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去吃鹵肉飯,去的是單位附近的一家夫妻店,那裏的標準搭配是鹵好的五花肉塊和汁,澆到米飯上,再配上三到四樣時令的蔬菜小炒。那時店裏已沒有中午熙熙攘攘的上班族,隻有兩位大叔對坐。男店主正切西紅柿,旁邊一鍋水正翻滾,想是要做湯。“湯裏擱點醬油,那味道就對啦!”端坐桌旁的胖大叔對著廚房在喊話,說話時老板娘已把他們的飯端上了桌。
“真是麻煩你們了,也是看今天人少才跟你們提出做個湯。”大叔道。
“都老顧客了,做個湯也不麻煩,吃得滿意就成。”老板娘也是個熱情的人。
不多時他們的湯就上桌了,倆大叔對坐著喝了一碗又一碗,邊喝邊讚不絕口:“對,這就是當年那個味道啊!”還不住地跟店主道謝,在廚房的夫妻倆臉都樂開了花。我很好奇地看了看,沒看出來是什麼湯,總之覺得這一屋子人都可愛得緊。
那倆大叔毫無疑問是吃貨。在我看來,其實也得是有一定功力的才能稱之為吃貨。光知道吃,而不得美食要領的(譬如隻是胃口大卻不懂得基本味道鑒賞的)隻能算是飯桶,算不得真正的吃貨。今天就說說我所知道的吃貨。
昨晚和大學室友C君聊天,上來就說她的新室友是處女座,住進去的第一天就給她們做飯吃(處女座這麼居家的星座,你們怎麼狠得下心去黑?)後又談起剛在首都實習的日子,轉眼間已是三年前的事情。說起我倆夜遊清華,被凍得夠嗆,最後餓急,鑽進路邊一個小棚子吃了兩碗刀削麵;對天壇的記憶是,在天壇北門附近有一家老北京傳統小吃,在那裏我們吃過永生難忘的豆汁;實習時有一陣子我倆特別喜歡去首圖看書上自習,首圖地下一層有一個對讀者營業的小吃城,我們滿懷好奇地點過一碗鹵煮,後來再去吃飯路過那個窗口都繞著走。回憶完,C君總結說:路盲原來是靠吃在記路和記事的啊!
吃貨們內心一般都有自己的吃貨地圖以及關係網、記憶網,除此之外吃貨們也愛在食物之上寄托一些特殊的情愫。
在一座因為一碗麵而聞名全國的城市中上了四年學,我認識個小夥子,曾經在一個暑假每天起個大早跟個小姑娘擠上公交車,大老遠跑到姑娘實習的單位樓下一起吃碗麵,然後姑娘去上班,他自己再坐車回學校。
我認識兩個女漢子,去旅行的時候大早上爬了山看日出,結果後來采了一堆蘑菇,好像日出再美也不及蘑菇的鮮美。
我還認識兩個留學黨,一個隻要聽到“萍萍”二字就要瘋,因為那是她最愛的家鄉麻辣燙連鎖店的名字;另一個好不容易回國,第一頓是去心念的麵館一口氣連吃了兩碗搓麵才罷休。
我還認識一個姑娘,想家了就去吃西紅柿炒蛋,因為那是她母後最愛做的菜。
而我現在所在的城市正好有花溪牛肉粉,偶爾吃上一碗也可以解鄉愁。相信不少在外的人,對於自己家鄉的食物細數起來幾乎都是垂涎三尺,熱淚盈眶。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愛給自己貼吃貨的標簽,你會記得哆啦A夢愛吃銅鑼燒,而蠟筆小新不愛吃青椒。如今你也可以從廚藝節目裏看到,美食都已經上升到夢想的層次啦!而無論你有沒有看過《深夜食堂》、《美味關係》、《壽司之神》,聽了最後這一個故事,你都會明白,為什麼它們會傳達出一種“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的理念。
我認識一位同事,她從懷孕到開始有胎動,每到中午快下班時,有同事開始在公司熱便當,我們的辦公室當時緊挨此處,所以飯香四溢,這時候她的寶寶準會在肚子裏猛踢一陣,小吃貨就是這麼孕育的……
看,多麼原始的欲望和悸動!吃貨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