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血液和造血係統疾病(4)(2 / 3)

[製法]將海蟹洗淨後上籠屜蒸熟。拆出蟹肉、蟹黃。基圍蝦帶頭、皮從脊背劃開,除去沙線,剮上花刀,用精鹽、胡椒粉、蔥花、生薑末醃入味。取5個潔淨的小瓦罐,每個瓦罐底部墊上一張經沸水焯瀝過的荷葉。炒鍋上火,放油燒熱,放入蔥、花生、薑末略煸,隨即把蟹肉放入,翻炒1分鍾後,等份放入5個瓦罐內的蟹肉上,再加入黃酒、精鹽、味精、鮮湯,每個瓦罐用白綿紙封住口。將瓦罐隔水燉2小時,食用前調好口味,放麻油、紅油,最後點綴香菜即成。

[功效]滋陰補腎清熱,軟堅散結。用於陰虛火旺型單純性甲狀腺腫,對兼有腎虛者尤為適宜。

[服法]當菜佐餐,隨意食用。

第七節亞急性甲狀腺炎

亞急性甲狀腺炎又稱DeQuervain甲狀腺炎、肉芽腫性甲狀腺炎、巨細胞性甲狀腺炎,係由病毒或病毒產生變態反應引起的非化膿性甲狀腺炎症,臨床上以痛性甲狀腺腫為主要表現。病程一般為2~3個月,亦可長達半年或更久,多數能自動緩解,無後遺症,但有複發傾向。

本病中醫診斷為“癭癰”。多因內有鬱火、外感風熱邪毒所致。是以結喉兩旁結塊腫硬,皮色不變,微有灼熱,痛引耳後枕部,常伴發熱,較少化膿為主要表現的癭病類疾病。

【中藥治療】辨證論治:

1.風熱襲表證:

[主症]發熱,微惡寒,口幹喜飲,咽喉疼痛,周身不適,頸部脹痛。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

[處方]銀翹散加減:金銀花15g,連翹10g,蘆根30g,荊芥10g,桔梗6g,牛蒡子10g,薄荷3g,板藍根15g,赤芍10g,夏枯草15g,甘草3g。

2.熱痰互結證:

[主症]發熱或往來寒熱,咳嗽少痰,口苦咽幹,咽喉腫痛,頸前腫塊疼痛,或有結節,胸悶納差。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滌痰散結。

[處方]柴枳半夏湯加減:柴胡10g,黃芩10g,瓜蔞10g,枳殼10g,法半夏10g,桔梗6g,赤芍10g,浙貝母10g,生牡蠣30g,夏枯草30g,玄參10g。

3.氣陰兩虛兼夾痰熱證:

[主症]熱退或仍微熱,或午後潮熱,神疲乏力,胸悶納差,頸前腫塊疼痛,心煩多汗,心悸不寧。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無力。

[治法]益氣養陰,滌痰散結。

[處方]生脈散合消瘰丸加味:太子參15g,五味子3g,麥冬15g,玄參10g,生牡蠣30g,浙貝母10g,夏枯草30g,珍珠母15g,桑白皮15g。

加減:上述各證中,若腫塊較硬有結節者,可酌加穿山甲、三棱、莪術;痛甚可加乳香、沒藥;後期出現畏寒怕冷、四肢不溫等陽虛證者,可改用金匱腎氣丸。

【西藥治療】

1.非甾體類消炎藥:

(1)阿司匹林:0.5~1.0g/次,口服,3次/d,2周左右為1個療程。

(2)吲哚美辛:25mg/次,口服,3次/d。

2.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潑尼鬆,10mg/次,口服,3次/d或20mg/次,口服,2次/d。用藥1~2周逐步減量,1~2個月為1個療程。

3.其他藥物:伴有甲狀腺毒症如心悸、心慌、心率增快等,可用普萘洛爾10mg/次,口服,3次/d。

第八節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

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係日本橋本首先報道,故又稱橋本甲狀腺炎,是甲狀腺炎中最常見的一種。臨床突出表現為甲狀腺腫,有發展為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傾向。目前認為本病病因與自身免疫有關:由於T細胞遺傳性缺陷,對B細胞抑製作用減弱,於是促使B細胞產生甲狀腺自身抗體,進而造成甲狀腺細胞的破壞。

