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日上午,獅子峰下,白蓮湖畔,豔陽高照,冬暖如春。羅浮山朱明洞景區大門廣場,鑼鼓齊鳴,彩旗飄飄,人頭攢動,放眼望去,一片人的海洋。籌備已久的廣東省首屆道教文化節在此拉開了序幕。
開幕式之前,我已經從暖場演出的《道樂聲聲》中感受到濃厚的道教文化色彩。六十名身穿白色太極服的演員在充滿神秘、悠揚的道樂聲中,那八卦掌沿圓走轉,那腳步和手勢,縱橫交織、左右旋轉、招式連貫,其形如閃,內旋回帶,勢如連環。一張一弛,整齊劃一的太極拳,營造出祥和、寧靜的氛圍,表現著一種力的含蓄、柔和剛美和效法自然的神韻,也展示著一種無窮的生機和活力。在古木參天的獅子峰下的太極表演,讓所有的觀眾既感受到遠離塵囂的一份寧靜,又領略到道教太極文化的豐富內涵。
開幕式之後,是一場富含道教文化氣息的精彩的文藝表演。
“我是鐵拐李、我是漢鍾離、我是張果老、我是呂洞賓……”在獨具嶺南特色的樂曲聲中,四十多名男女演員身著古裝,手舉幡旗,舞著蓮花,簇擁傳說中的八仙飄然而至。大型歌舞《八仙送福到羅浮》絢麗登場,演員寬袍大袖,頭戴冠帽,手拿各式各樣的道器,手舞足蹈。或放聲高呼,或低聲吟詠,或感情激昂,或神情凝重,沉浸在古典詩詞所創造的優美意境之中。接著,又月六十多名女演員走下台來,給賓客送上“仙桃”,向賓客致以熱情的歡迎,此時台上台下,交相輝映,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
由六名女歌手聯唱、三十名“仙女”伴舞的歌舞表演《羅浮山下四時春》引人注目。“仙女”們伴隨著這首輕揚柔美的歌曲,手持“荔枝”,以舒緩流動的隊形變化徐徐進場,她們清麗、秀美的舞姿把人們帶入羅浮“千年道教,萬秀羅浮”的仙境之中。
緊接著的《道德經》經典誦讀更讓觀眾眼前一亮。一群古代私塾學童打扮的小學生,興致勃勃地誦讀《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稚嫩、甜美、真誠、純真的天籟童音,讓所有觀眾為之驚歎,讓大家深深地感受到道教文化的源遠流長。
大型舞蹈《葛翁飛裾化彩蝶》是全場表演的高潮,引起了滿場喝彩。在莊嚴、恢宏、空靈的道樂聲中,童子采藥群舞,恍如時光流回一千多年前的羅浮山,演員們拂塵翩翩的煉丹獨舞,更表現出了葛洪仙風道骨、飄逸俊朗。同時,一群身穿古典霓裳,披掛彩蝶服的女演員在樂聲中展現出一幅充滿傳奇色彩的畫麵。以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藝術方式,展示了滄海桑田,葛洪從容尋道;仙風道骨,鑄就羅浮道教文化的華彩篇章。
這種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表演形式,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把開幕式的主題通過傳統文化的主線貫穿於輕快活潑的表演之中。正因為這種創新,才使場麵隆重,氣氛莊嚴。
當我還沉浸在濃厚的道教文化氛圍裏的時候,一群男旗手以強勁有力的動作揮舞著彩旗,與現場觀眾一起互動,把現場氣氛再次推向高潮。一首《亞洲雄風》將觀眾帶進迎亞運的旋律之中。磅礴而豪邁的歌聲,不僅表現了道教節祈福亞運的主題,更體現了道教節的主題所詮釋的道教文化內涵。它仿佛在反複強調:羅浮山不但是惠州的、廣東的,而且是中國的、亞洲的、世界的。富含道教特色的精彩節目紛紛登台亮相,引導各方嘉賓、遊客領略仙境羅浮獨特的文化底蘊,並迅速將嘉賓與遊客的激情帶入道教文化節的喜慶熱烈氛圍之中。
開幕式上的又一重頭戲——祈福亞運大法會,在文藝表演結束後隆重舉行。文藝表演結束,那表演舞台一下子變成了古樸典雅的祈福祭壇,祭壇背景是一幅巨大的神態端莊的“三清”畫像,畫像兩旁的道教“兩儀”圖案格外醒目,祭壇的前方兩邊豎立著一大一小的道教八卦圖,空靈靜美,莊嚴肅穆。
祈福壇上,十多個穿著粉紅色道袍的樂士奏響道樂,曼妙的道樂,虛空、清遠、優雅、和諧;行雲流水,柔和清幽的道樂,帶著民間音樂的韻味,猶如鬆風含鳴,宛若天籟之音;這令人心醉神馳的道樂,演繹著天人合一、民教圓融的新意境。待到曲終樂止,掌聲四起,有人禁不住喝彩:這才是真正的仙樂。
祈福壇下,一群仙女姿容嫻雅,輕撚慢挑,手提果籃,穿過人群,向台前的嘉賓款款獻果。此時,人潮湧動,呼聲四起。
來自港澳台及全省各道教宮觀的三百名高道大德,沿著紅色的地毯,穿著光豔奪目的紅色道袍閃亮登場。他們有的高舉各色旌旗、幡幢、蓋宮帽;有的雙手合掌,目視前方,步履穩健,麵露莊嚴,一起誦經、行朝、敬香,為即將舉行的廣州亞運會祈福,為世界和平、國泰民安、社會和諧祈禱。
此次道教盛會和祈福儀式,可謂史無前例,而且別出心裁,道教的“三福”(祈福、善福、祝福)之境界在祭壇告天禱祝中得到重現。祈福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道教的宗教儀式之一,這種儀式通過法師的步罡踏鬥,飛章達款,將信徒的願望送達天庭,為眾神所知,可保佑信徒消災滅害,賜福延生,心想事成。道教這種崇拜“山神”、“天庭”的精神,已經延伸為現實世界的一種信仰。其外在體現已從部落圖騰延伸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麵麵;其內在的預示意義從直觀美好願望的簡單祈求延伸並升華為預示著好運、幸福、長壽、子孫滿堂等,從而構成了民俗文化中獨樹一幟的“祈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