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三毛的三百七十五把鑰匙(1 / 3)

1991年1月4日淩晨,台灣著名女作家三毛在台北榮民總醫院自殺身亡,掀起了軒然大波。三毛並未留下任何遺書,至今,她的死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但在2011年1月4日,在三毛離開我們二十周年之際,三毛的最後一封信麵世了。將這封信呈獻給我們的人是三毛生前好友眭澔平。他和三毛有一個約定:合出一本書,合走一段路,合作一張唱片。

為了這一份故人留下的功課,眭澔平走上了三毛未完成的旅途,繼續三毛在文學、音樂和旅行上的夢想,用二十年的時光,二十個三毛的故事,二十首紀念三毛的歌曲,二十段三毛塵封的錄音,二十幅為三毛創作的畫卷,以及二十年、一百八十多個國家的旅行記錄,為三毛,為讀者,也為自己完成了這部作品。

眭澔平曾經是台灣家喻戶曉的主持人,口才極佳,上節目之前經過交流,我感覺此人真乃“行萬裏路,讀萬卷書”的典範。他經曆非常豐富,精力也極其旺盛,歲月的滄桑擋不住他熾熱的目光。兩個小時的訪談仿佛讓我穿越到了當年,見證了他和三毛的這段交情——他們應該算是忘年交。

三毛大我將近十七歲。以前,三毛會看我的電視新聞,我會讀她的美好的散文,這兩個文雖然不一樣,卻讓我們在認識之前對彼此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後來我寫第四本書《台灣的風雲人物據點》,我選了台灣八位非常傑出的人士,我不想做那種常見的比較膚淺、輕薄、短小的電視報道,我想做一個比較深度的心靈訪談。做了三毛的訪談之後,我就跟她成為了很好的朋友,因為發現我們有相當多的共同的特質,我們倆最喜歡的三本書,幾乎是完全一樣的。第一本是《紅樓夢》,第二本是法國人寫的《小王子》,第三本是美國人寫的《麥田的守望者》。當我們談到這三本書的時候,我發現我們簡直有了完整的心靈交流,感覺到其實人生不隻要尋找一個可以戀愛結婚的伴侶,更可貴的是尋找一個所謂的心靈伴侶。這就是我用《紅樓夢》的五個人物來寫三毛的五個性格特質,她為此拍案叫絕的原因。

與三毛初識,我覺得她是六個字可以形容的:溫暖,真誠,熱情。但是她有很多麵,她有著“唯恐夜深花睡去”的史湘雲的浪漫,有著充滿才情而且又敏感多疑的林黛玉的才華,又有著相當自我、孤獨、憂鬱的個性。其實她也像王熙鳳那樣漂亮、能幹、大方,而且主動關心別人,把她自己的家料理得井井有條,像大觀園一樣。但是她最可愛的一麵在於,她像賈寶玉一樣,擁有一顆非常貪玩、調皮的赤子之心。而且,她還有知進退、懂自律、喜怒不形於色的薛寶釵的一麵,這是大多數人看不到的。我對三毛的這些認知,真的是一種心靈聚焦、以文會友的感情,非常純潔,而且非常深刻。

三毛去世之後,眭澔平做的最重大的決定就是辭去電視台主播的工作,放下一切光環,到英國去完成博士學位。他開始背著背包,一個人穿著短褲、背心、球鞋,自助旅行,遊遍世界各地。

其實在三毛自殺之前,我就開始思考,人生究竟要“快活”,還是要“慢活”。這等於埋下了我辭職的種子。我是在當年的7月29日離開播報台的。那時,我們的電視台在台灣收視率最高,我跟所有觀眾道別的時候,心裏確實是萬般不舍,而且我並不確定未來是否可以走得很好。所有的人,包括觀眾、同事、朋友,甚至我的家人,全部都罵我:“你怎麼這麼傻,怎麼會放棄這樣的工作?”“你將來回來還找得到這樣的職位嗎?”“你覺得你離開之後觀眾還會記得你嗎?”但是當時我就下定了一個決心,就是希望我這個眭澔平不是一個所謂的電視主播眭澔平,我就是我,我很高興。到現在,已經整整20年了,我還是沒有任何頭銜,我還是很高興。今天我有機會在這邊接受訪問,能夠跟大家分享這樣的心得,完全是因為三毛給了我一份鼓勵,讓我走進了一個更開闊的世界。

眭澔平跟三毛是知己,但不可回避的是,1991年1月4日淩晨,三毛離開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之前的幾天,三毛偷偷地將她人生的最後一封信夾在她的最後一本書《滾滾紅塵》當中,送給了來醫院看望她的眭澔平,但當時眭澔平並沒有翻開那本書——更遺憾的是,三毛自殺前給眭澔平打過電話,他並沒有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