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
閻錫山,字百川,號龍池,山西省五台縣河邊村(今屬定襄縣)人,1883年10月8日生於一個地主家庭。1902年入山西武備學堂,1904年被清政府選送到日本振武學堂留學,1907年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學習。在此期間,他結識了孫中山,並加入了中國同盟會。1909年春,閻錫山歸國,先後擔任山西陸軍小學教官、學校監督,陸軍第86標標統(團長)等職。1911年10月29日,其參加辛亥太原起義並獲得成功,被推選為山西都督,時年28歲,1914年5月,閻錫山被袁世凱委任為同武將軍,繼任山西督軍、山西省長,自此集山西軍政大權於一身。1927年5月參加北伐,6月就任北方革命軍總司令,次年2月被南京政府委任為國民革命軍第3集團軍總司令,繼任平津衛戍總司令、南京政府內政部部長、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同年9月與馮玉祥、汪精衛聯合反蔣,在北平另組國民政府,並任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第二方麵軍總司令。閻馮倒蔣失敗後,在蔣介石的威逼下,閻錫山化裝潛往天津、經大連潛回山西。“九一八"事變後,蔣閻和好,閻錫山又出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2戰區司令長官,兼任山西省主席。1949年3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兵臨太原,閻飛往南京,不久出任國民黨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部長,隨國民黨逃往台灣。毛澤東稱其是“同我們過不去”的土皇帝。
【毛澤東評點閻錫山】
敝軍西渡,表示停止內戰,促致貴部及蔣氏的覺悟,達到共同抗日之目的。微日通電或恐未達,抄上一份,托郭團長帶回,即祈審覽。
救國大計,非一手一足之烈所能集事。敝軍抗日被阻,然此誌如昨,千回百折,非達目的不止,亦料先生等到終有覺悟的一日。側聞蔣氏迫先生日甚,強製晉軍二度入陝,而以其中央軍監視其後,是蔣氏迄無悔禍之心,漢奸賣國賊無與為匹,三晉軍民必有同慨。先生如能同敝方聯合一致,抗日反蔣,則敝方同誌甚願與晉軍立於共同戰線,除此中國人民之公敵。
——摘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的《毛澤東書信選集》第34—35頁,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陝變突起,事出非常。從電訊中知我公反對內戰,有“共維大局”之語,至理名言,曷勝欽佩。敝方主張詳刪皓兩電,抄陳台鑒。敝方為大局計,不主決裂,亦絲毫不求報複南京,願與我公及全國各方調停於寧陝之間,誠以非如此則損失盡屬國家,而所得則盡在日本。目前寧軍攻陝甚急,願我公出以有力之調停手段。至於紅軍,隻要南京停止“剿共”政策,讚同統一戰線,一致抗日,並劃定適宜之防地,決不向南京管轄境內進攻。對我公領導之晉綏方麵,前遣彭雪峰晉謁,已將鄙意奉陳。數月來我公及傅將軍在綏東英勇抗敵,與開放民眾愛國運動,取消防共會,尤為敬佩之至。惟現寧陝相持甚急,如寧方堅持進攻而無絲毫轉圜之餘地,則紅軍勢難坐視。戰爭範圍擴大,所需於我公協助之處甚多。如何使晉綏陝甘四省親密團結,聯成一氣,俾對國事發言更為有力之處,敬祈錫示南針。尊處與敝處電台連絡亟宜從速建立,再從吉縣延長建立徒步通信站。