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幅從遠古傳來的壯麗畫卷。
這是一群向大山呐喊的羅浮兒女。
“咚咚咣咣”的鑼鼓聲,“嘿呦嘿呦”的吆喝聲,驚天動地,響徹雲霄。響聲淹沒了羅浮古觀的鍾聲和寺廟的木魚擊打聲,沉睡的大山醒了,熱鬧了,沸騰了。山上、山下的村民丟下活兒相擁而至,行走在公路的車輛戛然而止,熟睡的鳥兒在林中雀躍……這響聲,這吆喝聲,給這次慶賀活動營造了喜慶的氣氛。主席台上的領導笑容燦爛,揮手致意,臉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悅。台下,數千名觀眾抬頭挺胸,向著一個方向望去,目不斜視。那動作,隨著鑼鼓的聲調,跟著鼓槌的起落,不停地變化著……
是,就是這天,2009年的春天。來自羅浮山下的博羅縣長寧、龍華、湖鎮、橫河、福田等鎮十一個村的五百多名群眾組成的鑼鼓隊,聚集在羅浮山下,以擂鼓的民間藝術形式慶賀羅浮山風景名勝區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這裏人山人海,呐喊歡呼聲不斷,笑聲鑼鼓聲喧天,與其說是慶典活動,倒不如說是鑼鼓大戰。那湊熱鬧者絕非衝著慶典活動而來,都是鑼鼓“闖的禍”,“好看,好聽,很振奮”,鑼鼓的巨大魅力吸引著這一方百姓。
你看,十一支鑼鼓方隊擺開陣勢,銅鑼圍著大鼓,大鼓擁抱著銅鑼,眾臂齊揮。那大鼓的擊鼓手,牛高馬大,麵色山一樣凝重,古銅色臉龐上的皺紋如溝壑縱橫;骨節突兀、老繭厚重、皮粗肉厚的手,猶如鐵鉗般握著鼓槌,那兩柄鼓槌在他嫻的操弄下,似一對小木人在鼓麵跳街舞。打到高潮處,無數個閃光的銅鈸同時高舉,一時間百鳥翔集,盤旋翻飛,在吆喝聲的和鳴下,發出了強烈的震撼聲。鼓槌雨點般在鼓麵落下,鑼槌如一下下落在鑼心,那麼強烈,那麼有味,那麼有勁,那“咚咚”聲,那“咣咣”聲,沙啞而粗獷,這正是莊稼漢的亮喉嚨大嗓門向大山發出的呐喊。
聽著,看著,我便禁不住心馳神往。看那鐵流般的表演隊伍,浩浩蕩蕩。他們從哪裏來?來自我熟悉的村寨嗎?不,那麼強壯彪悍,無休無止,該是來自浩渺無際神秘莫測的曆史時空吧!莫非是趙佗隊伍凱旋?莫非是北伐軍路經此地?莫非是群情激奮的抗日大遊行正進入高潮?那位風塵仆仆的漢子是不是東江縱隊的司令員?那位風流倜儻的少年是不是英雄小八路?聽那動人心魄的鼓聲,如波濤衝擊海岸,似雷霆滾過天際,像群峰爆破,像冰山裂崩,像水庫開閘,以其雄渾壯闊的氣勢,感天動地的偉力,一展羅浮人的陽剛之氣。這就是力與美交織在一起的羅浮鼓韻!
