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養護你的心靈(三)(2 / 3)

你可以問問自己,哪種念頭使你增加了活力,改善了情緒,振奮了精神,而且讓你得到更多的啟示。好的念頭會讓你有更深的生活體驗,因此要多想好的念頭。凡事往好處想可以變成一種習慣,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我相信,對於擁有良好的健康狀況來說,凡事往好處想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樂觀主義者將會比悲觀主義者更長壽,而且,我們生活在光明和歡樂之中,而不是生活在黑暗之中。

抬頭看看天空吧,你的身心會得到升華。天空無比明亮,你要讓明亮的天空融入你的身心之中。

4.12保持輕鬆心態的五個秘方

世上有些女人似乎生來就不知愁為何物,她們勤勉工作,操持家務,生兒育女,似乎隨時隨地過得很快活。

實際上,她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麻煩並不比別人少,區別在於對待問題的態度和方法不同。那麼,她們用以克服困難、擺脫逆境和保持輕鬆的秘訣是什麼呢?為此,一起來看看被大家一致公認是樂天派的女士,並根據她們的經驗總結出如何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環境中戰勝困難、保持輕鬆心態的五條經驗。

1.清楚哪些事情是必須做的

朱女士是一位大學教授和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認為最重要的事情隻有兩件,即當好教師和當好媽媽。確立了這個原則,對於事情她采取了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放棄的方法。

“關鍵在於能時刻清楚地知道該放棄什麼,”朱女士說:“當我必須在打掃房間還是陪孩子玩一會兒中選擇時,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當然我非常愛幹淨,並希望有個整潔的居家環境,但我把這事推到後麵去做。”

“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意願來決定怎樣安排工作和生活,你就能把握人生。而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當然是快樂的人。”

特別提示:在生活和工作中,你需要給自己定一把衡量事情輕重緩急的尺子,否則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顧此失彼、疲於奔命。

2.計劃性與靈活性統一

張女士是一家公司的市場部顧問。她對待壓力的觀點是:由生活、工作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是不可避免的現代病之一,對待的方法不應是回避而是正確處理。

她的有力武器有兩件:第一件是周密的工作計劃,用製定計劃的方法來保持清醒的頭腦,明確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哪些是最重要的和哪些是次重要的……

“那麼,每天麵對一份如此詳盡的工作計劃,你不覺得累嗎?”有人問道。

“噢,不!一點也不!”伴隨著輕鬆的笑聲,張女士亮出了她的第二件“武器”:那就是靈活性。

“我的計劃本身就具有相當的靈活性,我不僅計劃‘要做什麼’,也計劃‘可以不做什麼’。”張女士不無幽默地說:“比如陪孩子看場足球賽,每月與丈夫出外共進一頓浪漫的晚餐,這些都沒寫進我的計劃裏,卻是非做不可的,別的事則可以量力而行。記住,‘非做不可的事情’不能太多。”

特別提示:當你麵對繁重的工作壓力時,不妨想一想,這真的是非做不可的嗎?

3.不要忽略自己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劉女士除了當美術教師和操持家務外,還要參與許多社區的活動和自願服務工作,然而無論多忙,她每天都堅持午休片刻以保證充足的睡眠。她說:“要是不睡夠8小時,所有問題都會變得難以解決。我了解我自己。所以,首先要照顧好自己,才能做好該做的每一件事。”

當她感到煩惱時,她總是設法找知心朋友聊聊,或在必要時去請教心理醫生幫助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劉女士的朋友們總是看到她工作時表現得輕鬆和充滿激情。

有朋友問她:“難道你真的從不知累和從不煩惱嗎?”

“哦,是的,”劉女士說:“我的秘密是:感到疲勞或煩惱時就不工作。”

特別提示:不要忽略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培養一個好的心情去迎接挑戰。

4.相信挫折與困難總會過去的

易女士與丈夫和兩個孩子剛從內地搬到深圳市,麵臨著一大堆不順心願的事:離開了自己早已輕車熟路的工作職位和環境;離開了許多熟悉的朋友;急需找一份新工作;給孩子找一所好學校;得盡快找一處適合家人的房子……

不過,易女士並沒整天憂心忡忡。“我不發愁是因為我知道發愁、煩惱甚至發脾氣都沒有用。那樣做隻不過是為一些自己並不存在的過失而懲罰自己,”易女士說:“我相信事情總在往好的方麵發展,我能憑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度過難關。”

特別提示:當你身陷困境、麵臨挫折和變化時,要保持一份平靜的心態。記住我們常對正遭受困境折磨的人們說的話——“會過去的!”

5.理解生命和生活的本質才能活得更積極

常有人抱怨自己的日子過得如何艱難,如何沒有意思,如何不順心。然而在一家保險公司就職的華女士卻因一次不尋常的經曆而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去年年底,華女士生孩子時因早產而大出血險些送命。

當她與死神擦肩而過,在病床上蘇醒過來時,她突然領悟到生命的可貴和生活的價值。她說:“您見過東方的佛教徒手裏那串撚動不停的佛珠了嗎?那些發亮的珠子有的是幸福和快樂,有的是不幸和痛苦,人的一生就是這樣一顆一顆數過去的……每當我遇到不順心的事,我總是在心裏大聲對自己說:‘嗨!這就是生活!’當我在地獄門前徘徊的時候,我是多麼渴望能回到生活裏來啊!難道現在會後悔嗎?”

特別提示:隻有真正理解生活的含義,才會真正熱愛它。

4.13學會快樂工作

越來越多的女性覺得“快樂工作”隻是一句口號。

雖說工作的最大目的在於謀生,但整天忙於掙錢而忽略了自己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情感需要,的確是很多女性在工作中感覺“不快樂”的潛在因素。所以,在自己的情感需要和個人工作之間,還應該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要顧此失彼。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一個人在工作中的得失問題。在工作中付出的和得到的,其實有一柄隱性的標尺可以衡量。在標尺中央,有一個黃金分割點,付出與得到的比例越接近黃金分割點,個人與工作的關係就越融洽,快樂工作的指數也就越高。但當忽略了感受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逐漸偏離這個黃金分割點,付出遠大於所得,甚至接近臨界點時,工作“不快樂”的危機就出現了,即便是一些小事引起的挫折,都有可能催化你的事業朝向負麵質變。

由於人的心理需求很難真正做到量化,因此這個隱性標尺的刻度總在不斷變化,黃金分割點也在不斷遊移,這就更需要我們不斷調整自己,發現自己的需要,並給予自己心理上的滿足——不管是薪水、交際還是合作、打拚,都不能忽略自己的心理感受,要時刻注意在工作中得失的平衡。

當我們能時刻保持心情的平衡時,就不會感到自己正在做一項追逐名利的工作,也不會感到自己要處心積慮地討好或防範上司、客戶,而是能夠把工作當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對工作的感受就會變得敏銳,也會樂於和工作的夥伴分享自己的每一刻,並在工作中體驗到更多的“快樂”。這應該就是我們常說的工作“質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