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肝膽係病證(一)(2 / 3)

(1)感染性慢性膽囊炎:是最常見的一種,為急性膽囊炎的後遺病變,係失治、誤治致使病變遷延而成。

(2)結石性慢性膽囊炎:膽囊內形成結石,刺激膽囊壁造成慢性炎症。

(3)梗阻性慢性膽囊炎:結石或蛔蟲等原因,造成膽管阻塞,膽汁滯留,進而引起膽汁成分改變,刺激膽囊黏膜而產生炎症。

(4)代謝性慢性膽囊炎:由於膽固醇代謝紊亂,以致膽固醇沉積在膽囊黏膜上,刺激膽囊黏膜而產生炎症。

2.臨床表現慢性膽囊炎的主要臨床表現有以下諸方麵。

(1)反複發作性右上腹部疼痛,疼痛可為陣發性或持續性,呈脹痛或隱痛,其疼痛部位主要在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少數可發生於胸骨後或左上腹部,並向右肩胛下區放射。疼痛常發生於夜間或飽餐後。當膽囊管或膽總管阻塞時可發生膽絞痛,疼痛一般經過1~6小時可自行緩解。

(2)多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大便不爽、惡心嘔吐、噯氣乏力、精神不佳、煩躁易怒等症狀。

(3)發作間歇期有右上腹脹悶不適感,及胃灼熱、噯氣、反酸等胃腸道症狀。

(4)雙下肢膽囊穴酸脹、疼痛、壓痛陽性,右側肩胛下區可觸及結節或條索狀物,壓痛陽性,莫菲征陽性。

(5)抑鬱、惱怒、精神緊張、恣食肥甘辛辣、過度勞累及生活規律改變可誘發或加重病情。

(6)B超可見膽囊壁不光滑,囊壁不同程度增厚及結石等病理變化。

(7)膽囊造影可見膽囊收縮功能障礙或結石等病理變化。

第二節眩暈

眩暈是一種自覺症狀,眩是指眼目昏花,視物昏黑,暈是指頭暈,兩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眩暈”。其特點為病人自覺周圍景物旋轉或自身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車,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頭痛、耳鳴、惡心嘔吐、出汗、昏倒等症狀。多見於內耳性眩暈、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係統血管病及原發性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貧血等。中醫學中的眩暈類似於西醫學中的原發性高血壓。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原因及其治療,曆代醫籍論述頗多。《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丹溪心法·頭眩》則偏主於痰,有“無痰則不作眩”的主張,提出“治痰為先”的方法。《景嶽全書·眩運》強調了“無虛不能作眩”,在治療上認為“當以治虛”為主。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多是由於七情虛損、飲食不節等因素,導致肝腎陰陽平衡失調,並可兼夾痰濕而發病。

1.肝陽上亢素體陽盛,肝陽上亢,或長期憂思惱怒,氣鬱化火,暗耗肝陰致風陽內動,上擾清竅;或因腎陰素虧,致肝陰不足,陰不斂陽,肝陽上亢而發眩暈、頭痛。

2.氣血虛弱久病不愈,耗傷氣血或失血之後失於調養,或脾胃虛弱,生化乏源,致氣血不足,清陽之氣不能上榮清竅,而發眩暈、頭痛。

3.腎陰不足先天不足,或年老體衰,或房勞過度,致腎精虧虛,髓海不充,清竅失其濡養而致眩暈頭痛。

4.痰濁中阻恣食肥甘,傷及脾胃,失其運化,水穀精微失其輸布,聚濕成痰,阻遏中焦,致清陽之氣不升,濁陰不降而致眩暈頭痛。

(臨床表現)

1.肝陽上亢症見頭暈,頭痛,煩躁易怒,多夢少寐,麵赤口苦,舌紅少苔,脈弦。

2.氣血虛弱症見眩暈,頭痛,遇勞尤甚,麵色不華,心悸少寐,食欲不振,苔薄,脈弦。

3.腎陰虧虛症見眩暈,頭痛,精神萎靡,少寐多夢,腰膝酸軟,遺精,陽痿或月經不調,耳鳴,舌淡,脈沉細。

4.痰濁中阻症見眩暈,頭痛,頭重昏蒙,肢倦胸悶,惡心,嘔吐痰涎,納呆,苔膩,脈滑。

(診斷依據)

1.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仆倒。

2.可伴惡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麵色蒼白等。

3.慢性起病逐漸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複發作。

4.測血壓,查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及心電圖,電測聽,腦幹誘發電位,眼震電圖及頸椎X線攝片,經顱多普勒等有助於明確診斷。有條件做CT、磁共振檢查。

5.應注意除外腫瘤、嚴重血液病等。

(鑒別診斷)

眩暈主要與西醫學中的幾個出現眩暈症狀的疾病進行鑒別。

1.高血壓病又稱原發性高血壓,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臨床表現為原因不明的體循環動脈血壓持續增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腦、心和腎等髒器病變。按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1978):成人如收縮壓>21.3kPa(160mmHg)和(或)舒張壓>12.7kPa(95mmHg),即認為是高血壓。

2.內耳眩暈症主要表現為發作性眩暈、耳鳴及波動性聽力減退,伴惡心嘔吐。診斷標準:①發作性眩暈伴惡心嘔吐;②波動性聽力減退,常為一側性;③耳鳴發作時檢查有眼球水平震顫;④電測聽重振試驗部分陽性;⑤排除其他顱內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眩暈。

3.頸源性眩暈頸肌不平衡、頸肌痙攣、頸椎錯縫、頸部外傷以及頸脊神經受刺激均可導致不對稱的頸部深感覺衝動而產生輕度眩暈,一般在頸椎活動到某一角度時症狀加重。椎動脈型頸椎病所引起的眩暈,多發生在仰頭或頭轉向一側時發作,病史、體檢結合X線攝片,兩側椎動脈、頸動脈血流圖對比即可確診。

(治療方案)

1.治療原則標本兼治。

2.治法平肝潛陽,滋陰益腎,寧心降壓。

按摩療法不能從根本上治愈本病,但在降低血壓,改善臨床症狀方麵具有良好的療效。因原發性高血壓易出現變證,故在施用手法時必須謹慎、準確。

3.基本手法

(1)頸項部手法

選穴:頸部肌肉,頸夾脊穴,橋弓穴,風池,肩井。

手法:法,拿法,搓法,彈撥法,掃散法,扳法。

操作:患者取坐位,醫者先以法、彈撥法、拿法、搓法於患者頸部肌肉、頸夾脊穴及風池、肩井穴分別施術,5分鍾,使頸肩部緊張的肌肉完全放鬆及諸穴得氣;繼以掃橋弓,5分鍾,得氣為度;輔以頸椎扳法,左右各1次。

(2)腰背部手法

選穴:督脈。

手法:捏法,揉法,散法。

操作:患者俯臥,醫者先以捏法於患者督脈上施術,自上而下,反複3遍,采用三捏一提法,輕重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度,配以揉法、散法,緩解因捏法引起的疼痛及不適感。

(3)腹部手法

選穴:腹部。

手法:摩法,拿捏法,平推法。

操作:患者仰臥位,醫者先以摩法於患者腹部施術,補瀉同施,5分鍾,使深層透熱為度;繼以拿捏腹部,3~5次,輕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配以分腹陰陽,5遍。

(4)頭皮毛發區手法

選穴:百會,四神聰,角孫,頭維等常用俞穴及督脈,膀胱經,膽經循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