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間,要成就一件事情,可有多種途徑。條條大路通羅馬,如同作文章文無定法一般,各有各的路數。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無非是說手段與目的看似南轅北轍,實際呢,苦盡甘來,世間的事原就是這樣玄妙。
《菜根譚》有語雲:“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往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耳中有逆耳言,心中有不快事原是用來修研人品德行的,唯有不畏苦難,不辭艱辛,不避危急才可在險峰觀景,在貧薄處收獲。這樣說,對紈絝子弟是刁難,對機會主義者是苛刻,對意誌薄弱者是挑戰。但若真失去了這些個曆練的機會,耳中多奉承,眼前盡是稱心快意,一片和悅,連荊棘中過來人也會渾身綿軟無力的,最後就等著昏沉沉命歸西天。
我們說,順境是造化賜予的片刻休養時間,苦難才是真正的財富,雖然冷酷,但卻多情,會有效地阻止你在快活林裏自戕自害。
做人如此,推而廣之,做事亦未不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前朝舊事不隻是過眼雲煙。其創業之初必經艱辛,亦懂得君輕民重,此時刻創業者以國是國事為重,言心由衷,事必躬親,顧不得言語偏激還是中平,行為過度還是得體。統治者也深知建功立業之難,不能算計到臣下言行的平和還是乖張,而江山一旦到手,則驕奢之風漸長,繁文縟節日增,耳中喜入溢美之詞,眼中喜映吉祥瑞事。腐敗生成,惡氣四溢,滅亡之勢終不可挽回,“其興也渤焉,其亡也忽焉”。
不是說人可作鏡,史可當鑒嗎?人要學會從艱難處起步,於苦難中奮起,國家與民族則更要在風雨飄搖中把定航向。除此,尚要永遠銘記“千夫之諾諾,不如一夫之諤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