羊角;頭痛甚可選加夏枯草、菊花、石決明、全蠍、地龍;水腫者加澤瀉、防己、豬苓。
2.單方驗方:
(1)生地黃30g、鉤藤10g、益母草60g、夏枯草60g、山楂30g、紅花6g、地龍10g、草決明10g,濃煎成160mL。40mL/次,口服,2次/d。
(2)桑寄生、苦丁茶、鉤藤、荷葉、菊花各6g,開水泡代茶,1劑/d。
(3)芹菜根10株、紅棗10枚,煎水,l劑/d,2周為1個療程。
以上諸方均可用於肝陽上亢型患者。
【西藥治療】
1.藥物治療:用於有嚴重並發症不能承受手術或發生轉移的惡性嗜鉻細胞瘤患者。
(1)兒茶酚胺合成阻滯藥:α甲基間酪氨酸,開始0.5~1.5g/d,逐漸加至3~4g/d,分3~4次口服。
(2)α腎上腺能阻滯藥:①酚苄明,5~10mg/次,口服,2次/d,逐漸增至20~30mg/次,2次/d;②呱唑嗪,0.5~1mg/次,口服,3~4次/d,逐漸增至1.5~2mg/次,3~4次/d。
(3)β腎上腺能受體阻滯藥:用於已用α受體阻滯藥控製血壓,心率>100次/min者。常用普萘洛爾10~30mg/次,口服,2~3次/d。
(4)其他抗高血壓藥:①硝苯地平,10~20mg/次,口服,2~3次/d;②卡托普利,開始為12.5~25mg/次,口服,3次/d,漸增至25~50mg/次,3次/d。
(5)抗腫瘤藥:鏈脲黴素(鏈佐星),2g/次,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500mL中,每個月1次,靜滴。
2.危象處理:
(1)吸氧。
(2)酚妥拉明:1~5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mL靜注。繼以10~50mg加入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中慢慢滴注。密切觀察血壓變化。
(3)對症處理:治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壓腦病、急性腦血管病等。
第十二節勃起功能障礙
勃起功能障礙(ED)是男性性功能障礙常見的臨床病症之一。一般是指雖有性欲,但陰莖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堅,或勃起不能維持一定時間,以致不能完成正常性交的一種陰莖勃起障礙病症。其病因一般分為精神性原因和器質性原因兩大類;臨床亦分為功能性勃起功能障礙和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2種。
本病中醫稱“陽痿”。多因命門火衰,肝腎虧虛,或因突然驚恐、情誌抑鬱等所致。以陰莖萎軟,或舉而不堅,不能插入陰道進行性交為主要表現的瘺病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命門火衰證:
[主症]陽事不舉,精薄清冷,頭暈耳鳴,麵色白,畏寒肢冷,精神委靡,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補腎陽。
[處方]還少丹加減:熟地黃15g,枸杞子15g,鎖陽10g,仙茅10g,陽起石10g,山茱萸10g,巴戟天10g,淫羊藿10g,楮實子10g,五味子6g,大茴6g。
(2)陰虛火旺證:
[主症]陽物雖舉,但舉而不堅,臨房即軟,夢遺,寐則盜汗,五心煩熱,心悸出汗,精神緊張,口渴喜飲,腰膝酸軟無力,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處方]知柏地黃湯加減:生地黃、熟地黃各15g,枸杞子15g,牡丹皮10g,知母10g,黃柏10g,鱉甲20g,牡蠣20g,龜板10g,丹參10g,天花粉10g,茯苓10g,山茱萸10g,山藥10g,桑寄生10g。
(3)心脾兩虛證:
[主症]陽事不舉而不堅,麵色萎黃,不思飲食,心悸氣短,麵色少華,形瘦神疲,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虛弱或細。
[治法]補益心脾。
[處方]歸脾湯加減:黨參15g,黃芪15g,龍眼肉10g,白術10g,當歸10g,菟絲子10g,木香5g,炙遠誌6g,炙甘草5g,補骨脂10g,酸棗仁10g,茯神10g。
(4)肝鬱絡阻證:
[主症]陽事不舉或舉而不堅,精神不悅,胸悶痞滿,嘔逆時作,兩脅脹痛不舒,喜太息,納差腹脹,舌紅苔薄黃,脈弦。
[治法]疏肝解鬱。
[處方]沈氏達鬱湯加減:升麻5g,柴胡5g,川芎5g,香附10g,白蒺藜10g,橘葉10g,首烏10g,枸杞子10g,肉蓯蓉10g,巴戟天10g,枳殼10g。
(5)驚恐傷腎證:
[主症]陽痿不舉或舉而不定,心悸不安,膽怯多疑,失眠多夢,精神不振。舌淡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補腎寧心。
[處方]安神定誌丸加減:茯神10g,茯苓10g,遠誌10g,人參6g,石菖蒲10g,龍齒10g,山藥10g,山茱萸10g,酸棗仁10g,白芍10g,首烏10g,百合10g。
(6)濕熱下注證:
[主症]陰莖痿軟不用,陰囊潮濕或有臊臭,頭痛頭重且脹,目赤腫痛,煩躁多怒,下肢酸脹,肢體困倦,小便黃赤或澀痛不適,或尿後餘瀝,口幹黏不思飲,大便溏而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利濕熱。
[處方]柴胡勝濕湯加減:柴胡5g,羌活9g,黃柏6g,龍膽草5g,茯苓10g,澤瀉10g,當歸10g,防己10g,萆薢10g,薏苡仁20g,川牛膝10g,滑石20g。
(7)敗精阻竅證:
[主症]清熱導滯,活血化瘀。
[處方]八正散加減:萹蓄10g,瞿麥10g,滑石20,木通6g,車前子10g,梔子10g,薏苡仁30g,敗醬草30g,虎杖10g,白花蛇舌草10g,王不留行30g,澤蘭10g,地龍10g,甘草5g。
2.單方驗方:
(1)牛鞭1根、韭菜子25g,淫羊藿15g,菟絲子15g,共研細末,每晚黃酒衝服5g。
(2)蛤蚧尾10g、鹿茸粉5g,共研末,分10包,每次半包,空腹服。
(3)蠶蛾25g,文火焙幹,研末,每晚吞服3g。
(4)雀卵白與天雄、菟絲子共研末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酒下3丸。
(5)蛇床子30g、五味子15g、菟絲子30g,共研末,黃酒引,6g/次,2次/d,口服。
(6)敷臍療法:取小茴香5g、炮薑5g,共研細末,加食鹽少許,以少許人乳調和(亦可用蜂蜜或雞血代替),敷於肚臍,外用膠布貼緊固定,5~7日後棄去。
(7)塗穴療法:急性子1g,蟾酥3g,鴉片3g,麝香0.5g,蔥白適量。前3味共研末,加入麝香後研極細末,滴水成大丸藥1粒,蔥白搗爛包裹藥丸,外用濕紙再包1層,置於木炭火中煨3~5分鍾,取出換濕紙,連續包煨7次,去紙和蔥,將藥製成水丸子如綠豆大備用。睡前取藥丸3粒,白酒化開,塗神闕、曲骨、陰莖頭部,每晚1次。但不可久用,以免引起神經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