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馬將軍“小諸葛”(2 / 3)

當時,國民政府北伐麵對的敵人主要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的軍閥部隊。直係軍閥吳佩孚擁兵10萬,盤踞在湖南、湖北、河南、陝西一帶;孫傳芳據守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等地。奉係軍閥張作霖更自持30多萬大軍,將東北和華北控製在手中。這些反動軍閥麵對南方熊熊燃燒的革命烈火,相互勾結,抵抗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軍在北伐征程中,首先麵對的就是吳佩孚、孫傳芳這兩股軍閥勢力。北伐之初,國民革命軍的作戰部署如下:第1軍之第1、2師出湖南;第2、第3、第6軍三個軍在贛湘邊界監視孫傳芳部;第4、第7、第8三個軍則擔任北伐軍之正麵,由湖南攻武昌;第4軍在中央,第7、第8兩軍分別擔任左右兩翼。北伐戰爭開始後,第4、第7、第8軍曾有三次會戰。即汨羅河戰役、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白崇禧作為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兼前敵總指揮,開始是跟隨在正麵進攻部隊中。他身先士卒,始終指揮在第一線。賀勝橋一役,吳佩孚親臨前線督戰,戰鬥打得異常激烈。北伐軍先鋒團——葉挺獨立團的將士們在葉挺的率領下,頑強作戰,不怕犧牲,一馬當先,同吳佩孚的主力軍展開血戰。為取得戰役的最後勝利立下了卓越功績。前線捷報頻傳,白崇禧這樣鼓舞士氣:“缺乏子彈隻有刺刀趕快衝鋒,革命軍之補給靠前方,不能靠後方。打敗敵人,敵人之裝備,便是我們之補給。”經過這次戰役,國民革命軍以銳不可當之勢,終於將吳佩孚部擊潰。大軍乘勝前進,不久即拿下武昌。

與此同時,國民革命軍在江西戰場卻遭到孫傳芳部的負隅頑抗,進展緩慢,戰事告急。蔣介石命白崇禧火速奔赴江西,指揮作戰。隨著第4軍和第7軍在江西九江一帶取得的突破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其他革命軍的士氣,北伐軍經過艱難奮戰,終於攻下南昌。經奉新、高安、樟樹、箬溪、王家鋪、德安、馬回嶺諸戰役,北伐軍基本上擊潰了孫傳芳主力,盤踞南昌城的孫傳芳所部被國民革命軍收編為第11軍。白崇禧在每次戰役中都像初生之犢,無所畏懼,常常冒著槍林彈雨到前線督戰。平定江西後,白崇禧又親率大軍沿著江浙線,對孫傳芳殘部窮追猛打,所向披靡,取得輝煌戰果。

1927年春,隨著杭州的攻克,在上海工農武裝的支持下,北伐軍一鼓作氣,輕而易舉地占領上海。3月,蔣介石任命白崇禧為上海警備司令。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國內形勢發生急劇變化,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分子為了爭奪革命果實,於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公然叛變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民主義,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白崇禧在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擔任著策劃和指揮,充當了蔣介石的劊子手。此後,白崇禧在蔣介石獨裁的反動統治裏,一直扮演著及其重要的反共角色。

8月底,孫傳芳糾集餘部作困獸之鬥,從長江下遊渡江對南京發起猛攻。國民軍在南京之郊棲霞山、龍潭一帶與孫部激戰多日,且戰且退。孫傳芳部渡江之後,迅速占領龍潭車站、水泥廠等地,並切斷了上海至南京的鐵路、有線電話等交通聯絡命脈。這時,白崇禧為新組建的三路北伐軍之第2路總指揮。龍潭戰事告急,白崇禧在由上海回南京時被阻無錫,便在無錫指揮北伐軍同孫部作戰。經過六個晝夜的激戰,消滅孫傳芳之主力,取得收複龍潭的勝利。這也是北伐戰爭中至為關鍵的戰役。白崇禧在評價此次戰役時說:“實在沒有什麼了不起之戰略、戰術,隻是盡量抽調後來之兵使之開赴前線拚命,全是打硬仗,所憑借的又是士氣而已。”白崇禧自己更是“兼通信兵、補給司令、指揮官,如此不休不眠之生活經過六天六夜,指揮第1路軍之部隊參加該戰役”。慶功宴上,行政院長譚組庵手書一幅對聯贈予白崇禧:“指揮能事回天地,學語小兒知姓名”,以此讚頌他過人的軍事指揮才能。

國民政府開始第二次北伐後,白崇禧完成西征討伐唐生智的任務,1928年4月,又奉命風塵仆仆地踏上繼續北征之途。白崇禧作為國民革命軍第4集團軍前敵總指揮,率部沿平漢路北上,以牽製、聯合、剿滅等軍政手段,有力地削弱和打擊了各軍閥的猖狂勢力,經灤州會戰消滅了直、魯軍殘部,大勢已去的孫傳芳被迫通電下野,自此,奉軍退出關外;6月,白崇禧率部進入北平。9月,白崇禧又誓師東征,率部由北平赴天津,肅清天津東部直魯聯軍,並改編張宗昌餘部,結束了為期兩年的北伐戰爭。

