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曆史人物作喻,教育幹部,也是毛澤東評點的一大特色。1962年,在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針對一些幹部聽不得不同意見,舉例說:“從前有個項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裏有個範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範增的話。另外一個人叫劉邦,就是漢高祖,他比較能夠采納各種不同的意見。……劉邦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我們現在有些第一書記,連封建時代的劉邦都不如,倒有點像項羽。這些同誌如果不改,最後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戲叫《霸王別姬》嗎?這些同誌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見張貽玖的《毛澤東讀史》第4—5頁,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1年版。這是對獨斷專行者敲起的警鍾。毛澤東在1953年6月接見共青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的講話中和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兩次講到周瑜,第一次說:“三國時代,曹操帶領大軍下江南,攻打東吳。那時,周瑜是個‘共青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他當,結果打了勝仗。”第二次說:“程普是老將,他不行,孫權打曹操不用他,而用周瑜做都督。程普不服,但是,周瑜打了勝仗。”毛澤東兩次提到周瑜,意旨是一樣的,是用孫權重用周瑜的事例說明選用人才,不能論資排輩,薑不一定是老的辣,要相信青年,重用青年。
毛澤東對人物的評點,當然不局限於上述這些。有些評點,從現實出發,評價很公允,具有很強的客觀性和針對性。有些評點,現實色彩和政治色彩更濃一些,出現了前後評價的不一。如對孔子,早年的毛澤東是基本肯定孔子的。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陝北公學魯迅逝世周年紀念大會上,曾將魯迅與孔子比較,認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見黃麗鏞的《毛澤東讀古書實錄》第106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到1954年,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一次臨時會議上,毛澤東還表示他讚同郭沫若的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是因為他是革命黨的觀點,認為:“說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那是孟子講的,其實孔子周遊列國,就是哪裏在造反他就到哪裏去。孔夫子是革命黨,此人不可一筆抹煞。”到了1957年,毛澤東對孔子已是很不客氣,他在一次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的會議上,將康德、黑格爾、孔子、蔣介石捆綁在一起,宣稱:“康德和黑格爾的書,孔子和蔣介石的書,這些反麵的東西,需要讀一讀。”林彪叛國出逃事件發生後,江青等人在林彪住所發現一些林彪肯定孔、孟的文字,報送毛澤東後,由此引發了“批林批孔”運動,開始了對孔子的全麵否定參見周溯源的《毛澤東評點古今人物》第21—23頁,紅旗出版社1998年版。。又如對宋江,毛澤東早年曾稱讚過梁山泊宋江等人英勇精明,說宋江立忠義堂,劫富濟貧,理直氣壯。但到了晚年,卻認為“《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麵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滸》隻反貪官,不反皇帝。摒晁蓋於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義,把晁蓋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讓人招安了”見1975年9月4日《人民日報》。這些評點,都是因著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評價標準。
毛澤東在他的著作和各種場合評點過的中外人物非常多,在評點過的人物中,既有帝王宰相,也有文臣武將,既有世界名流,也有文人騷客。將毛澤東評點過的主要人物分類整理,以總結曆史的經驗,普及曆史知識,應該說是有意義的。
我所任教的武漢大學是毛澤東生前關注過的學校,也許是一種對毛澤東的崇拜情結或機緣,從武漢大學畢業的學子,如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的陳晉、《求是》雜誌社的周溯源等人已經撰寫了數量可觀又較有影響的關於毛澤東的著作,至今仍在武漢大學任職的在下步其後塵主持撰寫《毛澤東矚目的風雲人物》係列叢書,也是想再盡一點綿薄之力。
2000年3月於望嶽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