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熱襲衛氣證(輕型):
[主症]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神倦嗜睡,惡心,嘔吐,或項強不舒。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清氣泄熱。
[處方]銀翹散合白虎湯加減:金銀花15g,連翹10g,薄荷6g,綿馬貫眾10g,大青葉10g,蘆根15g,生石膏30g,知母10g,葛根10g,佩蘭10g,甘草5g。
(2)熱壅氣營證(普通型):
[主症]高熱,汗多,煩渴,嗜睡或昏迷,頸項強直,四肢抽搐。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數。
[治法]清氣泄熱,涼營解毒。
[處方]清營湯加減:黃連5g,生地黃15g,丹皮10g,金銀花15g,犀角1.5g(研末服),知母10g,生石膏30g,大青葉10g,石菖蒲10g,天竺黃10g,鉤藤10g(後煎),甘草3g。
(3)熱蘊營血證(重症型):
[主症]高熱不退,抽搐頻繁,神昏譫語,呼吸不暢,喉中痰鳴,甚或突然停止呼吸。舌質紅絳,脈細數。
[治法]清營涼血,熄風開竅。
[處方]清瘟敗毒飲合羚角鉤藤湯加減:犀角1.5g(研末分衝),生地黃15g,生石膏30g,菖蒲6g,羚羊角1g(研末分衝),鉤藤15g(後煎),大青葉15g,丹皮10g,竹瀝10g,送服安宮牛黃丸1顆。
(4)正氣外脫證(重症型):
[主症]高熱驟降,時有抽搐,突然喘喝欲脫,呼吸不規則,麵色蒼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舌紅少津,脈微欲絕。
[治法]益氣養陰,斂汗固脫。
[處方]生脈散合參附湯加減:紅參10g,麥冬15g,五味子6g,山茱萸10g,附片10g,生黃芪20g,炙甘草6g。
(5)痰瘀阻絡證(恢複期及後遺症):
[主症]神情呆鈍,肢體癱瘓,精神異常,或有失語。舌淡苔薄,脈細澀。
[治法]益氣活血,化痰通絡。
[處方]補陽還五湯合菖蒲鬱金湯:赤芍10g,黃芪30g,當歸10g,桃仁10g,紅花5g,菖蒲6g,鬱金10g,地龍10g,桑枝10g,絲瓜絡10g,甘草6g。
加減:抗乙腦病毒可試用大青葉、板藍根、綿馬貫眾等;高熱可加野菊花、龍膽草涼肝泄熱;痰涎壅盛加竹瀝、貝母化痰;抽搐加僵蠶、全蠍熄風鎮靜;便秘不通可加大黃、芒硝通腑泄熱。犀角昂貴,臨床可以大劑量水牛角代之。
2.單方驗方:
(1)大青葉、板藍根各30g,紫草、竹葉各15g,水煎服,1劑/d。可治療和預防本病。
(2)水牛角15g,生石膏、大青葉各30g,水煎服,1劑/d。用於本病高熱者。
3.中成藥:
(1)雙黃連口服液:20mL/次,口服,3次/d。用於初期外感證候明顯者。
(2)安宮牛黃丸:每次1丸,口服,2次/d。用於本病證屬熱閉神昏者。
(3)紫雪丹:1~1.5g/次,口服,1~2次/d。用於本病證屬暑熱動風者。
(4)止痙散:1.5~3g/次,開水送服,1次/d。用於本病見四肢抽搐者。
(5)清開靈注射液:30~40mL/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內靜滴,1~2次/d。用於高熱、神昏、痙厥者。
(6)醒腦靜注射液:10~20mL/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內靜滴,1~2次/d。用於高熱神昏者。
【西藥治療】
1.高熱的處理:
(1)物理降溫:頭置冰袋,乙醇擦浴,冷鹽水灌腸,控製肛溫在38℃左右。
(2)藥物降溫:柴胡注射液2mL/次,肌注,2次/d;蒿甲醚注射液2mL/次,肌注,2次/d;或可采用亞冬眠療法,氯丙嗪及異丙嗪各0.5~1mg/(kg·次),肌注,1次/4~6h,同時加物理降溫。
2.驚厥抽搐的處理:應針對不同原因處理。如腦水腫所致者,使用脫水療法;高熱所致者,則宜降溫;腦實質病變引起者,應用鎮靜藥;可用水合氯醛,成人1.5~2g/次,小兒60~80mg/(kg·次),口服或保留灌腸;或異戊巴比妥鈉(阿米妥鈉),成人0.2~0.5g/次,小兒5~10mg/(kg·次),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緩慢靜注,見到止痙效果,立即停止注射。