如荷同意,電台即從一月十五號起開始發報。徒步通信站在吉縣者尊處任之,在延長者敝處任之,在平渡關兩岸各備渡船一隻,約定專任通信,雙方武裝互不過河。晉陝經濟通商亦懇早日實行,恢複尋常關係。吉縣縣長璩象鹹先生今春隨軍來陝,屈在敝處教育部工作者數月。璩先生誠篤君子,對敝方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知之頗悉,倘得隨時往來,甚為歡迎。彭雪峰在尊處多承優遇,感荷實深,尚祈隨時予以指導,使之有所遵循。一切統祈詳示。
——摘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的《毛澤東書信選集》第95—96頁,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抗戰以來整個華北在先生英明領導之下,創立了抗日根據地,實施了進步政策,使抗戰各軍團結一致,屏障中原,保衛西北,功在國家,萬方敬仰。八路軍久肅屏蒙,獲有某些進步,亦無非受先生之賜,目前國際形勢日見有利於我之抗戰,國內關係雖有一班不明大義幸災樂禍分子,進行挑撥離間陰謀,然深明大義者因居多數。近來山西境內發生某些不幸事件,然大勢所趨,終必和平解決,尤因先生領導提挈至明至慎,必能處理得當,益臻進步,團結之途,無可疑者。
——摘自中共中央黨校編寫的《閻錫山評卷》第346—347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出版。
你倆去給閻錫山講清楚,我們共產黨是誠心誠意要和國民黨合作抗日嘛,你們為什麼要同室操戈,製造摩擦,殺人略地,讓日本強盜高興呢?抗戰初期,你閻錫山同我們合作得還可以嘛,為什麼現在跟著蔣介石的指揮棒轉,同我們過不去呢?我們也不是好惹的。
——摘自中共中央黨校編寫的《閻錫山評卷》第345—346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出版。
【閻錫山小傳】
閻錫山,字伯川,1883年10月8日(清光緒九年九月初八日),出生在山西省五台縣河邊村(今屬定襄縣)永和堡。其父閻書堂,字子明,是一個地主兼商業高利貸者。其母曲月清,在閻錫山6歲時病逝。繼母陳秀卿,因以不養前家子為條件才過門,所以閻錫山從小就離開父親到外祖母家生活。他9歲入私塾,先後讀過《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書。雖然他受到外祖母的疼愛,但總因寄人籬下,而被人歧視,所以閻錫山自小性格就沉默寡言,躁靜不定,有時頑皮難馴。他16歲時回家成親後,就隨父親到五台縣城內自家開設的“吉慶昌”錢鋪學商,父親指導他學習記賬、算息,稍有經驗後就外出討債,在“虎市”(即金融投機市場)上探聽行情。兩年多後,他就成了一個精明細致、惟利是圖、投機鑽營、巧取豪奪的高手。盡管如此,1900年,他家還是在一次金融交易中徹底失敗,錢鋪倒閉,還欠下2000吊債款。為了逃債,閻錫山隨父流落太原。為了生計,閻錫山當過店員,做過清軍中的夥夫,吃了不少苦頭。這時他心中總想找個機會謀個一官半職。
1902年,清政府在山西設立新式武備學堂,投考新式學堂,就成了閻錫山圓其做官夢的一次機會。他抓住此機會參加了招生考試,初試時寫了一篇《韓信將兵多多益善論》,口試時他又應答如流,態度謙恭,頗被賞識,因而被錄取。1904年7月,閻錫山等人又被清政府選送到日本學習陸軍。到日本後,他先入日本振武學校學習日語和近代科技知識,其間結識了孫中山先生,參加了一些革命活動,並加入了同盟會,後來還參加了孫中山在軍人中成立的“鐵血丈夫團”。1906年,閻錫山從振武學校結業後入弘前步兵第31聯隊實習,次年正式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為第6期生。
