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鼐
蔣光鼐,字憬然,1888年12月17日生於廣東東莞南柵鄉一個書香門第人家,青年時期棄文從武,曾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騎兵科畢業;1906年參加同盟會;其後參加武昌起義和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1921年任非常大總統府警衛團副;1932年率第19路軍進行鬆滬抗戰,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軍的大舉進攻,名揚中外;1933年11月與李濟深、陳銘樞等在福建率第19路軍發動反蔣事變,極力主張抗日。建國後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務委員,曾任紡織工業部部長等職。毛澤東稱其“熱忱愛國”。
【毛澤東評點蔣光鼐】
憬然、賢初先生勳鑒: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回顧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四年兄我雙方合作救國之時,又已整整三年矣。而國難日亟,寇進不已,南京當局至今尚無悔禍之心,內戰持續如故,全國人民之水深火熱又如故。瞻念前途,殷憂何極!……光榮的十九路軍係統在先生等領導之下,繼續奮鬥,再接再厲。……總之,真正之救國任務,必須許多真正誠心救國之誌士仁人,根據互相確信之政治綱領,為聯合一致之最大努力,方有徹底完成之望。熱忱愛國如先生,知不以斯言為無當。……
專此。敬頌
勳祺
毛澤東
1936年9月22日
——摘自《蔣光鼐將軍》第230—231頁,團結出版社出版。
【蔣光鼐小傳】
1888年12月17日(清光緒十四年戊子十一月十五日),蔣光鼐出生在廣東省東莞縣南柵鄉新基村(今名三蔣村)一個破落的書香世家。祖父蔣理祥(字汝宸),清鹹豐三年進士榜的探花郎,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村前為他立了功名大石牌坊,家裏擺設有鹹豐皇帝禦賜的紅瓷花盆。蔣光鼐的父親蔣子敏是清光緒二十三年的舉人,曾任官景山官學教習,以教書為業。當時,蔣家可以說是顯赫世家,至蔣光鼐出生時,家道已趨衰落。
1903年11月19日,蔣光鼐的母親鄭夫人病危。臨終前她對蔣光鼐語重心長地說:“阿憬(蔣光鼐的字),你爸爸讀了一生書,也教了一生書,雖然滿腹經綸,卻無所作為。將來的世界是軍人的世界。你還年輕,既然文字不足以救國,你就棄文從武,以求異日為民族幹城。”蔣光鼐悲痛不已,可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十天之後,父親蔣子敏由於愛妻的早逝和貧苦生活的煎熬,也在鬱悶中撒手塵寰,時年僅48歲。父母雙亡使剛滿15周歲的蔣光鼐不得不為自己今後的出路打算。所慶幸的是,蔣光鼐從小在祖父和父親的嚴厲教育下,他的文章、書法都頗具功底。第二年,他就以一份獲得“貼堂”榮譽的試卷,進入了免費的東莞師範學堂讀書。1905年,他在這裏加入了同盟會。
1906年,蔣光鼐得知廣州黃埔陸軍小學第二期招生的消息,十分興奮。認為這是實現母親遺願的機會。他不顧數千報考者的激烈競爭,滿懷信心地報名應試。8月,他和師範學堂的同窗好友李章達等人一起被黃埔陸軍小學錄取。當時,黃埔陸軍小學有同盟會的秘密組織,學校新任監督趙聲便是同盟會員。第二期學生在趙聲的影響下,朝氣蓬勃。1907年,蔣光鼐和許多革命青年一道,毅然剪掉了象征滿清統治的長辮子。回到家鄉,他驚世駭俗的舉動受到遺老遺少的責罵,他卻夷然不懼。1909年,蔣光鼐從廣州陸軍小學畢業,來到南京第四陸軍中學,在這裏度過兩個年頭。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消息傳到南京陸軍四中,同盟會員立即行動起來,連續數天召開秘密會議,準備乘機響應。後來由於一些意外情況的出現,蔣光鼐和四五十個同盟會會員決定奔赴武昌參加革命。到達武昌後,他們被編為中央第2敢死隊。當時,黃興對他們相當賞識,於是就將其編為學生軍,直屬總司令部。他們參加了漢口龍王廟的登陸戰鬥,戰鬥受挫後撤回武昌。11月25日,學生隊奉命開赴漢陽十裏鋪,擔負阻擊敵軍渡漢水的任務。他們英勇苦戰了兩晝夜,終因彈盡糧絕、援兵不至而無法支持。當他們撤到昭忠祠時,總司令部已空無一人。於是蔣光鼐和戰友們一道匆匆趕到江邊,隨部隊乘船轉移到了武昌。不久,清軍完全占領了漢口、漢陽。四十幾天艱苦的戰鬥生活過去了,蔣光鼐第一次經受了實戰的洗禮。