3.降低顱內壓:20%甘露醇注射液或25%山梨醇注射液脫水,1g/(kg·次),快速靜注,次數視病情而定。亦可合用地塞米鬆治療。
4.呼吸衰竭的處理: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暢,排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時應用氣管內插管或氣管切開。呼吸興奮藥尼可刹米(可拉明),成人0.375~0.75g/次,小兒5~10mg/(kg·次),靜注;洛貝林(山梗菜堿),成人3~5mg/次,肌注或靜注,小兒0.15mg/(kg·次),肌注。凡以上治療無效,或延腦呼吸中樞麻痹致使自主呼吸停止者,應立即施行人工呼吸,並應用人工呼吸器。
5.心功能不全和循環衰竭:心功能不全可用毛花苷丙(西地蘭)或用毒毛花苷K(毒毛旋花子甙K)及其他強心藥、血管擴張藥與利尿藥等。循環衰竭係中樞神經係統病變所致,不宜用血管收縮藥,可在高滲葡萄糖注射液脫水的基礎上,加用山莨菪堿(6542),成人20mg/次,小兒0.5~1mg/(kg·次),靜注。
6.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應用:具有減輕症狀、降低顱內壓、抗休克和退熱作用,成人用氫化可的鬆100~300mg/次,小兒5~10mg/(kg·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靜滴。
7.抗病毒治療:早期可試用利巴韋林、幹擾素等。
【藥膳食療】
1.香蕉根蜜糖汁:
[原料]鮮香蕉根1000g,蜜糖適量。
[製法]將新鮮香蕉根去皮,清洗幹淨,搗爛後絞成汁,加入適量清水燒開後,加入蜜糖適量,即可。
[功效]有清熱生津、益氣養陰的功效。用於乙腦初起。
[服法]500~1000mL/d,溫服。
2.二葉豆豉翠衣湯:
[原料]大青葉、鮮荷葉、淡豆豉各9g,西瓜翠衣15g,白糖、清水適量。
[製作]將前4味藥清洗幹淨,一起放入沙鍋煎汁,調入白糖即可。
[功效]辛涼透表解毒。用於乙腦輕症,見發熱、微惡寒、頭痛、精神不佳、微有嘔吐、口渴不甚、舌苔薄白、脈浮數等症。
[服法]1劑/d,連服4~5日。
3.化斑粥:
[原料]生石膏30~60g,玄參10g,犀角3~5g(或水牛角6~10g),鮮荷葉半張,綠豆30g,白粳米100g,清水適量。
[製法]將玄參、荷葉洗淨,與石膏加水煎取汁,再與粳米、綠豆煮粥,調入犀角末。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用於乙腦,症見溫病熱在營血,高熱口渴,煩躁不安,肌膚發斑,甚或吐血、衄血者。
[服法]溫服,2~3次/d。
4.雙根西瓜盅:
[原料]西瓜1個(約250g),鮮茅根60g,鮮蘆根100g,鮮荸薺、山楂糕條、糖蓮子、鮮荔枝各50g,金山雪梨30g,白糖300g,罐頭銀耳、清水適量。
[製法]將西瓜洗淨皮,橫切其1/6作蓋,並將西瓜切開之盅口上下削成鋸齒形,挖出瓜瓤待用;瓜瓤、山楂條、荸薺分別切成小粒,蓮子對剖開,雪梨切片,荔枝去核切成小塊;鮮茅根、蘆根洗淨,水煎取汁300mL,加白糖溶化後入蓮子、瓜瓤、荸薺、雪梨煮沸,再入山楂丁,起鍋,與銀耳一並傾入西瓜盅內,加蓋入冰箱放置1~2小時。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用於溫病初在營血,高熱口渴,躁擾不安,肌膚發斑,甚或吐血、衄血等症。也可用於乙腦早期。
[服法]隨量服食。
5.水牛角地龍湯:
[原料]水牛角50~100g(或犀牛角3~6g),地龍9g,清水適量。
[製法]水牛角切片,放沙鍋內水煎2小時,再入地龍煎服。
[功效]清營涼血,熄風止痙。用於乙腦,熱入營分高熱,午後或晚上較甚,頭痛劇烈,抽搐昏迷,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症。
[服法]1劑/d,分2次服用。