1909年3月,閻錫山從日本畢業返國。他探知山西新軍第43混成協協統姚鴻法之父姚錫光在清政府陸軍部任左丞,回國時特意繞道北京謁見姚錫光,謊稱自己是留日歸國學生代表,施展出他阿諛奉承的伎倆,姚錫光於是寫信給其子姚鴻法,授意對閻錫山予以關照。這樣,閻錫山一回太原,便擔任了山西陸軍小學教官,三個月後升任監督。其後,他又在太原的五大衙門大肆活動,晉見撫台、藩台、臬台、學台和道台,拜訪谘局議長梁善濟等上官,並同梁善濟的門生邢殿元訂“金蘭之交”,以期得到梁的青睞。果然梁善濟到處為閻吹噓。他又得知標統夏學津是山西巡撫丁寶銓的親信,就設法與夏接近,經夏介紹成為丁的門生。他活動於清庭官場之間,很快為自己的升遷鋪平了道路。這年10月,他又參加清政府陸軍部門舉行的留日歸國學生會試,考得陸軍步兵科舉人,被任為陸軍第86標(也稱第2標)教練官,相當於副標統,而標統正是夏學津。當時山西駐軍為一個混成協,轄兩個步兵標(即八十五標和八十六標)、騎兵、炮兵各一個營,工兵、輜重兵各一隊,歸山西陸軍督練公所節製指揮,公所總辦就是曾任混成協協統的姚鴻法。第二年,由於丁寶銓和夏學津二人被參劾而離晉,閻錫山升為標統。此時閻錫山一麵與清庭官吏和地方權要勾結,取得清庭信任;一麵又以同盟會會員和“鐵血丈夫團”成員身份,成立了一個核心組織,培植親信,並結交不少革命黨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各省紛起響應。消息傳到山西後,太原和晉南、晉北的革命黨人積極準備發動起義,山西巡撫陸鍾琦和督練公所總辦姚鴻法看到這種情勢,大為驚駭,立即調動兵馬加強防備。10月25日,陸鍾琦又在太原召集軍政大員會議,決定將分駐各地的巡防隊調集太原,將傾向革命士兵比較多的第85標黃國梁部調離太原,以防意外。
閻錫山也參加了這次會議,了解內情。會後,他立即召集黃國梁、溫壽泉、趙戴文等革命黨人開秘密會議,決定部隊不離開太原,領到子彈後即發動起義。10月29日,太原革命黨人發動武裝起義,攻占巡撫署,擊斃巡撫陸鍾琦,取得勝利。在太原起義成功當天,閻錫山、溫壽泉、張樹幟等曾在閻錫山的標本部開會,商討過都督人選。閻錫山主張選姚鴻法為大都督,理由是:一、姚鴻法原任第43混成協協統,是自己原來的直接長官,辦事較方便;二、如起義失敗,姚的父親任清庭陸軍部侍郎,事情好緩和。大家一致同意,並推溫壽泉與姚接洽,但姚堅辭不允。溫壽泉回報後,大家主張選閻錫山為大都督。
選舉大會由谘議局長梁善濟主持。閻錫山、溫壽泉相繼講話說:“清政黑暗,專製已久,國是日非,民不聊生。我們早有革命思想,因為時機未到,所以沒有行動。現在武漢、西安已經起義,全國震動,良機難得,不可失去,因有這次的山西起義。”演說完畢,就發票選舉都督。選舉中,張樹幟發覺有選立憲派首領梁善濟的傾向,便立持手槍跳到主席台上,將梁善濟擠到身後,大聲號召說:“選閻錫山為大都督,讚成的舉手!”全體議員在驚愕中,相顧舉手,一致通過。粱善濟見勢不佳,從後門溜走。張樹幟又大聲號召說:“應當推選溫壽泉為副都督。”大家也一致通過。這樣,閻錫山當上了山西大都督,年僅28歲。