“二次革命”失敗後,1913年底,蔣光鼐和幾名同學一道從上海亡命日本。來到東京,聚集在孫中山先生周圍。時孫中山等人在東京郊外的大森設立了軍事學校,以“浩然廬”為代名,蔣光鼐即在其中學習。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蔣光鼐在該黨核心機構和中山先生一同工作。不久,“中華革命黨”在沿海各省展開了一係列的反袁軍事活動,在香港設有活動機構,蔣光鼐被派往該機構協助鄒魯從事軍事策反工作。
1917年9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蔣光鼐任軍政府警衛營連長,後又調任巡監緝私艦艦長,協助朱執信從事軍事聯絡工作。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蔣光鼐先後擔任大總統府警衛團副官、團附。1923年初,孫中山在廣州成立大元帥府,蔣光鼐在討賊軍粵軍第1師第2旅第4團參加討賊戰鬥。是年底,營長繆培升任第4團團長,蔣光鼐即接繆職任第3營營長,開始了他領兵作戰的戎馬生涯。
1924年,孫中山成立黃埔軍校,改討賊軍為建國軍,將廣東部隊改為建國粵軍。這年秋,蔣光鼐升任粵軍第1師第1旅第2團團長。1925年初,為了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孫中山發起了第一次東征。東征中,蔣光鼐率領本團跟隨擔任右翼的粵軍沿廣九鐵路轉向平崗、淡水攻擊前進。起初,第1旅為後續部隊,至2月中旬,淡水之敵被擊敗後,始投入戰鬥。部隊剛占領河田,旅長陳銘樞接蔣介石急電說,在棉湖與敵劇戰,要第1旅急速開到河婆截擊敵人。陳銘樞令蔣光鼐團星夜出發急行軍約六十裏,於天亮時抵河婆。蔣部趕到時,隻見河婆滿山敵兵。蔣光鼐團和先後趕到的張發奎團、歐陽駒旅急忙渡河,截擊敵軍。敵軍見狀,不敢戀戰,沿大山向羅甘壩逃跑。蔣光鼐即令3營與1團3營一道追擊敵軍,追到羅甘壩,繳獲敵軍長劉誌陸所乘大轎一乘,迫敵向安流方向敗逃。不久,東征軍後續部隊陸續開到,蔣介石和蘇聯顧問加侖將軍也到達,遂決定第1旅和兩個教導團、學生軍向板子崗、五華前進,進攻興寧。此時已是上午9時。蔣光鼐團為前衛。任務明確後,蔣光鼐對全團官兵作了簡短動員,說:“我們是前衛團,大家要振作精神,快步前進,生擒林虎!”部隊在蔣團長的激勵下,土氣高昂,經九十餘裏強行軍,於當夜抵達五華。駐五華的林虎部1千餘人望風而逃。蔣光鼐團遂占五華。第二天天剛亮,東征軍向興寧城外圍發動全麵攻擊。蔣光鼐指揮全團徒步涉過昨晚已測量過的南濟河,向敵人發起衝鋒,經數次反複,終於衝破了敵陣地,敵人大敗而逃,蔣光鼐指揮部隊乘勢追至城下。至此,興寧外圍之敵已被肅清。加侖將軍在蔣介石陪同下到蔣團竹子賁山陣地視察後說:“按照計劃,我軍本來準備下午1時開始進攻的,今日上午11時外圍之敵已被你們肅清,你們同蘇聯十月革命戰爭時的紅軍一樣英勇。”下午1時,林虎率殘部棄城而逃,興寧為東征軍所占領。1925年4月,第一次東征勝利結束。
1925年7月1日,大元帥府改組,國民政府成立,改建國粵軍為國民革命軍,軍隊遂擴為六個軍。原建國粵軍第1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9月間,第4軍第10師在江門成立,師長陳銘樞,蔣光鼐升任副師長,兼第28團團長。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蔣光鼐率部隨第4軍直指武漢。一路上,北伐軍在湖南人民特別是農民的積極配合下,順利占領了長沙。8月19日,開始了進攻嶽州的戰鬥。蔣光鼐部與第4軍12師、葉挺獨立團擔任右翼,向守平江的北軍第25師陸┞梅⑵鴯セ鼇T諗┟襝虻級擁囊導下,部隊由橫搓渡過獅子岩到達平江北門。北軍疑是飛將軍自天而降,嚇得魂飛魄散,敵旅長狼狽逃竄,因無法脫身而自殺。經三天激戰,北伐軍攻占嶽州。從22日至26日,第4軍以風卷殘雲之勢,陸續占領了通城、崇陽、羊樓司、蒲圻等地,接著,在汀泗橋、賀勝橋兩地,第4軍又打了兩場血仗,擊敗吳佩孚主力,於10月10日攻克武昌。武漢攻克後,第4軍擴編,第10師擴為第11軍,轄第10、第24兩師。陳銘樞升任軍長,蔣光鼐升任副軍長兼第10師師長。
1931年4月,蔣介石發動了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二次大規模“圍剿”,19路軍奉命參加了這次“圍剿”。在“圍剿”中,19路軍遇到了過去所沒有遇到過的情況,要帶路,找不到向導,要吃飯,找不到糧食,還經常受到赤衛隊的襲擾,使得行動遲緩,舉步維艱。現實使蔣光鼐“以鐵血維護中央統一”的信念發生了動搖。於是在這年5月,第二次“圍剿”還沒有結束,他就離開部隊,赴上海養病去了。6月,蔣介石委任他為剿赤軍右翼集團軍第1軍團總指揮,他稱病堅辭不就。雖然蔣介石派人前往勸說,並親自到醫院探望,他仍不肯回部指揮,一直在滬休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