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誦經聲,道教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三福儀式進入了高潮。一句句誦經,一個個動作,都傾注著人們對社會的和諧和亞運成功舉辦的無限向往和熱切期盼。
音樂、禮炮再次響起,祈福儀式宣告結束,祈福的道長們重整隊伍,踏著一千米長的紅地毯進入衝虛觀祭天、上香。跟隨其後的遊客們紛紛踩著紅地毯前往衝虛觀,滿懷虔誠地拜謁、瞻仰、祈禱……
氣氛莊重的祈福,或朝天聖拜,莊嚴崇仰,肅穆高遠;或法師拜表,輕盈縹緲,渾樸天真;或崇尚清靜,養性淨心,自在逍遙。
在此,我對道教似乎有了靈魂的“皈依”感,對“道”的認識又有了新的感悟。
植根中華沃土的道教,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宗教。它以作為宇宙之源、萬物之根的道為最高信仰,以《道德經》為立教之本,以尊道貴德、重生貴和、抱樸守真、清靜無為、慈儉不爭、善惡報應、修煉成仙、功德成神為主要教義。千百年來,道教文化滋潤著人們的精神家園,在確立人生價值、提供生活智慧等方麵,不斷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示。
人常言,品茶有道,為人有道,經商有道,做官有道。但是,道之複雜,道之朦朧,此道,不是道路的道,也不是道德的道,是一種非常道,一種難以頓悟之道。
道,也叫“無”、“樸”、一,是一種不受局限的、無終止的、一切事物原初的渾樸總體、宇宙唯一。
“道”之玄妙。道無形無狀,天道運行,陰陽造化;道是本原,萬物之母;道是過程,“周行而不殆”;道是規律,“道者萬物之奧”;道是法則,“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道之大,無所不包;道之細,無所不容。
《道德經》語: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就是說天地不相交,陰陽不相合,大旱大澇必作,暴風驟雨必至,天災必來,萬物必殃;天地交,陰陽合,必降甘露,滋潤眾生,五穀豐登,萬民康樂。在修養方麵,人若清淨無為,恬淡自然,無私無欲,心安理得,也將口內生津,亦如甘露,滋潤身心。
天地陰陽和諧才能降甘露,萬物才能得以滋潤。世界和諧才有人類和諧、家庭和諧與人生和諧。曆史上,但凡順應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就能風調雨順,可謂國泰民安。
道教經典中說: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這表明道不遠人,求之則應。每一個人都稟有道性,都可以領悟大道之智慧。
道家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它的字麵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道家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道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嚐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在心中,還是道在心外?從道教修行的角度講,道在心外的話,修行者將永遠追隨道的影子,無法合道、了道。道在心中,則反身而成,反心而覺,明心見性,即合道。人在江湖走,道在心中求。世上千法萬法,飛天遁地,但道隻有一個。我們不必去追求太玄的東西,過好每一天的生活,幫助好生活中的人,處理好生活中的事,這就是合道。道在心中,道在行中,道在生活中。
熱鬧過後是寧靜,時間過得好快,寧靜的時光在寧靜地流逝,不覺已是薄暮時分了,該進衝虛觀聽聽那晨鍾暮鼓,去看看落霞與歸鳥齊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