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婦女在行經前後或正值行經期間,出現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則劇痛昏厥,伴隨月經周期而發作者。稱為“痛經”。
痛經的發生主要由於婦女在經期及月經前後生理上衝任的氣血較平時變化急驟(血海由滿而盈,由盈而溢,由溢而虛),這種特殊生理狀態易受致病因素幹擾,加之素體因素影響衝任、胞宮,氣血運行不暢則“不通而痛”;精虧血少、失於濡養則“不榮而痛”。常因素多抑鬱,氣鬱血滯,或感受寒邪,客於胞中,血為寒凝,或濕熱之邪蘊結於衝任胞脈,與經血相搏結,或氣血虛弱,肝腎虛損,精虧血少,衝任、胞脈失於濡養所致。
西醫將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稱為原發性痛經(亦稱功能性痛經)。因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所引起者,稱為繼發性痛經。引起繼發性痛經常見的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急慢性盆腔器官炎症、子宮肌瘤或子宮頸狹窄阻塞等。功能性痛經與子宮內膜和血內前列腺素含量增高便子宮肌肉過度收縮有關,此外還有精神因素如過度緊張、精神過敏、嚴重抑鬱等,或膜樣痛經,當子宮內膜整塊排出時子宮收縮增強或不協調收縮引起痛經。
痛經患者應注意精神調養,避免焦慮、畏懼感;經期忌生冷、刺激性飲食,如冷飲、冷菜、田螺、蚌肉及食醋等;注意保暖,避免感風受寒。
臨床(分型)表現
氣滯血瘀型 經前一、二日或經期中小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行經不暢,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疼痛可減,經淨後疼痛自消。常伴胸脅乳房作脹,舌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滑。
寒濕凝滯型 經前數日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經量少,色黯黑有塊。或伴畏冷身痛,苔白膩,脈沉緊。
陽虛內寒型 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喜按,得熱痛減,經量少,色黯淡,伴腰腿酸軟,小便清長,苔白潤,脈沉。
濕熱下注型 經前、經期小腹舨痛、拒按,有灼熱感。或伴有腰骶部脹痛,或平時小腹部時痛,經來疼痛加劇,經色黯紅,質稠或有塊。平時帶下色黃或有穢臭。時或有低熱,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濡數。
氣血虛弱型 經淨後或經前、經期小腹隱隱作痛,喜揉按,經量少、色淡,伴有神疲乏力,麵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肝腎虛損型 經期或經後一、二日內小腹綿綿作痛,經色黯淡,量少質薄,或有頭暈耳鳴,眼花,或腰酸,小腹空墜不溫,或潮熱,苔薄白或薄黃,脈細弱或沉細。
藥物療法
加味烏藥湯
(組成)烏藥縮砂木香玄胡索各30克 香附60克 甘草45克
(用法)上藥為粗末,每服21克,水75毫升,生薑3片,煎至50毫升。不拘時溫服。
(功效)行氣化瘀。
(主治)氣滯血瘀之痛經。
(說明)本方以理氣為主,適用於氣滯比較明顯之經行腹痛,多於經前即出現肝氣鬱結不舒之症狀,如乳脹痛、兩脅脹痛、善太息、抑鬱寡歡或煩躁易怒、納少等。在諸先兆未出現之前即服用本方,效果更好。本方用做湯劑,劑量減為上述劑量的五分之一。
(來源)《奇效良方》
八物湯
(組成)川芎 當歸 芍藥 熟地黃各6克 木香 檳榔 玄胡 索川 楝子各3克
(製法)水煎,加水800毫升,煎至400毫升。(用法)食前溫服,1日1次。
(功效)理氣化瘀止痛。
(主治)氣滯血瘀之痛經。
(說明)本方養血、和血、行氣兼而顧之,作用較平和,凡氣滯血瘀之證,即使體虛、產後亦可據此方加減運用。兼有食積者用之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