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脾胃腸係病證(一)(2 / 3)

(3)四肢部手法

選穴:手三裏,內關,合穀,足三裏,委中,承山。

手法:點按法。

操作:接上法,醫者分別點按上述各穴,得氣為度,每穴3~5次。

4.加減手法

(1)寒痛:重手法點按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至疼痛緩解;配以上述諸穴擦法,透熱為度。

(2)食痛:瀉法摩腹,10分鍾;中指點振中脘、天樞,每穴3次。

(3)氣痛:中指點振天突、膻中,每穴3次;按揉章門、期門,得氣為度;沿肋間隙分推兩脅,透熱為度。

(4)虛痛:揉腎俞、命門穴,各2分鍾;直擦督脈及八穴,透熱為度。

(5)火鬱痛:不適於按摩治療。

(6)瘀血痛:不適於按摩治療。

5.其他療法

(1)第二掌骨側生物全息療法:取第二掌骨側脾胃反射點,用指揉法,視虛實定補瀉,10分鍾。

(2)足反射區療法:按摩胃、上腹部、脾、肝、橫結腸等反射區,時間為20分鍾,每日1次。

6.注意事項

(1)注意調節情緒,保持開朗、樂觀的心態。

(2)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少食過涼、過熱及過於辛辣刺激及過於粗糙的食物。

(3)忌煙,忌酒、濃茶、咖啡等飲品。

(療效評定)

1.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狀消失,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正常。

2.好轉胃痛緩解,發作次數減少,其他症狀減輕,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有好轉。

3.未愈症狀無改善,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無變化。

(附錄)

現代醫學不論從病因,還是從臨床表現等方麵,對本病都有深入研究。

1.病因西醫學認為,引起胃脘痛的常見疾病是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胃腸神經官能症及胃癌等。其常見致病因素為:

(1)物理因素:長期飲用烈酒、濃茶、咖啡,食用過冷過熱或過於粗糙的食物,致使胃黏膜損傷。

(2)化學因素:吸煙或長期服用非甾體類藥物,造成胃黏膜屏障的破壞。

(3)生物因素:細菌、病毒等感染,造成胃黏膜的破壞。

(4)自身免疫因素:胃泌肽分泌紊亂,胃排空過於遲緩等。

(5)遺傳因素。

(6)精神因素。

2.臨床表現西醫學中胃脘痛可見於多種胃腸疾病,而在不同的疾病中,其臨床表現各有特點。

(1)胃痙攣:受寒後或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胃脘部疼痛,可為隱痛、劇痛或絞痛,多數能自行緩解,可反複發作,臨床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2)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症,可分為急、慢性兩類,病變可為局限性,也可為彌漫性。

1)急性單純性胃炎:多起病急、病症輕重不一。主要表現為上腹部飽脹、隱痛、食欲減退、噯氣、惡心嘔吐(嚴重者嘔吐物略帶血性)。由沙門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他細菌毒素引起者,多在進食後數小時至24小時內起病,多伴有腹瀉、發熱,嚴重者可有脫水、酸中毒及休克等。

2)急性糜爛性胃炎:在原發病的病程中,突發上消化道出血,表現為嘔血或黑便,單純黑便者少見。出血常為間歇性,大量出血可引起休克。

3)急性腐蝕性胃炎:多出現在吞服腐蝕劑之後,最早出現的症狀為口腔、咽喉、胸骨後及中上腹部劇烈疼痛,常伴有吞咽困難及吞咽疼痛。

4)急性化膿性胃炎:以全身中毒性膿毒血症及急性腹膜炎為主要臨床表現,常有上腹部劇痛、寒戰、高熱等。

5)慢性胃炎:可分為淺表性、萎縮性、糜爛性三類。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症狀,大多數患者常無症狀或有程度不同的上消化道不良症狀,如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後飽脹及反酸等。可伴有貧血、消瘦、腹瀉等。

(3)消化道潰瘍:以上腹部呈現反複周期性發作的疼痛為特點,病史平均6~7年,可長達10~20年。疼痛以鈍痛、灼痛或饑餓樣痛為特征,一般較輕,能忍受(持續性劇痛提示穿孔)。其疼痛與飲食之間有明顯的相關性及節律性。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多在進餐2小時後(饑餓痛);胃潰瘍的疼痛發生不規則,多在餐後1小時內發生,經1~2小時後逐漸緩解,至下次進食後再複出現(食後痛)。其疼痛的部位有特征性,胃潰瘍多在中上腹偏高處,或在劍突下或劍突下偏左處,疼痛範圍約數厘米大小;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出現在中上腹部或在臍上方或在臍上方偏右處,亦可向背部放射。可伴有胃灼熱、反胃、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等其他症狀。食欲多正常,亦可出現食欲減退,身體消瘦等。

(4)胃腸神經官能症:起病緩慢,病程常經年累月,呈持續性或反複發作,以胃腸道症狀為主,可有癔球症、彌漫性食管痙攣、神經性嘔吐、噯氣、厭食等。