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胃下垂
胃下垂是內髒下垂的一種,為一種慢性疾病,多見於身體瘦弱者。中醫學雖無此病名,但在《靈樞·本藏》中已有“脾應肉,肉堅大者,胃厚,肉麼(薄)者,胃薄,肉小而麼者,胃不堅;肉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的記載。
(病因病機)
中醫學中雖無本病的記載,但其發病與脾胃虛弱有關,主要病因病機為:脾胃素虛或產後氣血兩虧,或情誌不遂,過度勞累以及飲食不節,飯後劇烈運動而致脾胃損傷,使運化失司,導致脾胃功能減退,進而生化之源不足,日久元氣虧損,中氣下陷,升舉無力,導致胃的位置下降;或病後身體瘦弱,氣血虧損而致本病。
(臨床表現)
胃下垂的患者,多形體消瘦,上腹部凹陷,下腹部膨隆,腹部脹悶、疼痛,飯後飽脹感更為明顯,自覺有下墜感和腸鳴做聲,或腰帶束緊感,常伴有惡心、噯氣,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亦可見到眩暈、乏力、心悸、失眠等全身症狀。觸診時在上腹部可摸到腹動脈搏動,舌淡,脈細。
胃腸鋇餐造影有助於確診。正常胃小彎不低於髂脊連線,胃下界不低於髂脊連線下5~6cm,凡超出此界限者,均可診為胃下垂。
(診斷依據)
1.多形體消瘦,上腹部凹陷,下腹部膨隆,腹部脹悶、疼痛,飯後飽脹感更為明顯。
2.上腹部可捫及明顯搏動的腹主動脈。
3.胃內液體滯留,可出現腹部振水聲。
4.胃脘部的壓痛點可因體位的不同而改變。
5.胃腸鋇餐檢查站立時胃位置下降,緊張力減退,胃小彎弧線最低點在髂脊線以下;胃蠕動乏力,或見不規則的、微弱的胃收縮波;餐後6小時,胃內仍有1/3或1/4的殘留物存在;十二指腸第二部分常位於幽門管的後麵,十二指腸球部向左轉移。
6.空腹飲水超聲波試驗,可測出立位時胃下緣進入盆腔。
(治療方案)
1.治療原則髒腑補瀉。
2.治療方法補中益氣,健脾和胃。
3.基本手法以選用足陽明胃經穴、背俞穴為主,手法多采用指揉法、擦法、一指禪法、中指點振法、掌振法、托法等,並根據證候虛實不同,施以補瀉手法。
按摩治療胃下垂有改善症狀、促進胃的收縮與增加胃腸蠕動功能恢複的作用。
(1)背部手法
選穴:督脈,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八穴。
手法:捏法,指揉法,擦法。
操作:患者俯臥位,醫者先在患者背部督脈行捏法,自下而上反複3遍,采用三捏一提法,手法宜稍重,尤其在胸腰段要加重刺激。繼以指揉法分別施術於肝俞、脾俞、膽俞、胃俞及腎俞穴,每穴2分鍾;配以上述諸穴及八穴擦法,透熱為度。
(2)腹部手法
選穴:天樞,神闕,氣海,關元,胃底。
手法:一指禪法,中指點振法,掌振法,托法。
操作:患者仰臥位,醫者先以一指禪法推天樞、氣海、關元,以補為主,每穴3分鍾;配以中指點振法於胃底施術,連續、快速點振3~5次,力量以能耐受為度,方向為自胃底向下胸段脊柱用力;繼以掌振法與托法相結合,分別於胃底及神闕穴上施術,各10分鍾。患者有胃上提感者最佳。
(3)插提肩胛縫法
選穴:肩胛骨與後胸壁之縫隙。
手法:插提法。
操作:患者坐位,雙手自然抱於胸前,放鬆。醫者一手從後麵插入肩胛骨與後胸壁之縫隙中約2寸,另一手從胸前相對用力將患者肩胛骨略略提起,堅持2分鍾,反複3遍,雙側交替施法。
4.加減手法
(1)胃脘脹滿者:循肋分推兩脅;揉章門、期門;摩腹。平補平瀉。
(2)胃脘疼痛:揉胃俞(背俞穴壓痛敏感點,即阿是穴),點內關、三陰交、足三裏。
(3)腹瀉:揉中脘,推天樞,擦八及脾俞、胃俞。
5.其他療法
(1)足反射區療法:按摩腎、輸尿管、膀胱、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腹腔神經叢、橫膈膜等反射區,每次20分鍾,每日1次。
(2)手反射區療法:按摩胃、脾等反射區,每次20分鍾,每日1次。
6.注意事項
(1)飯後忌運動量過大。
(2)忌多飲水。
(療效評定)
1.治愈症狀消失,X線鋇餐造影或空腹飲水超聲波試驗正常。
2.好轉腹部脹悶、疼痛明顯減輕,飯後飽脹感不明顯,自覺有下墜感消失,無其他症狀。
3.未愈症狀無改善,X線鋇餐造影或空腹飲水超聲波試驗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