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八章(1 / 1)

癲癇是一組由腦部和全身疾病等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反複發作性短暫腦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癇性發作是腦神經元過度同步放電引起的短暫腦功能障礙,通常指一次發作過程,患者可同時有幾種癇性發作。臨床上可見特發性癲癇和症狀性癲癇。癇性發作是癲癇的特征性表現,分部分性發作和全麵性發作。

1部分性發作

單純部分性發作持續時間短,一般不超過1min,起始與結束均較突然。又分為4種亞型:①部分運動性發作:為局部肢體的抽搐,大多見於一側口角、眼瞼、手指或足趾,也可涉及整個一側麵部或一個肢體的遠端;②部分感覺性發作:常表現肢體麻木感和針刺感,多發生在口角、舌、手指或足趾;特殊感覺性發作可表現為視覺性(如閃光或黑矇等)、聽覺性、嗅覺性、味覺性和眩暈性發作等;③內髒神經性發作:如多汗、嘔吐、蒼白、潮紅等,很少是癇性發作的惟一表現;④精神性發作:表現為記憶扭曲、情感異常、幻覺或錯覺等,可單獨發作,但常為複雜部分性發作的先兆,也可繼發全麵性強直陣攣發作。複雜部分性發作主要特征有意識障礙,有錯覺、幻覺等精神症狀以及自動症等運動障礙,故又稱為精神運動性發作。患者可有吸吮、咀嚼、舔唇、摸索等動作的重複,有錯覺、幻覺等。

2全麵性發作

臨床表現形式多樣,最初表現可為抽搐或非抽搐性,多伴意識障礙。全麵性強直陣攣發作(GTCS)簡稱大發作,是常見的發作類型,主要表現全身肌肉強直和陣攣,伴意識喪失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大多數患者發作前無先兆。發作分3期:①強直期:突然意識喪失,常伴一聲大叫而摔倒,全身骨髓肌強直性收縮,頸部及軀幹先屈曲後反張。上肢上舉後旋轉為內收前旋,下肢自屈曲轉為伸直及足內翻。呼吸肌強直收縮導致呼吸暫停,麵色由蒼白或充血轉為青紫,眼球上翻,持續10~20s後進入陣攣期。②陣攣期:全身肌肉由持續的收縮轉變為一張一弛的交替抽動,陣攣頻率逐漸變慢,鬆弛時間逐漸延長,本期持續約1min,最後一次強烈陣攣後抽搐突然終止,所有肌肉鬆弛。上述兩期可發生舌咬傷,並伴心率加快、血壓增高、瞳孔散大和對光反射消失等內髒神經改變,Babinski征可為陽性。③痙攣後期:陣攣期後可出現短暫的強直痙攣,以麵部和咬肌為主,導致牙關緊閉,可發生舌咬傷。本期全身肌肉鬆弛,可發生大小便失禁。呼吸首先恢複,心率、血壓和瞳孔也隨之恢複正常,意識逐漸蘇醒。患者日常外出需隨身攜帶簡要病情診療卡,注明姓名、住址、病史、聯係電話等,以備發作時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

一、心理社會評估

癲癇患者可能會產生不良自我形象、自卑感、難為情、罪惡感、憤怒及其他情緒問題,害怕及擔憂再發作。有些患者對生活缺乏自信,對前途感到緲茫。患者家庭承受著較大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家屬通常認為患者不能享受較大範圍的活動及正常人的生活。但大多患者及家屬對上述壓力能進行適應與防衛,積極尋求醫療部門及其他支持係統的幫助。患者能承認自己實際的健康狀況,能力所能及地參加工作與學習。

二、護理問題

(1)有窒息的危險與癲癇發作時喉頭痙攣、氣道分泌物增多有關。

(2)有受傷的危險與癲癇發作時意識突然喪失或判斷力受損有關。

三、護理措施

(1)體位取頭低側臥位,下頜稍向前,解開衣領、衣扣,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氣管切開。

(2)觀察生命體征、神誌的變化,觀察癲癇的類型。

(3)癲癇持續狀態的患者,應專人守護,防止外傷。

(4)吸氧。

(5)用藥護理,抗癲癇藥物的選擇取決於發作的類型,藥物副作用和個體反應的差別。特發性失神發作者首選藥物是乙琥胺,其次是丙戊酸鈉。特發性GTCS或與失神發作混和發生時可用丙戊酸鈉。單純部分發作以及繼發的GTCS首選藥物為苯妥因鈉。複雜部分性發作首選卡馬西平。藥物劑量自低限開始,逐漸增量。有些藥物初服時反應較大,更需先用小量。

四、健康指導

(1)良好的生活規律。

(2)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酗酒、過飽、過勞、辛辣和刺激性飲食以及情緒激動。

(3)適當參加活動。

(4)使患者了解正規用藥的重要性。

(5)禁止從事帶危險的活動。

(6)隨帶個人資料,防止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