1929年1月,在全國人民一片裁兵建國、裁兵救國的呼籲中,國民黨政府在南京召開編遣會議,討論裁兵等問題。其間,白崇禧提出軍隊充實邊防建設,但未予采納。此後,蔣介石為了達到獨裁之野心,一邊積極策動“剿共”內戰,一邊削弱各新興軍閥的實力,與各地新軍閥大打出手。先是1929年4月爆發蔣桂之戰,結果桂係失敗,白崇禧與黃紹摺⒗鈄諶事時退守廣西。次年,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爆發,白崇禧等率桂軍北上,希望與馮、閻錫山聯合反蔣。馮、閻兵敗,桂軍隻得再度鬱鬱返回廣西。不久,黃紹哐峋胝庵幟閼我奪、看不到前程的軍旅生涯,通電下野,離桂去港,終老餘生。從此,重振桂軍的重擔落在李宗仁和白崇禧肩上。1931年,在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白崇禧當選為中央委員,不久國民政府授予其陸軍二級上將軍銜。1936年,蔣介石為了將白崇禧調離廣西,曾任命白崇禧為浙江省主席,白崇禧婉言相辭。“西安事變”後,李宗仁、白崇禧當即向全國發出反對內戰、力主團結抗日的通電。

“七七”事變的隆隆炮聲,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蔣介石與日本帝國主義妥協求全的美夢。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共產黨和全國軍民的一致呼籲下,宣布抗戰。8月2日,蔣介石電邀白崇禧去南京,共商抗日大計。其時,白崇禧的桂係幕僚都反對其入南京,因為蔣介石是一個出爾反爾之人,惟恐對白不利。白崇禧不顧眾人勸阻,毅然決然前往南京。他認為:“如果自己不到南京,不但辜負蔣公之德意,則往昔揭示之抗日口號乃是自欺欺人,必將為國民所唾棄。”第二天,日本的報紙即刊出《戰神到了南京,中日戰爭終不可避免》的文章。白崇禧飛赴南京後,即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一職,兼軍訓部長,在蔣介石身邊參與中樞決策。白赴任後立即投入到參與製定抗日計劃中,所製定的對日戰爭時期之指導大綱,根據敵我雙方的實力,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消耗戰);第二期(持久戰);第三期(反攻)。抗戰初期,國民黨軍一直運用正規戰術同裝備精良、準備充分的敵人拚消耗,蔣介石稱:“我們所到陣地,必須屹立如山,傷亡損失至何種程度,切勿後退一步。”結果每一會戰後,都導致國民黨軍隊損失慘重,並使國土節節淪喪,落入日寇之手。但是,自淞滬“八一三”抗戰以來,我軍民同仇敵愾,奮勇驅敵,有力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徹底粉碎了日寇“速戰速決”的美夢。

1938年,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繼淪陷後,國民政府在武漢召開軍事會議期間,白崇禧審時度勢,提出了“遊擊戰與正規戰相配合,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對日戰略方針。當有人誣蔑遊擊戰是保存實力之作法時,白崇禧當即嚴詞反駁說:中共能打好遊擊戰,國軍也就能打好遊擊戰。打遊擊絕非為保存實力,“殊不知於敵後遊擊,任務極為艱巨,因補給困難,且多半以寡抵眾,以弱抵強,故必須官兵加倍淬曆奮發,機警勇敢,絕非保存實力者所能勝任。”後來,白崇禧還專門編著《遊擊戰綱要》一書,發放各戰區作訓練遊擊隊之參照。對白崇禧提出的上述遊擊戰建議,蔣介石悉數采納。八年抗戰,白崇禧不僅參與製定了各階段國民黨軍隊對日作戰計劃,還多次奉命協助或親自指揮了若幹會戰,其中著名戰役有:淞滬保衛戰、台兒莊大捷、武漢會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等。1938年3月24日,白崇禧奉命奔赴徐州,協助李宗仁指揮了中國抗日史上著名戰役——台兒莊會戰。曆時20多天的台兒莊戰役,戰鬥空前慘烈。國民黨軍隊在麵對日寇大軍雲集、幾次攻破城池的情況下,從將軍到士兵,人人抱著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同驕蠻的日寇展開空前慘烈的戰鬥。子彈打完了,便同敵人進行肉搏,直至拚盡最後一滴血。在國民黨軍隊英勇頑強的抵抗下,使日寇最凶猛的師團之┮弧—磯穀師團主力消滅殆盡。台兒莊大捷,是中國軍隊自抗戰以來所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