本病中醫歸屬於“癭瘤”範疇。認為係先天稟賦不足,複因情誌不暢,肝失條達,肝鬱脾虛,津液輸布失常,凝聚成痰,氣滯痰凝,壅結頸前所致。或久病可由實致虛,出現脾腎陽虛之證。是以頸前腫大,按質堅韌不痛,或有結節為主要表現的癭病類疾病。

【中藥治療】辨證論治:

1.氣痰互結證:

[主症]頸前腫大,質地堅韌不痛或呈結節,胸悶喜歎息,或兼胸脅竄痛。苔薄白,脈弦。

[治法]理氣解鬱,化痰散結。

[處方]四海舒鬱丸加減:柴胡10g,青木香6g,陳皮6g,海藻10g,海螵蛸10g,蛤殼10g,夏枯草15g,浙貝母10g,地丁草12g,玄參10g。

2.脾腎陽虛證:

[主症]頸前腫大或有結節,神疲乏力,納差便秘,畏寒怕冷,性欲減退,腰膝酸軟。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治法]健脾溫腎。

[處方]金匱腎氣丸加減:熟地黃15g,山藥10g,茯苓10g,澤瀉10g,桂枝6g,附片10g,玄參10g,浙貝母10g,白術10g,鬱金10g,丹參20g,黨參15g。

加減:以上各證中,腫塊質堅經久不散者,加三棱、莪術、鱉甲、牡蠣等;陽痿加仙茅、淫羊藿、補骨脂;閉經加益母草、當歸、川芎、紅花;神疲乏力甚者加黃芪。

【西藥治療】

1.甲狀腺製劑:

(1)甲狀腺片:120~180mg/d,分2~3次口服。

(2)左甲狀腺素:100~300μg/d,分2~3次口服。

2.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一般不用。但甲狀腺迅速明顯腫大或伴有疼痛、壓迫症狀者,可短期應用潑尼鬆30mg/d,分2~3次口服,持續2~3周。

第九節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簡稱甲減)是由於甲狀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而致機體代謝功能降低的病症。臨床表現視起病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病程長短不同而不同。功能減退始於胎兒或新生兒者稱呆小病(克汀病);始於性發育前兒童者稱幼年型甲減;始於成人者稱成人型甲減。成人型甲減主要表現為全身代謝降低症群;呆小病和幼年型除表現為代謝降低症群外,往往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各型後期病重時均可表現為黏液性水腫。

本病中醫診斷為“癭勞”。多因癭病治療失時,或藥物治療失當及手術切除後,或因腦部腫瘤等病變,使脾腎陽虛,氣血虧虛,水濕範溢所致。是以疲乏呆鈍,嗜睡,畏冷,水腫,毛發脫落,脈遲緩等為主要表現的勞病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脾腎陽虛證:

[主症]麵色蒼白或萎黃,神疲乏力,嗜睡倦怠,納差便秘,皮膚幹燥脫屑,毛發幹枯易落,畏寒肢冷,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陽痿。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或沉遲。

[治法]溫腎健脾。

[處方]附子理中湯合二仙湯加減:黨參20g,黃芪20g,桂枝6g,附片10g,茯苓20g,仙茅10g,淫羊藿10g,菟絲子10g,熟地黃15g,甘草5g,肉蓯蓉10g。

(2)心腎陽虛,水氣淩心證:

[主症]心悸心慌,胸悶憋痛,下肢或全身水腫,神倦嗜臥,形寒肢冷,腰酸膝軟。舌質淡嫩,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治法]溫通心陽,補腎利水。

[處方]苓桂術甘湯合真武湯加減:茯苓30g,桂枝10g,白術10g,附片10g,澤瀉20g,白芍10g,熟地黃15g,丹參30g,菟絲子10g,甘草5g。

(3)陽氣衰竭證:

[主症]神昏肢厥,皮溫不升,呼吸低微,肌肉鬆軟,麵色蒼白。舌質淡胖,脈微欲絕。

[治法]回陽救逆。

[處方]四味回陽飲加味:紅參10g,附片10g,炮薑10g,甘草5g。急煎水灌服。

加減:上諸症若厭食、便秘者加白術10g、砂仁5g、火麻仁10g;水腫甚加豬苓10g、大腹皮15g;胸悶憋痛甚酌加薤白、瓜蔞、川芎、鬱金、延胡索;頭暈、耳鳴選加菊花、青葙子、靈磁石;頭痛、失眠多夢、口幹、尿黃者,可加菊花、枸杞子或合用杞菊地黃丸。