聽著聽著,鑼鼓聲竟不再是音樂了。轟隆轟隆,那是雷電的轟鳴夾雜著滔天洪水,排山倒海;那是颶風咆哮攜帶著虎豹奔竄,雷霆萬鈞;那是馳騁在戰栗大地的萬千馬蹄,勝利凱旋;那是戰場上刀槍鏗鏘火星四濺,所向無敵;那是葛洪在采藥煉丹,造福人民;那是詩人在竹林感慨吟哦,狂放灑脫;那是蘇東坡忍著心痛揮筆疾書,曠達瀟灑;那是號子聲中石夯咚咚築壘修築水庫;那是打穀場上父輩拍歌詠豐年。轟隆轟隆,那是我們列祖列宗的聲音啊,時而像狂風暴雨,山呼海嘯;時而像行雲流水,泉水叮咚。滄海桑田,鼓聲依舊,一代一代地敲,父親老了兒子敲,兒子老了孫子敲,敲得大山精神煥發,敲出了大山的萬丈光芒,敲出了大山的五穀豐登,敲出了大山的紅紅火火。
這就是羅浮山的鑼鼓,原汁原味的鑼鼓,飄著泥土芳香的鑼鼓。從刀耕火種的時代就開始敲擊,敲過了堯舜禹,敲過了夏商周,敲過了秦漢隋唐,敲過了宋元明清,一直敲打到了敢教日月換新天“鑼聲飄蕩雲天,鼓聲回震山水,雲天與山水間回旋著震撼人心的音樂,錯落有序的音樂又陶”著一方勤勞勇敢樂觀的人民。麵對如此壯觀的場麵,我的心弦,隨著鑼鼓的聲音而撥動,隨著鑼鼓聲的震動而共鳴,我的情緒,隨著鑼鼓的節奏而奔湧。一聲聲,敲開了我記憶的閘門。
在我童年的時候,朦朦朧朧中對大鼓有著一種莫名的感情。每逢年節,便是遊神賽會的時候,一聽見鑼鼓聲,我老是第一個雀躍歡跳地跟隨在鑼鼓隊的後麵,穿村過寨,四處遊動。那鑼鼓聲,一聲聲,響徹雲天,直震動著幼小的心靈。於是,鑼鼓聲在童年中代表的就是歡樂。當我少年的時候,正逢“文革”,那些歡樂的鑼鼓不在“破四舊”之列,成了眾多農村民間藝術的幸運兒。由於政治宣傳的需要,當時文藝宣傳幾乎是鋪天蓋地,這鑼鼓啊,自然成了“抓革命,促生產”和落實“毛主席最新指示”的戰鼓。在那“東風吹,戰鼓擂,世界上究竟誰怕誰”的激情歲月,催長著的激情鑼鼓,雖然生活是那麼單調與枯燥,那麼冷落與寒酸,但這鑼鼓聲在羅浮山從未斷過。“文革”結束後,羅浮山的鑼鼓聲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響遍羅浮大地,農民鄉親那種歡快愉悅的心情在鼓點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羅浮大鼓的曆史是悠久的,在很久很久以前,羅浮山居住的都是姓單人少的族係,他們以打獵為生,生產力十分低下,在巨大而殘酷的大自然麵前,他們的力量顯得那麼單薄與渺小,為了生存,為了給自己心靈一個寄托,對著蒼茫的大自然,他們借助鑼鼓的精神和威嚴,用於祈神求雨、驅魔祛邪。有時為了慶祝打獵獲得的豐富獵物,他們情不自禁地敲鑼打鼓進行慶祝,後來發展成節日的歡慶;為了感謝冥冥之中神靈的保佑,他們敲鑼打鼓抬著神靈的塑像四處遊走,後來發展成遊神賽會。而且,他們發現,一旦鑼鼓聲敲過,山中的野獸都會被嚇跑,於是在那樣落後的年代中,鑼鼓也成了一種驅逐野獸的工具。再後來,中原地區的人們遷徙過來,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先進的中原文化和原始的少數民族鑼鼓結合起來,就成了今天遠近聞名的羅浮大鑼鼓。過去,作為民間打擊樂的羅浮大鼓,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追捧。孩子滿月請鑼鼓慶賀,喬遷新居請鑼鼓祝福,青年入伍有鑼鼓歡送,慶典活動有鑼鼓助威,喜結良緣請鑼鼓熱鬧,年老送終有鑼鼓送靈。每逢年節,更是鑼鼓的盛會,那一起一落間,雨點般敲響的鼓聲震撼著大山的每根筋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