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鍇
蔡廷鍇(1892—1968年),字發初,乳名炳南,國民黨陸軍上將,1892年4月15日出生於廣東省羅定縣龍岩鄉一個貧農家庭,是我國著名的愛國將領,威震中外的抗日民族英雄。蔡廷鍇18歲參軍,在北伐戰爭中屢立戰功,曆任連長、營長、團長、師長。北伐勝利後,其任第十九路軍軍長,在抗日救亡的緊要關頭,他不顧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毅然揭竿抗日,參與領導了震驚世界的“一·二八”淞滬抗戰。其後,他與蔣光鼐等人在福建建立反蔣抗日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抗戰勝利後,為反對蔣介石的獨裁和內戰政策,他又與李濟深、何香凝、李章達等人於1946年4月在廣州正式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後為我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毛澤東稱其“是一個有益於革命的人”。
【毛澤東評點蔡廷鍇】
蔡廷鍇等人領導的十九路軍是代表什麼階級的利益呢?他們是代表著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小資產階級、鄉村的富農和小地主。蔡廷鍇們不是同紅軍打過死仗的嗎?可是後來又同紅軍訂立了抗日反蔣同盟。他們在江西,向紅軍進攻;到了上海,又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到了福建,便同紅軍成立了妥協,向蔣介石開起火來。無論蔡廷鍇們將來的事業是什麼,無論當時福建人民政府還是怎樣守著老一套不去發動民眾鬥爭,但是他們把本來向著紅軍的火力掉轉去向著日本帝國主義和蔣介石,不能不說是有益於革命的行為。
——摘自《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14—115頁,人民出版社出版。
憬然、賢初先生勳鑒: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回顧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四年兄我雙方合作救國之時,又已整整三年矣。而國難日亟,寇進不已,南京當局至今尚無悔禍之心,內戰持續如故,全國人民之水深火熱又如故。瞻念前途,殷憂何極!然而國際形勢進入了新的階段,國內愛國運動蓬勃發展。光榮的十九路軍係統在先生等領導之下,繼續奮鬥,再接再厲。弟等則轉戰南北,接近了抗日陣地。抗日救亡的統一戰線得到了全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一切有良心的愛國人士之讚成與擁護,即國民黨內部亦有了若幹開始的轉變。凡此都是不同於昔的新局麵。驅除日寇,挽救危亡,為期實不甚遠。敝黨八月二十五日至國民黨書提出了新的具體方案,檢呈一份,敬祈審察。為達推動全國(包括南京在內)進行真正之抗日戰爭起見,特向先生及十九路軍全體同誌提議,訂立根據於新的綱領之抗日救國協定,擬具草案八條僅供研討,並祈轉達陳真如先生及十九路軍各同誌。如荷同意,即宜互派代表集於適當地點正式簽訂。如兄方以為尚有需磋商增改之處,不妨往複商洽,使臻完善,然後簽訂。總之,真正之救國任務,必須有許多真正誠心救國之誌士仁人,根據互相確信之政治綱領為聯合一致之最大努力,方有徹底完成之望。熱忱愛國如先生,知不以斯言為無當也。真如先生何時歸國,深以為念,弟等甚盼其迅速回國,從事統一戰線之偉業。錢壽康先生南旋,托致手書。海天在望,不盡依遲。
——摘自《毛澤東書信選集》第74頁,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廷鍇小傳】
