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馬將軍“小諸葛”(3 / 3)

7月17日,李宗仁因病休養,白崇禧就任第5戰區代理司令,指揮武漢會戰。戰略部署為:同日寇在長江兩岸展開消耗戰。長江北岸為第5戰區作戰區,長江南岸為第九戰區作戰區,司令長官為陳誠。武漢保衛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分布於長江兩岸,或倚大別山、九宮山、廬山等山脈構築堅固陣地;或臨湖泊大澤布防,並發動大規模的遊擊戰。當時,國民黨軍隊主力大都集結於武漢周邊,以期達成消耗敵人之目的。是役,日寇糾集海、陸、空大批兵力雲集武漢外圍,旨在占領武漢,切斷我國南北交通大動脈,最終達成其侵占全中國的罪惡目的。第5戰區兵力主要部署於大別山及南、北麓三區。武漢會戰,經時五個多月,“大小戰役數十,傷敵陸軍5萬人以上,擊沉敵艦過百,毀敵機百餘架……”1939年底,桂南會戰時期,白崇禧奉命組建桂林行營,被任命為桂林行營主任,統轄長江以南第3、4、7、9四個戰區。白崇禧指揮和指導了桂南會戰和長沙三次會戰。在桂南會戰中,白崇禧指揮各軍同日寇在南寧、昆侖關展開數度鏖戰。因敵人來勢凶猛,致使南寧、昆侖關一度失守。白崇禧親臨前線,甚至深入到炮兵陣地,指揮收複戰鬥。昆侖關一役,中國軍隊以優勢步兵輔以特種部隊,經過十幾次衝鋒,終於取得昆侖關攻堅戰的勝利。也是抗戰以來所取得的首次攻堅戰勝利。殲敵5000餘人,其中一名是敵第5師團第12旅團長中村正雄。經一年多苦戰,在抗日民眾的全力配合下,1940年10月30日,白崇禧指揮第4戰區所部收複南寧,進而一舉追擊,日寇殘部隻得由海路退卻。

從北伐到抗戰,多年嚴酷的戰鬥生活,使白崇禧的身體受到嚴重損害。先是早年在統一廣西的一次戰役中,白崇禧跌斷左腿鎖骨,他便躺在擔架上,繼續指揮部隊作戰,直到勝利結束後,才到廣州治療。因延誤多日,傷處已發生病變,回天無術,致使他的左腿終生都短一點。在武昌會戰時,白崇禧染上惡性瘧疾。但他仗著自己身體強健,仍在前線指揮。因未得到徹底醫治,其病轉為潛伏性瘧疾,折磨數月才得以治愈。後來在桂南會戰中,因久住潮濕的岩洞,又使他風濕病大發作。抗戰八年,白崇禧以副參謀總長身份先後兼任軍訓部長、校閱部主任委員、桂林行營主任、海軍整建委員會主任等要職,運籌帷幄,指揮若定,還為國民黨軍訓練了20萬軍事指揮人員,為贏得抗戰作出了特殊貢獻。為了表彰白崇禧在抗戰中的業績,1945年8月,國民政府晉升他為陸軍一級上將。

作為一位著名的軍事家,白崇禧不僅有勇有謀,而且有理論,具備了一個著名軍事家的素質和條件。他天賦甚高,記憶力驚人。在行軍作戰之餘,“手不釋卷”,一麵學習各種軍事著作和理論,一麵總結自己帶兵作戰的經驗,並對軍事戰略深入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軍事理論,寫下了大量的軍事著作。其主要著作有:《現代陸軍軍事教育之趨勢》、《抗戰中敵我戰法之演變》、《遊擊戰綱要》、《全麵戰爭與全麵技術》、《軍事抗戰與政治抗戰》、《軍事戰與經濟戰》、《國民兵之建設教育》等,這些著作,不僅反映了白崇禧的軍事見解,也對研究民國時期的軍事、曆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參考價值。抗戰時期擔任軍訓部長期間,白崇禧還主持修訂各兵科典範令48種,作為各軍事院校的教材。

經過八年艱苦抗戰,中華民族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然而白崇禧向蔣介石提出了一係列強硬的反共建議,剝奪八路軍、新四軍接受日偽軍隊受降的權力,並力主內戰,充當蔣介石反共的急先鋒。1946年6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宣布任命白崇禧為國防部部長,林蔚、秦德純、劉士毅為國防部次長,陳誠為參謀總長。實際上國防部的大權為陳誠獨攬,白崇禧成了一個空頭部長。1947年8月11日,劉伯承、鄧小平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部署,率領晉豫魯冀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約12萬餘人千裏躍進大別山,像一把鋼刀狠狠地插入到敵人心髒。1947年11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集大別山作戰檢討會議及湘鄂皖贛六省綏靖會議,決定成立國防部九江指揮部,由國防部長白崇禧兼任九江指揮部主任,負責圍剿劉鄧大軍,迫使劉鄧大軍將主力不得不調出大別山,進至淮北、豫西整訓。李宗仁當選副總統後,蔣介石免去了白崇禧的國防部長職務,但又任命其為“華中剿匪總司令”,直接指揮新桂係部隊,使白崇禧擁兵自重,坐山觀虎鬥,並最後以武力逼宮,再一次迫使蔣介石下野,把李宗仁送上了代總統的寶座。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打過長江,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被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一舉突破,白崇禧等“桂係”軍閥策劃的與中國共產黨劃江而治的陰謀也宣告破產。白崇禧急忙把部隊從武漢撤至長沙,再撤入廣西。11月20日,時任中華民國代總統的李宗仁經香港飛赴美國紐約。當時,白崇禧仗著自己手中還有數十萬人馬,再加上廣西複雜險要地形,繼續同中國人民解放軍負隅頑抗,但其軍心渙散,部下大都棄暗投明,數月之間,桂係軍隊徹底解體。已成光杆司令的白崇禧倉皇飛赴海南島,再由海南島追隨蔣介石至台灣。去台後,白崇禧曾先後擔任過偽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偽“國大代表”、主席團主席及“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的職務,但再也沒有取得蔣介石的信任,相反,蔣介石卻把白氏視為丟失大陸的“有罪者”之一,對他冷漠處理。自認未能善始善終的白崇禧,在孤獨寂寥的晚年,隻好將精神之安慰寄托在虔敬地信奉宗教信仰上。

1966年12月1日夜,白崇禧在台灣寓所與世長辭,終年75歲,將一生功與過,留待後人評說。

【作者點評】

白崇禧是國民黨軍隊中有勇有謀的將領,著名軍事家楊傑曾說國民黨內隻有三個半軍事家,白崇禧是其中之一。當時,人稱白崇禧“足智多謀,虎略龍韜”,享有諸如“今諸葛”、“小諸葛”、“當代張良”、“現代第一俊敏軍人”等“美譽”。甚至他的敵人也是高看他的,日本人稱之為“戰神”。在他指揮的大大小小戰役中,總是“身先士卒”,打仗時要到最危險、最重要的地方去,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撤退時一定留在後頭,鼓勵斷後部隊。他善於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窮追猛打、佯攻佯動、出奇製勝等戰略戰術,所以常常能夠以少勝多,有“常勝將軍”之稱。抗戰歲月中,白崇禧以民族大義為重堅持抗日,為抗戰勝利做出了貢獻。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白崇禧一生有個最大汙點:他堅持反共,執迷不悟,指揮反動軍隊多次與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軍作戰,他的所謂的軍事才能也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至於毛澤東認為,他是“中國境內第一個狡猾陰險的軍閥”。毛澤東的這一判斷,可以說是入木三分的。

(李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