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神道(1 / 2)

概述

經血排出量明顯減少,甚至點滴即淨;或行經時間過短.不足兩天,經量亦少考,稱為“月經過少”。其月經周期基本正常,也可見周期失常,與月經後期同時伴見。

本病發生主要由於血虛、腎虛、血寒、氣滯、疾濕所致。營血虧虛,或腎氣未盛,腎精衰少,精不化血,以致血海不盈;或感受寒邪,寒客胞中,血為寒凝,或七情所傷,氣滯血行不暢,或痰濕壅塞,血行受阻,以致衝任阻滯,而發生經量過少。

如初潮即出現月經過少,應考慮是否“子宮發育不良”。若初潮經量如常,以後經量逐漸減少,應排除“子宮內膜結核”。此外,要排除因使用避孕針藥所致的月經過少,對育齡婦女還要排除妊娠(妊娠激經、胎漏)。

本病常伴有月經後期,如不及時調治,可發展成閉經,影響受孕。

本病預防重在保暖,經期嚴禁涉水及過食生冷寒涼,以免凝滯氣血,此外調情誌、適勞逸、搞好計劃生育,都可減少本病的發生。

臨床(分型)表現

血虛型 經量由正常逐漸減少,甚至點滴即淨,色淡,質清稀無塊,常伴周期延後。麵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心悸耳鳴,氣短乏力,唇舌爪甲蒼白無華或皮膚不澤,或納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

腎虛型 經量素少或漸少,經色黯淡,質薄,或伴月經初潮過遲,或伴月經後期。腰膝酸軟,或頭暈耳鳴足跟痛,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苔薄,脈沉弱或沉細。

血寒型 經量過少,色黯,有塊,排出不暢,可伴月經後期。小腹冷痛得熱則減,舌質正常或淡,苔白,脈沉緊或沉弱。可有臨經感寒飲冷病史。

氣滯型 經量過少,行而不爽,經色正常或黑紅有塊,可伴月經周期延後。小腹或胸脅、乳房脹痛不適,舌質正常或舌邊有瘀點,苔薄白,脈弦或弦濕。

痰阻型 經量少,色淡質粘或經血中混雜粘液,常伴月經後期。形體多見肥胖,胸滿脘悶,胃納不佳,或嘔惡痰多,苔白膩,脈滑。平素帶下量多。

藥物療法

七物湯

(組成)當歸 川芎 白芍藥 蓬術 熟地黃(酒浸蒸) 川薑各等分 木香減半

(用法)上銼,每服12克。水500毫升煎400毫升,溫服。不拘時候。

(功效)養血活血,理氣通經。

(主治)血虛之月經過少。

(來源)《產寶百問》

理陰扶陽四物湯

(組成)當歸12克 川芎9克 白芍9克 熟地12克 黑薑6克 肉桂6克 吳萸12克 蓽撥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養血活血,溫經理氣。

(主治)血虛寒凝之月經過少、月經後期。

(來源)《秘珍濟陰》

溫經湯

(組成)當歸 川芎 白芍藥 官桂 牡丹皮 蓬術各15克 人參 甘草 牛膝各30克

(用法)上銼末。每服15克。水1000毫升,煎500毫升,溫服,不拘時候。

(功效)溫經活血,養血調經。

(主治)血寒之月經過少。

(來源)《產寶百問》

逍遙散

(組成)當歸9克 白芍9克 柴胡6克 白術9克 茯苓12克 煨薑3克 薄荷3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薄荷後下。

(功效)疏肝解鬱,養血調衝。

(主治)氣滯之月經過少。

(說明)本方具有健脾疏肝之功,對肝鬱脾虛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帶下(慢性盆腔炎)等症有較好效果。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開鬱二陳湯

(組成)橘皮6克 茯苓12克 蒼術9克 香附6克 川芎6克 製半夏6克 青皮6克 載術6克 木香6克 甘草6克 檳榔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