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肝膽係病證(一)(3 / 3)

手法:掃散法,指揉法,指叩法,指拿法,平推法。

操作:接上法,醫者先以指揉法分別施術於百會、四神聰、角孫、頭維等穴,每穴1分鍾,得氣為度;繼以掃散法、指叩法、指拿法施術於頭痛毛發區,輕重以患者舒適為度,5分鍾;配以五指循五經平推法,自前向後,反複5遍。

(5)顏麵部手法:見不寐內容。

(6)四肢部手法

選穴:臂,曲池,合穀,風市,足三裏,三陰交,湧泉。

手法:點法,按揉法。

操作:接上法,醫者以點法及按揉法分別施術於上述諸穴,得氣為度,每穴3次。

經上述手法治療後,患者血壓可平均下降10~20mmHg,頭痛、眩暈、失眠、乏力等症狀均可得到明顯改善。

4.加減手法

(1)肝陽上亢:揉膻中;點氣戶、太衝;推額角。

(2)氣血虛弱:推中脘、天樞;揉脾俞、胃俞;點足三裏。

(3)腎陰不足:揉腎俞;推氣海、關元;擦八。

(4)痰濁中阻:一指禪推中脘、天樞;摩腹(采用大摩腹瀉法)。

5.其他療法

(1)足反射區療法:按摩頭頂、肝、腎、心、脾等反射區,時間為20分鍾,每日1次。

(2)頭針療法:取雙側暈聽區,每日1次,留針30分鍾。

(3)蛋療法:用何首烏6g,雞蛋2枚,共入鍋,加水煮。雞蛋熟後去殼取蛋再煮片刻,食蛋飲湯。用於氣血虧虛之眩暈。

6.注意事項

(1)手法治療的同時,要堅持藥物治療,在條件允許後,緩慢減量。

(2)生活規律,起居有時,避免精神緊張及情緒刺激,適當進行體力活動。

(3)忌煙、酒、濃茶及高脂高鹽飲食,多食蔬菜、水果等清淡之物。

(4)治療後症狀反而加重者,應隨時對症處理。

(療效評定)

1.治愈症狀、體征及有關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

2.好轉症狀及體征減輕,實驗室檢查有改善。

3.未愈症狀無改變。

(附錄)

西醫學認為眩暈是患者對於空間關係的定向感覺或平衡感覺障礙,是一種運動錯覺。發作時常伴有眼球震顫、平衡失調以及其他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眩暈多見於內耳性眩暈、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係統血管病及原發性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貧血等。

從西醫學角度講,中醫學中的“眩暈”類似於“原發性高血壓”,但又不完全相符,後者可出現“頭痛”及“眩暈”。

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它是以動脈血壓升高,尤其是舒張壓(低壓)升高為主要臨床特點的慢性全身性血管疾病。

正常血壓:收縮壓(高壓)18.6kPa(140mmHg)或以下,但不能低於12.0kPa(90mmHg)。舒張壓(低壓)12.0kPa(90mmHg)或以下,但不能低於9.3kPa(70mmHg)。

高血壓:收縮壓21.3kPa(160mmHg)或以上,舒張壓12.7kPa(95mmHg)或以上。

臨界高血壓:血壓值在正常值與高血壓值之間,即收縮壓18.6~21.3kPa(140~160mmHg),舒張壓12~12.7kPa(90~95mmHg)。

臨床上,高血壓常見於兩大類疾病當中,第一類即上述的原發性高血壓,又稱高血壓病,是一種以血壓增高為主要臨床表現而病因尚未明確的獨立性疾病,占所有高血壓病人的90%。第二類為繼發性高血壓,又叫症狀性高血壓,在這類疾病中,高血壓的病因明確,是某種疾病的臨床表現之一,血壓可暫時性或永久性升高,占高血壓病人的10%。

1.病因學在西醫學中,引起高血壓病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一般認為與下列因素有一定關係。

(1)遺傳因素:高血壓病的發病傾向有明顯的家族性。

(2)飲食:高脂、高鹽飲食,飲酒無度與高血壓發病關係密切。

(3)職業與環境:不良的工作及生活環境易患高血壓。

(4)其他:缺乏體力活動、吸煙、長期精神緊張、肥胖等均與高血壓發病有密切關係。

高血壓病的發病機製,有如下幾種觀點。

(1)精神、神經學說。

(2)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係統平衡失調學說。

(3)遺傳學說。

(4)攝鈉過多學說。

(5)高胰島素血症學說。

(6)其他學說。

2.臨床表現凡在正常休息狀態下,血壓持續超出正常範圍,伴有頭痛、眩暈、煩躁易怒、頸項僵硬、周身乏力等症狀,又排除了症狀性高血壓的可能性時,均可診斷為此病。

根據起病和病情進展的緩急及病程的長短,可分為緩進型及急進型高血壓兩種。前者又稱良性高血壓病,大多數患者屬此型;後者稱惡性高血壓病,僅占1%~5%。

(1)緩進型高血壓:多在中年後起病,起病隱匿,發展慢,病程長。早期患者血壓波動,時高時低,在勞累、精神緊張、情緒波動時易有升高,休息及去除上述因素後,血壓可降至正常。隨著病情的發展,血壓可逐漸升高,且趨向持續性或波動幅度變小。病人的主觀症狀與血壓升高的程度可不一致,多數患者無明顯症狀,隻是在體檢時才被發現。典型患者可出現頭暈、頭痛、頭脹及頸部僵硬感,伴煩躁易怒、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耳鳴眼花、心慌氣短、周身乏力等症狀。其症狀以晨起及傍晚時最明顯。這些症狀並非是由高血壓直接引起,多數是高級神經功能活動失調所致。中晚期患者隨著血壓的持續性升高,可出現心、腦、腎、眼底等器質性損害和功能障礙,並發心肌梗死、腦血管病及腎髒、眼底病變而危及生命。

(2)急進性高血壓:占1%~5%,其基本臨床表現與緩進型相似,但症狀明顯(如頭痛),病情嚴重,發展迅速。血壓顯著升高,舒張壓持續在17.3~18.7kPa(130~140mmHg)或更高,常於1~2年出現嚴重的心、腦、腎及眼底損害而危及生命。

高血壓病按臨床表現可分為三期。

Ⅰ期:血壓達到確診高血壓水平,臨床無心、腦、腎等並發症表現。

Ⅱ期:血壓達到確診高血壓水平,且伴有左心室肥大、眼底動脈硬化、尿蛋白陽性或血漿肌酐濃度升高。

Ⅲ期:伴有心、腦、腎及眼底並發症。

高血壓按舒張壓水平可分為三度。

輕度:舒張壓12.7~13.9kPa(95~104mmHg)。

中度:舒張壓14~15.2kPa(105~114mmHg)。

重度:舒張壓15.3kPa以上(115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