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古木參天,接天蔽日。
這裏,魚翔淺底,水清如鏡。
這裏,青苔碧綠,睡蓮點綴。
這裏,泉落寒崖響,蘿依古木垂。
它,猶如一枚溫潤的碧玉,似乎沒有選擇地,毫不猶豫地鑲嵌在羅浮山朱明洞腹地。
這是一泓從遠古流淌而來的清泉——著名的羅浮山葛仙洗藥池。
古觀深深,古泉清清。泉的四周用青磚砌邊,呈八卦之形。淙淙的泉水從石縫中慢慢滲出,輕輕的薄霧在山澗悠悠散去,咕咕的鳥聲在樹梢嚶嚶回蕩。
不知多少次,我默誦著《惠州一絕》來到這裏,總是迫不及待地走向池邊,彎腰蹲下,兩手掌合攏呈勺子狀,舀著冰冷的泉水洗著滾燙的臉龐,微風吹來,發脹的腦袋頓時清醒了,眼前的情景亦清晰了。仿佛北宋的大文豪正坐在亭中吟詩,葛洪和鮑姑在池邊把盞小酌,抑或品茗對弈。亭外,歡樂的羅浮文人正在流觴賦詩,猜拳行令。我知道,這已然是千年前的一幕,而我的思緒卻以按捺不住的莽撞穿越了這段時光。
池邊的石板縫間生長著雜草,初夏的風清爽地吹送,充滿活力的雙腳在佳木叢中踩踏著柔軟的落葉,山路上時時傳來陣陣歡歌笑語。我醉了,醉倒在你用文字浸潤的美景中,醉倒在你用摯情鍛造的厚重曆史裏,醉倒在今日遊人無憂無慮的笑聲裏。我想,一千年來,不知有多少人曾在你涉足的這塊土地上歡笑,也不知還將有多少人會慕名而來,在你醉酒的泉邊認真地找尋你的足印。
池中片片翠綠的睡蓮葉,朵朵紫色的花蕾,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被視為神聖之花。看,一池清水,泛著漣漪,碧綠的葉片上,靜臥著純美的水中女神,神態安詳、莊嚴。難怪睡蓮又有睡美人的美譽呢!
水底的青石板被衝刷得宛如鏡麵,其間嵌著濃綠的青苔,滑潤潤的,襯托著叮咚水聲,像極了一件精致的遠古樂器。清泉流蕩,自然的簫聲響在耳畔,隻疑自己是進了另一世界。風有些涼,迎麵吹來,帶著桂花香氣,沁人心脾。
古泉的靈性,被道家喻為上善若水,這是老子對生命的一種詮釋,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與世無爭的人生心態。1600多年前的葛洪,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在古泉邊,茅廬下,獨善其身。這一泓清泉,孕育了《抱樸子》,催生了《肘後備急方》,《神仙傳》也跟隨著泉水流入俗世……常說“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幽穀清泉,實乃大自然恩賜,它得葛洪百藥之精華,受天地日月之靈氣,映襯著葛洪“采賤價草石,施於貧家野居”的身影,書寫著曬書秋日晚,洗藥石泉香的美麗傳說。
歲月在穿梭,時光在流逝。朝拜的人一刻也舍不得將你放下。如織的遊人去了又來,臉上帶著崇敬,眼裏帶著神奇。入時的皮鞋有節奏地敲擊著池邊的石板,流行的服裝在池前招,各式的相機在石壁的刻文前閃著光亮。
客從遠方來,帶來的是一種祈禱與祝願;客從府衙來,帶來的是“蒼顏白發”的頹然;客從山下來,帶來的是“醉能同其樂”的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