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七章(1 / 1)

重症肌無力(MG)是乙酰膽堿受體抗體(AChR~Ab)介導的,細胞免疫依賴及補體參與的神經肌肉接頭(NMJ)處傳遞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NMJ突觸後膜上乙酰膽堿受體(AChR)。

一、心理社會評估

本病起病隱匿,通常從一組肌群首先出現無力,逐步累及其他組肌群。首發症狀為眼外肌麻痹,出現非對稱性眼肌麻痹和上瞼下垂、斜視和複視;咀嚼肌受累使連續咀嚼困難,引起進食經常中斷;咽喉肌受累導致飲水嗆咳、吞咽困難、聲音嘶啞或講話鼻音;頸肌受損時出現抬頭困難。嚴重時發展為肢體無力,一般上肢重於下肢,近端重於遠端。麵肌受累表現為麵部皺紋減少、表情困難、閉眼和露齒無力;若累及呼吸肌則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稱為MG危象,是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誘發因素多為感染、精神創傷、過度疲勞、妊娠、分娩等,因此要評估患者發病前的心理需求。患者常因為病情影響情緒,出現恐懼、悲觀、煩躁、易激動,患者心理壓力較大。

二、護理問題

(1)焦慮與肌無力,患者活動受限,累及呼吸肌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有瀕死感有關。

(2)生活自理缺陷與全身肌無力、不能行動有關。

(3)營養低於機體需要量與咀嚼無力、吞咽困難有關。

三、護理措施

(1)環境:保持環境安靜,使患者得到充分休息。根據病情合理安排運動和休息。

(2)飲食護理:予以“三高”營養飲食,指導患者在用藥後15~30min藥效較強時進餐;咀嚼無力者囑其緩慢進食,進食嗆咳、吞咽動作消失、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患者可予以鼻飼流食,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靜脈補充足夠的營養。

(3)病情觀察:密切觀察病情,如肌張力、呼吸頻率、節律改變等。若有突然出現的肌無力加重,特別是肋間肌、膈和咽喉肌無力,可導致呼吸困難、發紺、喉頭分泌物增多、患者咳嗽無力、痰無法咳出,易造成窒息死亡。故一旦出現上述情況,應立即通知醫師,配合搶救。有呼吸困難時應適當抬高床頭,及時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行氣管切開或人工呼吸機輔助呼吸。

(4)用藥護理:告知患者正確的服藥方法、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如抗膽堿酯酶藥宜自小劑量開始,以防發生膽堿能危象;若患者出現嘔吐、腹瀉、腹痛、出汗、流涎、支氣管分泌物增多、瞳孔縮小、流淚等毒蕈堿樣作用,可用阿托品拮抗,或遵醫囑對症處理。抗膽堿酯酶藥必須按時服用,有咀嚼和吞咽無力者應在餐前30min給藥;使用大劑量激素期間,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尤其是呼吸變化,同時應遵醫囑補充鉀鹽。症狀緩解後按醫囑逐漸減至最小劑量維持治療,長期應用者,應嚴密觀察是否有消化道出血、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等並發症;服用免疫抑製劑應定期檢查血象和肝腎功能。

(5)重症肌無力危象的防治:應避免感染、外傷、過度緊張等,以免誘發肌無力危象。作深呼吸和咳嗽訓練,適當做呼吸操,但不要過度疲勞。備好氣管切開包、氣管插管和呼吸機。一旦發生危象,出現呼吸肌麻痹,應積極搶救和治療。遵醫囑吸氧,注意氣管切開護理的無菌操作、霧化吸入、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肺不張、肺部感染等並發症是搶救成功的關鍵。

(6)心理護理:患者因病程長、病情重又常有反複,影響麵部表情、視力、吞咽、發育等而產生自卑情緒,常為自己的病情擔憂、焦慮。因此護理工作中必須經常巡視觀察病情,告知患者過分抑鬱及情緒波動,可能造成中樞神經功能紊亂、免疫功能減退,不利於疾病的恢複;同時開導患者,使其保持最佳狀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療效果。

四、健康指導

注意休息,預防感染,注意保暖;避免過勞、外傷、精神創傷,保持情緒穩定;合理使用抗膽堿酯酶藥;掌握注射抗膽堿酯酶藥後15min再進食或在飯前30min服藥的原則。禁用影響神經肌肉接頭的藥物,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奎寧、氯丙嗪以及各種肌肉鬆弛劑(如溴己氨膽堿)等,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