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注意到,軍事謀略與用兵之道是毛澤東評點的一個重點。毛澤東曾讚揚過齊魯長勺之戰中曹劌采取的“敵疲我打”的策略,認為曹劌創造了中國戰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在他的名著《論持久戰》中,更細致地對類似戰例進行了闡釋:“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觀於強大之軍打敗仗、弱小之軍打勝仗的曆史事實而益信。中外曆史上這類事情是很多的。中國如晉楚城濮之戰、楚漢成皋之戰、韓信破趙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外國如拿破侖的多數戰役,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內戰,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優勢和主動,向著敵人局部的劣勢和被動,一戰而勝,再及其餘,各個擊破,全局因而轉成了優勢,轉成了主動。”見《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491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宋江的“三打祝家莊”也是毛澤東反複申說的戰例:“《水滸傳》上宋江三打祝家莊,兩次都因情況不明,方法不對,打了敗仗。後來改變方法,從調查情形入手,於是熟悉了盤陀路,拆散了李家莊、扈家莊和祝家莊的聯盟,並且布置了藏在敵人營盤裏的伏兵,用了和外國故事中所說木馬計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勝仗。《水滸傳》上有很多唯物辯證法的事例,這個三打祝家莊,算是最好的一個。”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313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按照毛澤東的說法,宋江第三次打祝家莊之所以取得勝利,經驗有三:一是調查情況,摸清敵情;二是瓦解敵方的聯盟,各個擊破;三是深入虎穴,裏應外合。這個評語實在是非常的準確恰當。毛澤東在其他的著作和場合中,還曾讚揚過孫臏的“圍魏救趙”是“千古高手”,曹操的謀臣郭嘉臨戰“足智多謀”,也曾譏諷過宋襄公蠢豬式的仁義道德,批評過諸葛亮的戰略失誤和宋太宗的不知兵,等等。由於毛澤東的多讀善思以及他的軍事實踐,所以他對曆史上的軍事謀略和用兵之道往往是信手拈來,切中要津。
治國安邦之術是毛澤東評點的另一個重點。商紂王在曆史上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暴君,但毛澤東有另外的看法,認為“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曆史上是有功的”見陳晉的《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第1158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至於商紂王的亡國,毛澤東總結為兩個因素:一是“他濫用職權,為自己享樂,在修造重重樓閣和金碧輝煌的鹿台中,不知耗費了勞動人民多少金錢和血汗”。二是“由於他的暴虐殘忍,排拒批評,一意孤行,人心向背,終於被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乘機進攻,率大軍攻破殷都大┟擰—牧野,剛剛組成的奴隸軍反戈一擊,導致了殷的徹底敗亡”。吳江雄:《毛澤東談古論今》第592—593頁,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毛澤東推崇秦始皇,主要著眼於其對中華民族統一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1964年,毛澤東在接見外賓時曾說:“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位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在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製度如度量衡,有些製度後來一直沿用了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人超過他的。”周溯源:《毛澤東評點古今人物》第45頁,紅旗出版社1998年版。毛澤東在其他場合也還多次評價過秦始皇。毛澤東對曹操也是肯定的:“曹操統一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全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製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製,還督促開荒,推行法製,提倡節約,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複、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劇裏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張貽玖:《毛澤東批注曆史人物》第122頁,鷺江出版社1993年版。毛澤東對武則天的評價也是有意思的。1975年,毛澤東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你覺得武則天不簡單,我也覺得她不簡單,簡直是了不起。封建社會,女人沒有地位,女人當皇帝,人們連想也不敢想。我看過一些野史,把她寫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孫寶義:《毛澤東的讀書生涯》第118頁,知識出版社1993年版。毛澤東對商紂王、秦始皇、曹操、武則天等人的評點,言別人所不言、少言,有給曆史翻案的意味,但也確有獨到的見解。另外,毛澤東對劉邦的善於用人,賈誼的《治安策》,諸葛亮的會處理民族關係,以及虛有其表的劉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不會當皇帝的陳後主、李後主等等,也有精當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