閻錫山任山西大都督以後,立即組織山西執政政府,委派各部負責人,發布安民告示。他將部隊整編為四個標,設東、南、北三路總司令,另建一個前敵委員會。令一部扼守娘子關,把守要衝,又令一部攻打雁門、大同、臨汾、運城等地。同時一麵派人前往北京與清庭聯絡通融,以期緩和局勢;一麵派人到武昌聯絡義軍,爭取軍事援助,以防備清軍興兵討伐。果然,清庭派第六鎮統製吳祿貞為山西巡撫,帶兵入晉,以圖鎮壓革命。不料吳祿貞早已是革命黨人,乘此機會與閻錫山會晤於娘子關,商定成立了“燕晉革命聯軍”,吳祿貞任大都督兼總司令,閻錫山和張紹為副。兩軍相聯,公然打出反清旗號,並決定會師北京,推翻清朝。此時正在湖北指揮清兵與革命軍作戰的新任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聞此訊,氣急敗壞,對二人恨之入骨,以重金收買吳的舊部周符麟將吳刺殺。聯軍一時群龍無首,立即瓦解,不久,閻錫山則率部撤回娘子關。不久袁世凱回京後派兵進攻山西,娘子關失守,閻錫山率部撤出太原,一路攻入包頭。
1912年2月,清帝退位,袁世凱竊據臨時大總統之位。閻錫山見大勢已定,便率部返晉。誰知袁世凱仍記前嫌,說他在清軍進攻山西時棄城出走,不承認山西是起義省份,電令其部隊不準擅自行動。閻錫山又開始了他最擅長的鑽營活動,他找到和袁世凱拜過把子的定襄縣董崇仁,邀其隨員入京星夜拜見袁世凱,表達自己竭誠擁護袁世凱之意;同時派人到上海找孫中山求援。經兩方麵的努力,袁世凱才同意閻錫山為革命黨人,並任其為山西都督。閻錫山才得以重返太原,坐上第一把交椅。當時,山西的新舊兩派傾軋較烈,閻錫山玩弄兩麵三刀,對同盟會則擁護共和,對袁世凱則支持立憲。同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中國國民黨,閻錫山被選為參議,可是他表麵上應付孫中山,暗地裏向袁世凱周圍的親信行賄,還不惜將自己的父親閻書堂送往北京長住,表示向袁世凱送押了人質,以取得袁世凱對他的信任,並鞏固了他在山西的地位。1913年國民黨發動的第二次革命失敗以後,袁世凱把各省由原同盟會會員任都督的人大都撤換了,隻留下山西的閻錫山和雲南省的唐繼堯未動。同年10月,袁世凱正式就任大總統,11月4日下令解散國民黨,閻錫山馬上執行,三個月內將山西全省的國民黨黨部一律解散了,自己也聲明脫離國民黨。第二年夏,袁世凱改各省的都督為將軍,閻錫山被任為同武將軍,管理山西軍務。從此他完全投靠了袁世凱,殘酷鎮壓革命黨人,並在全省軍政機關中安排自己的同鄉和親信,以鞏固自己的統治。
袁世凱的稱帝心理此時無限膨脹,一時各省勸進之風彌漫,閻錫山爭先請願,三次致電北平,說什麼“誠以中國之情,決不宜沿用共和製度”,“今日改定君主國體,正全國人民希望誕登彼岸之機會,其關係中國前途治安更巨且大。我大總統為4萬萬人所托命,以大有為之才,乘大有為之勢,毅然以救國救民自任,無所用其謙讓。”並指示山西商務總會和各處票號,假借山西公民等名義分電請願,早廢共和,而立君主。果然袁世凱稱帝後封閻錫山為一等侯。不料袁世凱稱帝後引起全國一片討伐聲,83天的皇帝夢很快就被粉碎了,袁世凱在驚恐中一命嗚呼。這時閻錫山又開始其殘酷的排斥異己的活動:逼迫曾一同革命過的旅長黃國良交出軍權,離開山西;撤掉原來曾為他在袁世凱前大力周旋的董崇仁的晉南鎮守使之職;又逼迫早年他棄城而逃遠走包頭時,為他出過大力的孔庚交出晉北鎮守使之職。同時將旅長以下的軍官均換成自己的親信。此外,他又策劃奪取山西省行政大權,趕走了前後兩任省長,自己以護理(即代理)名義擅刻印信,兼任了山西省省長。這時已是1917年的9月了。當時在北京的中央政府由段祺瑞任總理,他是北洋軍閥中的核心人物,實權在握。閻錫山立刻遣員入京活動,並拜段祺瑞為師。當時北京政府內部分裂加劇,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矛盾日益加深,閻錫山第一個擁戴段反對國會。不久段祺瑞的總理被撤,他又緊隨安徽省長倪嗣衝,宣布脫離北京政府。張勳搞複辟帶兵入京,他又和段祺瑞一起聲討張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