蔡廷鍇(1892—1968年),字賢初,乳名炳南,1892年4月15日生於廣東省羅定縣龍岩鄉一個貧民家庭。其父母性格溫和,非常勤勞,終年勞碌,難得空閑。這都給他很大影響。蔡廷鍇7歲就幫家裏放牛割草,9歲讀私塾,10歲時,其母染上流行性瘟疫突然去世,全家生活更加困苦,加上繼母不良,次年被迫輟學。蔡廷鍇性格倔強,貧困的生活,使他對舊社會不滿,幼小的心田開始萌生反抗意識。他多次聽父親的朋友講劉永福打鬼子的故事,常“自恨年幼,不能學劉義”,隱然有從軍之誌。不久,16歲的蔡廷鍇第一次偷著去報名參軍,在隨軍去廣州的路上被姐夫和表弟截回。但蔡廷鍇一直沒有打消從軍的念頭,1910年,他年剛18歲,便投入廣東新軍當兵。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廣東隨之宣告獨立,蔡廷鍇轉入省警衛軍。在一次剿匪中,他衝在前頭,擊斃一名土匪並繳獲步槍一枝,得到統領賞識,升為班長。後進入李耀漢部陳銘樞營任中尉排長,1920年,陳銘樞營改編為護國軍第二軍陸軍遊擊第四十三營,8月,陳銘樞保送他到護國第二軍講武堂學習。畢業時,蔡廷鍇複入陳部任上尉副官。不久,他加入國民黨,後因戰功升任第3營11連上尉連長。
1922年5月,蔡廷鍇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北伐戰爭,英勇善戰,屢立戰功。信豐城一戰,蔡廷鍇率部奉命追擊退卻的北軍,帶領部隊星夜突進,不顧饑餓和疲勞,一日行軍一百多裏,終於將敵軍擊潰、繳械。不久北伐軍進攻贛州,敵方憑借堅固工事頑抗,北伐軍進攻十日,付出很大的傷亡代價仍未攻破。蔡廷鍇被任命為敢死隊隊長,帶領一百多名敢死隊員,於淩晨四時向敵方防守薄弱處衝擊,七時左右即將敵陣地突破。第二天北伐軍就占領了自古有“鐵城”之稱的贛州。1923年5月,北伐軍進攻肇慶城,血戰五六天,仍無法攻破,蔡廷鍇又被挑選為先鋒隊隊長,在爆破隊將東城城牆炸開一個大缺口後,蔡廷鍇帶領先鋒隊猛衝上去,與敵展開肉搏戰,消滅了敵人的增援部隊,並配合後繼部隊擴大戰果,全殲守敵,克複了肇慶城。戰後,蔡廷鍇因功被擢升為少校。爾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輾轉作戰,蔡廷鍇升為粵軍第1師陳銘樞第1旅第2團第1營營長。1925年初,蔡營隨陳濟棠第二旅前往廣西援助李宗仁、黃紹,圍殲沈鴻英部,在攻擊賀縣時再次立下戰功。
1925年10月,蔡廷鍇作為南征軍的先鋒討伐鄧本殷,在開平縣單水口與數倍於己的敵軍激戰三晝夜,以少勝多,擊潰敵軍,繳獲槍支千餘。1926年7月初,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時,蔡廷鍇升任第4軍第10師第28團團長。8月19日,第4軍向北洋軍閥吳佩孚部之一旅發起進攻,蔡部作為右翼攻擊淡江中洞嶺之敵,數小時不下,蔡廷鍇即親率預備隊衝鋒,敵人難以支撐,紛紛潰逃。但蔡廷鍇亦不幸左手負重傷。10月初,他傷口未愈即出院參加圍攻武昌的戰鬥,10月10日,蔡廷鍇的第28團最先由賓陽門攻入武昌。不久,蔡廷鍇升任第11軍第10師師長。1927年5月,蔡廷鍇師進入河南與奉係軍閥張作霖部作戰,先後參加汝南、上蔡、臨穎等戰役,連克敵軍勁旅。6月上旬,蔡師首先占開封,獲得嘉獎。7月中旬,蔡部參與張發奎領導的討伐蔣介石的戰爭,在葉挺指揮下,與賀龍的第20軍一起占領南昌。
1927年8月1日,蔡廷鍇率部參加了周恩來、朱德等同誌領導的南昌起義,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委員、第11軍副軍長兼第10師師長、南下左翼總指揮等職。但蔡廷鍇認為自己是國民黨員,和共產黨信仰不同,不會合作到底,於是不久率部離開南昌,並禮送所有共產黨員離開第10師。此後蔡廷鍇接受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廣州分會主任、第八路軍總指揮李濟深的邀請,駐軍廣東。在張發奎、黃琪翔以“護黨救國”名義發動政變時,蔡廷鍇率部接連打敗張發奎的進攻,將張發奎的第4軍逐出廣東。
1930年,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聯合反蔣,中原大戰開始。蔡廷鍇的第60師和蔣光鼐的第61師奉蔣介石命令堵截桂軍及張發奎部北上,在衡陽七壙一帶與桂張聯軍決戰,激戰兩夜,將其擊敗。7月22日,兩師北上增援,在鄒縣集中後,蔣介石命令該部進攻津浦路閻軍左後方,蔡師連續三天急行軍,糧食亦幾食盡,至第四天抵達泰安附近,迅速肅清城郊及泰山之敵,泰安之敵遂成甕中之鱉。然後,蔡師協同蔣光鼐之61師進攻閻錫山重兵把守的濟南。8月14日,兩師攻至濟南近郊,15日下午三時,攻克濟南。此戰止住了蔣介石全線動搖的軍事頹勢,為蔣介石的反攻打下了基礎。17日,蔣介石任命蔣光鼐為第19路軍總指揮,蔡廷鍇為第19路軍軍長。同年秋,第19路軍被調去與馮玉祥作戰,在河南新鄭附近迫使馮玉祥部3萬餘人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