2.單方驗方:

(1)黃芪30g、黨參15g煎水;鹿角粉9g,用以上煎劑衝服,1劑/d,分2~3次服。

(2)鹿茸10g,浸泡黃酒500mL,1個月後服用,10mL/次,2次/d。

3.中成藥:

(1)附桂八味丸:每次1丸,口服,2次/d。

(2)河車大造丸:每次1丸,口服,2次/d。

(3)參桂鹿茸丸:每次9g,口服,2次/d。

(4)龜鹿補腎液:每次1~2支,口服,2次/d。

【西藥治療】

1.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

(1)甲狀腺粉:15~30mg/d,早晨1次頓服,以後每1~2周增加15~30mg。最大劑量120~240mg/d。

(2)左甲狀腺素:25μg/次,口服,2次/d。以後每1~2周增加50μg,最大劑量200~300mg/d。

(3)碘塞羅寧:開始5~10μg/次,口服,2次/d,以後每1~2周增加5~10μg,最大劑量為50~100μg/d。

2.病因治療:如地方性甲狀腺腫所致者,應補充適量碘劑;藥物或食物所致者應停用或減量;垂體瘤所致者應手術或放療。

3.黏液性水腫昏迷的治療:

(1)立即用左甲狀腺素40~120μg靜注,以後每6小時靜注5~10μg,患者清醒後改口服。或左甲狀腺素200μg/次,即刻靜注,以後50μg/d靜注,清醒後改口服。無注射劑時用同等劑量片劑胃管灌服。或甲狀腺粉30~60mg/次,4~6次/d,灌服。

(2)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500~1000mL,加入氫化可的鬆200~300mg/d,靜滴。

(3)輸氧,保溫,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水、電解質平衡,控製感染,注意血壓及尿量,積極防治心力衰竭及休克。注意昏迷護理。

【藥膳食療】

1.理中蓮子羹:

[原料]黨參10g,白術10g,幹薑6g,甘草3g,紅棗10枚,蓮子50g。

[製法]將蓮子揀雜、去心、洗淨,與洗淨的紅棗同放入大碗中,用溫水浸泡1小時,待用。黨參、白術、幹薑、甘草分別揀雜、洗淨、曬幹或烘幹、切成片,同放入紗布袋中,紮緊袋口,與浸泡的蓮子、紅棗同放入沙鍋,加水適量,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煨煮至蓮子熟爛如酥,用濕澱粉勾芡成羹。

[功效]溫補脾陽。用於脾陽虛弱型甲減。

[服法]早、晚分食。

2.補精膏:

[原料]牛髓、核桃肉、人參、山藥、紅棗各240g,蜂蜜250g。

[製法]將牛髓、核桃肉、人參、山藥、紅棗共搗碎,加蜜煎煮濃縮成膏。

[功效]益氣健脾,益精填髓。用於脾陽虛弱型甲減。

[服法]每次1~2匙,3次/d。

3.昆布煨排骨:

[原料]幹昆布(海帶)200g,豬排骨500g,蔥、生薑、植物油、黃酒、精鹽各適量。

[製法]用自來水將幹昆布泡發、洗淨、切成粗絲。豬排骨洗淨、切成小塊。炒鍋上火,放植物油燒熱,放入蔥、生薑炸鍋,放入豬排骨炒片刻,加黃酒和少許水翻炒至出香味時,與海帶一起倒進沙鍋內,加適量清水,小火煨至熟,加精鹽、黃酒再煨至海帶、排骨酥軟即成。

[功效]化痰軟堅,健脾補碘。用於脾陽虛弱型甲減。

[服法]當菜佐餐,隨意食用。

4.菟絲子茯苓糕:

[原料]菟絲子30g,茯苓20g,花生米250g,核桃仁250g,五味子10g,山藥30g,蓮子20g,豬油200g,白糖200g。

[製法]將花生米用沙炒熟、過沙、晾冷去衣,將花生仁、核桃仁磨粉。菟絲子、五味子、山藥、茯苓、蓮子烘幹製粉。將各粉與白糖、豬油揉透壓平即成。

[功效]溫陽補腎,健脾益氣。用於腎陽虛衰型甲減,對脾腎陽虛者尤為適宜。

[服法]當主食,隨意食用。

5.蛤蚧參茸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