6.生石膏荸薺湯:
[原料]鮮荸薺250g,生石膏30g,清水適量。
[製法]先將荸薺洗淨去皮,與石膏同置於鍋內,加水適量,並加冰糖少許,煎煮30分鍾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用於預防流腦或流腦早期初起。對脾胃虛寒者慎用。
[服法]食荸薺飲湯,不拘時限飲用。
7.藕絲羹:
[原料]嫩鮮藕500g,雞蛋3個,金糕、蜜棗、青梅各100g,白糖200g,水澱粉25g,清水適量。
[製法]將鮮藕洗淨,剝去皮,切成4.5cm長的細絲,沸水氽一下撈出;金糕、蜜棗、青梅均切成與藕同樣的細絲,取蛋清放碗中,加相當於其一半的水拌勻,倒入大盤中,上屜武火蒸5分鍾,成3cm厚的白色固體蛋羹;把各絲分5條擺於蛋羹上(兩端為藕絲,中間為金糕、蜜棗、青梅絲)。沙鍋內入水200g,加白糖,武火燒沸後加入濕澱粉,勾成白色甜汁,澆到菜上。
[功效]健脾開胃,清熱除煩。用於熱病後期,食欲缺乏,口渴心煩,或痰火咳嗽等症。也可用於乙腦、流腦的恢複期。
[服法]病後隨意服食。
8.鮮荸薺湯:
[原料]鮮荸薺250g,莧菜50g,冰糖、清水適量。
[製法]將鮮荸薺去皮洗淨,加入清水煎煮10分鍾,然後加入清洗幹淨的莧菜,再煮15分鍾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用於乙腦。
[服法]1劑/d。
9.青淡竹瀝油湯:
[原料]剛砍下的鮮青淡竹適量,白糖、清水適量。
[製法]將鮮青淡竹炙烤,收集瀝油。加入少量清水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除煩止渴。用於乙腦昏厥期。
[服法]50~200mL/次,口服或鼻飼,2~3次/d,連服2~3日。
10.豆醬湯:
[原料]豆瓣醬1杯,白開水適量。
[製法]豆瓣醬用水洗,紗布過濾取渣,搗爛。
[功效]清熱解毒。用於解百藥和腦炎的中毒期。
[服法]用白開水調服。
第五節病毒性胃腸炎
病毒性胃腸炎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胃腸疾病,以急性腹痛、腹瀉、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常見的病毒性胃腸炎為諾沃克病毒和輪狀病毒所引起,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腸和空腸,引起分泌性腹瀉,大量的吐瀉引起失水和電解質紊亂。本病為自限性疾病。小兒較成人多發,多由日常生活接觸,通過糞口途徑傳播。
本病中醫歸屬於“泄瀉”中的“暴瀉”範疇。由於感受寒濕或濕熱之邪,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水穀清濁不分,並走大腸所致的以腹痛、腹瀉、瀉下急迫、腸鳴,甚則肛門灼熱等為主要表現的泄瀉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寒濕犯胃證:
[主症]泄瀉清稀,甚或水樣,腹痛腸鳴,脘悶惡心,或兼惡寒發熱,頭痛鼻塞,肢體酸痛。舌苔薄白或微膩,脈濡緩。
[治法]芳香化濕,解表散寒。
[處方]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10g,厚樸10g,陳皮6g,茯苓10g,蒼術10g,法夏10g,薏苡仁15g,白芷10g,車前子10g,甘草6g。
(2)濕熱內蘊證:
[主症]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肛門灼熱,煩熱口渴。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升清降濁。
[處方]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12g,黃連5g,黃芩10g,金銀花10g,茯苓10g,神曲10g,車前子10g,甘草6g。
(3)陽氣欲脫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