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穀關的守將是韓子明,是韓子通的堂弟,率三千人馬把守關口。這天黃昏後,一隊人馬到了關下,說是奉韓將軍之命,前往洛陽押解糧草,認軍旗上書著一個“吳”字。韓子明便向關下喊道:“來人可是吳將軍?”吳淳縱馬向前應道:“正是末將,奉韓大人之命前往洛陽押解糧草,請韓將軍放行。”
“你不是在單家集鎮守嗎?什麼時候調回了大營?”韓子明疑惑地問道。吳淳躍馬一步答道:“末將前幾天剛剛調回來,今日便被韓大人派往洛陽公幹。”
韓子明打了個手勢,關閘吱呀呀升起,就要開關放行。韓子明借著暮色向關下看去,都是自己軍隊服色,便放心地從馬道上下城,迎向吳淳。吳淳已縱馬進了關門,後麵大隊人馬都跟著進了關。韓子明剛到他跟前,就聽一聲大喝“拿下!”一將已把槍尖指向了韓子明的咽喉。韓子明莫名其妙地不知是怎麼回事,便有兩個軍卒上前把他拉下馬捆了。那位將軍大聲說道:“吾乃大唐郭元帥帳下先鋒官郭晤,現已拿下函穀關,爾等還不快快投降更待何時!”
守關的叛軍士卒立時大亂,炸了營似的抱頭亂竄,有幾個趁亂逃出關,向靈寶逃去。郭晤早已命人堵住通往洛陽的道路,一個也不曾走脫,逃往靈寶方向的卻不去追趕,任由他們去給韓子通報信。
卻說韓子通,四十來歲,也是叛軍中的一員勇將。他已探知郭子儀率大軍東出潼關,爭奪中原大地,便每日派出探馬向潼關方向探視,偵察大唐軍隊的動向。這日探馬突然來報:郭子儀的大軍已到城外,正在不遠處安營紮寨,請主將定奪。韓子通急命去請張守躬,共同商議破敵之策。
張守躬上次在絳城中了郭子儀的計,丟城失地,狼狽地逃回了洛陽,受到了安慶緒的責罰,差點下了大牢。還是高尚等人出麵求情,才把他保了下來,心情一直很是鬱悶。這一次韓子通請求增兵,安慶緒便命他帶兵趕赴靈寶,協守隘口。
他聞知大唐的兵馬到了城外,便急忙來到太守府,和韓子通一起登上城頭,觀看唐軍的動靜。城外不遠處人馬攢動,唐軍正在安營紮寨,後續部隊正源源不斷地開過來。遠處樹林中隱約飄著旗幟,山後幾處地方揚起塵土,正不知有多少唐軍埋伏在那裏。
韓子通心內非常著急,眼瞅著唐軍在安營立寨,軍旅不整,正是出戰的好機會。便要親率人馬出城去突襲,將唐軍殺退。
張守躬急忙製止道:“將軍切莫著急,您看唐軍雖說在安營,隊伍不整,可您再看兩邊山後塵土揚起,鴉雀盤旋,必藏有伏兵。我軍出戰,必中埋伏。”
韓子通急道:“你說咱們該怎麼辦?”張守躬道:“先商量出一個辦法,然後方能退得唐軍。”
韓子通清楚張守躬說得沒錯,唐軍安營立寨時豈能沒有防備?便問道:
“張將軍有什麼辦法可殺退唐軍?”張守躬沉思了一下道:“唐軍遠來,利在速戰。我軍應深溝高壘,避其鋒芒。候敵懈怠時,尋敵屯糧處,可用奇兵偷襲,一把火燒了他們的糧草,敵人便會不戰自敗也!”韓子通想想再無其他辦法,也隻好如此。便傳令下去,緊守城池,不許出戰!
第二天午時,張守躬和韓子通正在城頭上巡視,就見幾匹戰馬從函穀關方向跑來。他們到了城下,大聲呼叫,要守城的士兵開門放他們進來。韓子通定眼細看,認出是跟隨韓子明的裨將孫毅,便下令放他們進來。
孫毅進了城門後,急忙甩鐙下鞍,三步並作兩步跑上城頭,迎著韓子通單膝跪倒稟道:“啟稟大將軍,郭子儀昨日黃昏時帶兵偷襲函穀關,韓將軍被他們擒獲,函穀關被唐軍奪去。末將和他們二人趁亂逃脫,連夜奔來向大將軍稟明情況。”
韓子通一聽,驚得嘴都合不攏,急忙問道:“發現唐軍攻關時,為什麼不向我稟告?”孫毅擦了一把汗說道:“唐軍並未攻關,他們扮作我軍,由吳淳帶路,說是奉大將軍之命,過關到洛陽押解糧草。韓將軍便讓打開關門,放他們進關,誰知咱們卻中了計,唐軍不費一兵一卒便將函穀關奪去。”韓子通氣得哇呀呀大叫,一腳將孫毅踢得仰麵朝天躺在地上,口中罵道:“簡直是一群廢物,要你們有何用處?來人,把他們三人拉下去砍了。”張守躬急忙伸手攔住,勸解道:“大將軍切莫著急,事已至此,就是殺了他們三個,函穀關也奪不回來,咱們還得從長計議。”又轉臉對孫毅喝道:“還不快滾!”
韓子通急得在城頭上轉圈子,嘴裏自言自語道:“丟了函穀關,靈寶失去屏障,並且斷了我軍的後路,這如何是好。不行,一定要奪回函穀關。”他轉臉喊道:“中軍官,火速傳令,馬上準備好兩萬人馬,本將軍親自去奪函穀關,這裏就交給張將軍鎮守。”張守躬忙道:“大將軍稍安,卑職以為此時不宜去奪函穀關,明顯是郭子儀之計,匆忙去奪關,去則中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